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子瑾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體現在世界格局和大國關係變動中,也體現在中國周邊區域。而其中,南亞地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板塊。
在此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7月6日召開學術論壇,邀請國內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評估南亞國家政黨政治的新變化及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許多專家學者將目光聚焦到印度之上。
「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中聯部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駐印度使館副局級參贊周余雲在發言中表示,今年的印度大選深刻改變了印度政黨的格局,不管是從參選政黨數量、投票率,還是從選舉周期、資金等角度來看,都處於空前水平。
他認為,剛剛落幕的印度大選,象徵著一個更強大的印度人民黨即將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其對華政策將出現「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兩極分化的態勢,中印關係將如何發展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左翼政黨對印度人民黨的制衡將更加有限,莫迪2.0時代的印度將成為「印人黨的獨角戲」。
變化的印度政治話語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毛克疾贊同周余雲的觀點。毛克疾提出,印度很大可能將迎來印度人民黨長期執政的時期。在印度國內,「改革」、「績效」、「增量」的話語已經代替了傳統「福利」、「存量」的話語,印度人民黨從意識形態到組織模式,都與國大黨拉開了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做好長期和印度人民黨打交道的準備。
不要泛化「一帶一路」概念
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龍興春也認為,印度人民對於「能夠干出實績」的政黨的需求,奠定了印人黨未來長期執政的基礎。但由於印度目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表現相對消極,因此龍興春建議在推動相關經濟合作方面不要泛化「一帶一路」概念,相關合作本身就是基於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在推進合作時更多強調經濟屬性,可能將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動。
注意印度的兩張牌
「不講一帶一路之名,務一帶一路之實」,也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常波在總結莫迪2.0時代下,中國如何在印度乃至南亞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考量。常波指出,在莫迪的新任期里,他必將「大展拳腳」——「發展和安全」兩張牌,前者將面臨深層次改革進程中一系列要啃的硬骨頭,後者將導致印度在中俄美三者之間尋求更加充足的騰挪空間。但總的來說,印度外交終歸是為印度自身發展以及自身經濟服務。抓准這一點,或許將成為我國開展與印度的經濟合作的關鍵。
西藏問題、邊界問題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則為論壇帶來文化的視角。他強調,當前中印關係的關鍵,一是西藏問題,二是邊界問題,但這兩者歸根結底,都屬於文化問題。姜景奎結合自身的研究經驗,指出當前印度國內使用印地語的人口達到9億多人,使用英語的人口少於1.2億人;與此同時,在印度國內發行量前20位的報紙中,只有第11位是英語報紙,其餘19位全部由印地語報紙占據。這也就從側面說明,中國要想做好印度研究,不能簡單地依靠英語報紙等媒介,不能從西方話語體系中的印度入手,而更應該抓住主流、抓住印地語這一研究媒介,進行深入研究。
南亞新形勢
事實上,除了印度局勢,最近一年的時間裡,南亞地區政黨政治新變化不斷:尼泊爾聯合執政的兩大共產黨組建新的尼泊爾共產黨,巴基斯坦草根政黨正義運動黨贏得大選;馬爾地夫反對派領導人薩利赫贏得總統大選,斯里蘭卡總統西里塞納解除維克勒馬辛哈總理職務,但後者拒絕卸任引發議會各黨派鬥爭……南亞地區政治風雲變化,都將對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外交思路,產生不同影響。
中聯部一局原局長譚中華結合親身經歷的工作與調研實踐,總結出政黨工作的適當調整將使得中國在國際上處於主動地位。
在他看來,政黨的聯繫與交往充分體現「以人民為根本」的原則理念,因此不管新時代帶來怎樣的新變化與新形勢,政黨對外關係的總體格局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