明代,國家力量有一個明顯的向基層社會的擴張,從明初的編戶齊民和戶籍賦稅制度開始,就一步步將百姓納入國家的管理和控制之中。建城的原因之一,當是官府管控地方和防禦反民的需要,客觀上亦將城內外的經濟活動和政治界線分得更加清楚。
明代為海豐築城高峰期,這一時期海豐甚至還出現了分城。基於當時內有方國珍等作亂,外有沿海倭寇搔擾並相互勾結的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朱元璋採取「高築城、廣積糧」的防衛政策,設立衛所制並大建城池。這一時期由於國力強盛所築大都為磚城,即在土牆外面用青磚砌築進行包皮,而且以石塊作基。海豐明洪武年間,築碣石衛城、海豐城、甲子所城、捷勝所城,諸城之中,以海豐城面積最小。崇禎年間,又築海豐東城、坎下城,此外還築巡檢司城和堡,如鵝埠巡檢司城、奎湖堡、長青堡等,達十數座之多。
據明嘉靖海豐縣誌和清乾隆海豐縣誌,海豐縣城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千戶馬帖木所建,所城縣城合一。關於城池尺寸,因古建築營造中的各種尺寸都以木工所用的「丈竿」為準,「丈竿」以木行尺為基本單位,1木行尺摺合29.8厘米,通常以1木行尺等於30厘米來折算。現行尺寸換算標準不一,筆者以為宜以古建築「丈竿法」即以木行尺為準換算。海豐縣(所)城呈方形,周長1088米,高4.5米(加女牆約高6米),雉堞781個,開設四門,上有敵樓,城牆置銃櫃11座,城四周開挖護城河,寬、深各3米。城以後屢有修築,如嘉靖戊午(1558年)倭禍加劇,知縣張濟時鑒於當時城牆太矮不足以防禦,將城牆加高0.9米,女牆加高1.5米,閉塞北門以便防守,三門各設三重,外敷鐵皮。並在城外築起一圈土牆,高2.1米,牆外挖寬6米,深2.1米護城河,形成外城,可能限於財力,土城沒有砌磚。萬曆十二年(1584年)知縣陳汝鳳在四門外增築瓮城(偃月城),其中東門瓮城開設兩門,至此海豐城已略有規模。建城後歷經明、清兩朝有損有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二月,縣議會通過拆城牆案,豪紳成立保城會阻止,民國十四年終因礙市政建設遭拆除。
隨著明末海豐縣城人口的增多,原城內用地大多為官府公共建築所占,平民用地很少,出於政治、軍事、商業方面的考慮,海豐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於縣城東側修建東城,範圍東至枋鋪街,西至朝龍門,南至天罡廟,北至山苞門(觀音塘),設西、南、北三門,面積約30000平方米,現北遺存城牆高4米,厚0.6米,殘長100米。這是海豐歷史上首次也是唯一出現的分城,在此期間,在龍津溪西岸大東門處又修建新市寨,範圍東至龍津溪畔「大東門」,西至雜貨街,南至上園,北至龍津河畔,面積約為33000平方米,設有大東門等東、南、西北、北四門,現北側殘存寨牆長50米,高5米,厚0.6米,為灰沙夯築,由此折射出當時海豐縣城經濟實已達到封建時期的一個高峰。東城和新市寨、城外圍寨1949年後同樣基於市政建設原因拆除。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指揮丘陵在坊廓都創建碣石衛城,城呈圓形,周長3450米,高4.5米,厚5.4米,在堞2262個,開設四門,城外挖深3米、寬3米護城河,海豐明代諸城,以碣石衛城面積最大。嘉靖丙辰年,為防禦倭寇,知縣張濟時在碣石衛城西門外還築土城一圍,東與衛城共牆,西南北各長1000多米,高約4米,牆厚2.1米,並用磚砌築馬面垛口。碣石衛土城明末清初毀。
同年,千戶盛玉在石帆都創建甲子所城,城呈方形,周長1770米,高5.55米,厚7.5米,有堞1880個,開設四門,城外挖深3米,寬2.4米護城河。後於景泰四年和正德四年有重修,今已毀,殘存西門、北門一帶部分城牆。
洪武二十八年,千戶侯良在金錫都創建捷勝所城,城呈不規則四方形,灰沙夯築,周長1416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高4.5米,厚4.5米,有垛口440個,設四門,北門無月城,城外挖深3米,寬2.4米護城河。萬曆十二年,千戶汪如圭重建。1927年大部分城牆被拆毀,現只殘存西北一牆角。
萬曆二年(1574年),參將侯繼高在吉康都新田建參將府城,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成營房72間,四周築以高6米,厚1.5米,長達2000多米的城牆,牆為青磚壘築,開設東、西、南、北四門。平日只開東、西、南門三門,而北門長期關閉,可能基於便於防衛和風水的原因。明末崩廢,現殘存部分城牆。
崇禎十年(1637年),邑人葉高標奏請朝庭在金錫都築建坎下寨城,略呈鐘形,灰沙夯築,周長1157.1米,高5.1米,面積7.2萬平方米,有垛口391個,開設東、西、南、北四門,現城牆殘高3米,寬4.1米,是海陸豐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古城遺址。
奎湖堡也稱「城仔」,位於陸豐甲東鎮奎湖村西南側,建於洪武己酉年(1369年),歸屬甲子所管轄。堡呈四方形,牆體為灰沙夯築,高4.5米,厚2米,長45米,寬50米,面積2250平方米,南面辟一花崗岩石築建石門。原有瞭望台和銃墩炮架,並設有營房,現大部分坍廢。
長青堡位於陸豐甲東鎮長青村南,於洪武己酉年(1369年)建,屬碣石衛管轄,牆高5.5米,堡長30米,寬35米,面積1050米,南面臨海處辟一石門,牆體由條石壘築,其餘三面為灰沙夯築。牆上原有垛口50多個,現存20多個。原設有瞭望台、炮架,有營房6間,現廢。
以上古城之外,尚有巡檢白肅敏建於洪武十三年的長沙港巡檢司城(巡檢圍),後毀,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移建謝道山。巡檢馬參建於洪武五年的石帆都甲子門巡檢司城,後併入甲子所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楊安都建鵝埠巡檢司城。
文/許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