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卻深有感觸,字字直戳心窩

2019-11-02     慶余

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愁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故、個人理想抱負的破滅,都會造成古人一種壓抑、苦悶、悲觀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我國古典詩詞便有了「以悲為美」、「以愁為工」的悠久傳統。自然也就有了眾多以抒寫愁懷為主題的詩詞作品,羈於個人境遇的不同,所表現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

如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寫愁之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愁之多;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寫愁之重。這些抒寫愁懷的詩詞,便把「愁」進行了形象化、具體化、立體化,使人讀起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感染人心。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宋詞《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通篇寫愁的千古名作。

這首宋詞出自於南宋詞人,有著「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期間所作。在帶湖期間,辛棄疾常常會到博山(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遊覽,只是眼看國事日非,自己卻報國無門,這讓他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寫下了這首經典詞作。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上片。它的大概意思是說,我小的時候不知道愁是什麼滋味,所以單純的喜歡登樓遠眺。當我登樓遠眺的時候,為了寫一首新詞還會勉強說愁。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辛棄疾因為年齡還小,對人們常說的愁缺乏親身體驗。正如我們小時候看這首詞的時候,由於沒有人生閱歷,自然也就沒有感觸,但長大後再看的話,卻字字直戳心窩。

但要深入來看的話,卻是有著深意的。辛棄疾自幼便生長在中原淪陷區,可以說他從很小的時候,就親歷了金人侵略下人民的苦難,同時辛棄疾也受到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所以他風華正茂的時候,是有著膽識和才略,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所以當時其他人寫詞抒發愁懷,辛棄疾則是效仿別人,無愁找愁。

然後,詞的下片所表現的便是辛棄疾長大後,處世閱歷漸深後,對愁的深刻體會。它的大概意思是說,現在我嘗盡了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不能說,只好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兩句「欲說還休」,雖然是重複的語句,但是卻有著不同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小時候無愁找愁,如今卻愁到無話可說。

另一方面,因為辛棄疾所抒寫的愁不是個人的離愁,而是憂國傷時之愁。這種愁在當時來說,明著說出來是犯大忌的,所以辛棄疾想說卻不能說,最後只好轉到天氣上。故結句「天涼好個秋」,其實就是辛棄疾深沉博大的愁。即使是現在的我們,有了人生閱歷,有了家庭責任後,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選擇不輕易說愁。

綜觀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無疑將他報國無門的痛苦,和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我們來說,辛棄疾的這首詞,無疑是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卻深有感觸,字字直戳心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URaLm4BMH2_cNUgBR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