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後被廢除了武力,軍隊解散,戰艦拆解,防務由駐日美軍全權負責。韓戰爆發後,美國又改變了主意,把日本打造成了遠東地區的軍事基地,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允許日本擴建軍隊,由美軍提供核保護。
70多年來,日本軍事力量一直在持續發展,建立了一支實力超過皇家海軍的海上自衛隊,但受條約限制,日本不被允許發展核武器。長期以來,人們對日本的軍事實力眾說紛紜,普遍持有一個觀點,日本是一個蟄伏起來的強勁對手,完全有能力生產核武器。更有說法稱,日本在東京灣下儲藏著足夠數量的核原料,如果放開限制,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組裝,三個月內就能擁有超過1000枚核彈頭。
雖然不明白日本為什麼要把核原料藏在東京灣下,但東京灣在近些年來已經成了日本的百寶箱,石油、煤炭、稀土應有盡有,總之日本缺什麼,東京灣下就有什麼,說不定哪一天還能挖出航母來。既然有充足的核原料,以日本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一夜之間造出核武器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事實上,核彈並不是什麼太高深的理論,但它最能考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水平和資源整合能力。生產核彈最大的限制是核原料,用於製造核彈的鈾-235卻極為難得。鈾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本身就低,可用於裂變的鈾-235就更少了,僅占鈾儲量的0.72%。要得到足夠數量的93%以上的高濃度鈾,以最低臨界質量計算,造一顆原子彈也需要提煉超過3000噸的天然鈾礦。
鈾-235的提煉難度更大。鈾-235與鈾-238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相近,只能利用它們之間微不足道的質量差異用高速離心的辦法將其分離,這就用到了高速離心機。高速離心機是國際禁運產品,也是控制核擴散的主要手段,效率極低且製造難度極大,提煉武器級鈾-235需要用到上千台離心機組成的龐大離心機組,這絕不是日本在一夜之間就能搞定的。更何況,核武器是美國控制日本的最後一道防線,美國允許它造航母、造潛艇,唯獨不允許造核武器。假如日本要造原子彈,第一個不同意的一定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