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與 Yamaha 的結晶, Toyota 3S-GE 引擎

2019-11-09     林旭的網紅工作室

上個世紀的80-90年代可說是日系品牌最為熱血的時代,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分享一具在那個時空下誕生的名機,雖然它並沒有如 Honda 的B16還是 Mitsubishi 的4G系列,甚至是自家大哥2JZ那般名氣響亮,但是論技術與造工卻一點都不輸陣,它就是1984年發表的 Toyota 3S-GE !

雖然說 3S-GE 這個代號並不常被提起,但其實這具引擎在實力方面可是槓槓的,可說是一具 Underrated 的引擎。當年這具屬於 Toyota 引擎家族裡「S」字輩的2.0L自然進氣引擎由 Toyota 與 Yamaha 攜手開發,而後者的任務就在於開發缸蓋以及進行調教的工作。當時,這具引擎被設計為 Toyota 中型運動車型的「心臟」,它不止在設計上與同時代的高性能引擎看齊,擁有鑄鐵缸體和全鋁缸蓋這兩個兼顧引擎強度和輕量化的設計,而曲軸更是鍛造製成,並將缸徑和衝程均規定為86 mm,以等徑程結構造就了1,998 cc的排氣量。

第一代的 3S-GE 在1984年5月推出,當時這個初代版有日規與美規兩種版本,並導入了 Toyota 自家的 T-VIS 可變進氣技術,在4,400 rpm一下進氣口一邊關著,只用一邊進氣,可以達到低轉速高扭矩,同時較省油經濟的效果,而超過4,400轉移以後兩邊才同時打開進氣。當時引擎的壓縮比為9.2:1,其中日規版的最大馬力為158 Hp,峰值扭力則達到186 Nm;至於美規版本為了實現更低的排放而加入了廢氣再循環系統(EGR),加上為了排放而將輸出調低的 ECU 程序,因此最大馬力只有135 Hp,峰值扭力則降至170 Nm。

到了1990年第二代 3S-GE 正式推出,這時候 Toyota 新型的 ACIS 可變容量進氣獨立節氣門系統取代了 T-VIS 技術,讓引擎變得更可靠和更高效,而引擎的壓縮比也提高至10.1:1,這時候日規引擎的最大馬力提高至165 Hp,峰值扭力則達到191 Nm,至於國際版的輸出功率則是156 Hp/186 Nm。而在短短4年後,Toyota 又為這具引擎發表了第三代版本,這時候引擎壓縮比進一步提高至10.3:1,而日規引擎的最大馬力也提升至178 Hp的水平,至於國際版則是168 Hp,但峰值扭力則維持在第二代的191 Nm。

不過更厲害的還是在1997年推出的四代目 3S-GE ,這一回這具引擎迎來了 BEAMS 技術的加持,BEAM 的全名為 Breakthrough Engine with Advanced Mechanism System,說白了其實就是如今大家都熟知的 VVT-i 智能可變氣門正時系統。這代 3S-GE 被分為兩個版本,其中氣門室蓋分別被噴塗成紅色或黑色來加以區別。紅頂版本採用11.0:1的高壓縮比,在7,000 rpm可產生高達197 Hp的最大馬力,而這個「紅蓋版」也搭載於日規的MR2 、Celica ST202 SS-II與SS-III,以及第二代的 Caldina 。至於黑色頂蓋的版本則因其進氣歧管為灰色而俗稱為灰頂版,主要搭載當時的 RAV4(178 Hp)及 Caldina Active Sport GT(187 Hp)。

最後在1998年,Toyota 推出了末代版的 3S-GE ,這時候這具引擎的壓縮比進一步提高到11.5:1,也是該品牌的第二款 BEAMS 引擎。除了導入 Dual VVT-i 技術,它的氣門也被替換為鈦合金製品(僅限搭配手動變速箱的版本),進排氣凸輪作用角均有加大,排氣管也被重新設計以降低阻力。這具被稱為「黑 蓋BEAMS」的引擎當時僅搭載於日規的 Altezza RS200,最大馬力達到了207 Hp/7,600 rpm,並可在6,400 rpm產生216 Nm的峰值扭力,以一具 NA 引擎來說算是相當瘋狂!不過隨著2005年 Altezza 車系的停產,3S-GE 的神話也正式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Toyota 當年也為 3S-GE 開發出加裝了渦輪增壓器的 3S-GTE ,這個延伸版本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的進化,其中初代版本搭載於 Celica ST165 身上,壓縮比為8.5:1,最大馬力為182 Hp,而後採用了陶瓷渦輪轉子技術的 3S-GTE 成功將馬力提高至222 Hp的境界,並搭載於 Celica ST185 身上,其中拉力版的 Celica GT-4 ST185 RC 在將增壓值拉高至16 psi以後,最大馬力達到了232 Hp。不過相信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第四代的 3S-GTE ,這個最終版本採用了CT15b渦輪,最大馬力達到256 Hp,峰值扭力則為324 Nm,非常瘋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HgQT24BMH2_cNUgvD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