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科舉考試不允許女性參加?現在,我們一般人給出的回答是: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女的沒有地位,甚至被要求足不出戶,所以,科舉考試肯定不會允許女性參加。對嗎?當然對,但不全面。
「男主外女主內」這句流傳了千年的話,即使到了今天仍市場,當然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裡面。但是,如果拋開男尊女卑,人們就會發現,單就「男主外女主內」而言,這種家庭或者社會的分工,其實是也很合理的。相對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就身體而言,女性的體力一定趕不過男性,所以,在家裡做一些零碎的細活兒也是對的;二是就心理而言,女性相對膽小,外面的世界總存在一定的風險,甚至打打殺殺,所以,在家裡防止受到傷害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這種「科學」的分工,時間一長就會被男權社會裡的人們把經給念歪了,念成了男女的不平等。
讀史,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較高的朝代,在那個時期,男女的社會地位幾乎是平等的,但其科舉考試依舊不允許女性參加,而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說道說道。
科舉制度誕生在隋朝,但當時的「考試成績」很籠統,只有進士榜,並沒有狀元、榜眼、探花之分。所以,唐初大臣孫伏伽便成了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當時社會的女性地位,今天我們通過電視劇可以多少看出來一些,不僅僅是她們穿著暴露,甚至可以像男人休妻一樣休夫,不但可以騎馬射箭,出席各種盛大的宴會,甚至還可以如同男子一樣擁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而這一點朝廷也是給予法律保障的。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科舉仍然是讓女人們走開的,對此,女詩人魚玄機發出了樣的感嘆: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意思是科舉發榜,人來人往,但這一切卻與詩人(唐朝女性)沒有什麼關係,只能羨慕那些中榜的男人們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男人們的心裡,女人不是能當官的,而女人一旦當了官,就沒有男人們的什麼事情了。
唐初百餘年的盛世繁華,至今讓人難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世明稱帝之後,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期間,他本人及朝廷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社會安定與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規。如此,女性的社會提高了,國家人口的數量也增加了,也使社會風氣得到了改變。
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後來的發展卻讓男人們很不開心了起來。比如,武則天能夠稱帝,也和李世民所倡導的社會風氣或者說是秩序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女人不僅能夠改嫁,還能直接參與國家大事中,甚至太平公主也想像武則天一樣成為一代女皇,但到了李隆基的手裡,女人干預政事就受到約束——明擺著的是,你們女人乾了皇帝,讓我們男人去幹什麼?所以,楊貴妃只能讓李隆基開心,卻不能涉及朝廷事務。
男人們的這種心理,在這裡已經被說得很透徹了。另外,還有一個「小九九」也可以說說的。那就是在古代社會中,男人似乎非常愛玩這樣一種把戲,我們將它總結為這樣四個字:以色試德。其緣起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堯在讓位的時候,大家都推薦舜,但是堯還是有些不放心。大家說,舜這個人品德是過關的,他的父親頑劣母親囂張弟弟傲慢,他們對他超級不好,但他從不介意,依然對他們很好,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堯說,不行,我還得試試。
堯採取的辦法很普通,他有兩個美貌如花的女兒,他把她們許配給了舜,他想看一看舜會不會因「色」而失德,結果,舜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和以前並沒什麼兩樣,對堯的兩個女兒以禮相待,把她們照顧得頭頭是道,讓她們快快樂樂的。堯說:「這下我可以放心了!」之後便禪位於舜了。
古老的「辦法」就這樣被流傳了下來,並在後世孔子的那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話里,被樂此不疲地使用了好幾千年。也就是在這漫長的時光里,男女一直被授受不親著。儒家強調男女隔離與疏遠,嚴防非夫婦關係的兩性有過多的接觸,不允許女子與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發生愛情與性關係。宋代後,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為嚴格,將婦女囚禁於一個狹小的天地。
所以,不能讓女性參加科舉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想想啊,女人們一旦出來工作,成天和界的男人們接觸那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狀元傅善祥1853年才出現,比男狀元孫伏伽晚了近1300年。
傅善祥今南京人1853年春末,洪秀全頒布詔書,開甲取士,同時打破常規,增加「女科」。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狀元,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後來,她受到楊秀清的重用,幫助楊秀清批閱所有來往的文件、書札。但是下場依然很悽慘,結局之謎。
我們說這麼多,無非是想表達這麼一個意思:男女平等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