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水滴籌最近又出么蛾子了。
網上瘋傳一則暗訪視頻:水滴籌地推人員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掃樓式」拉人籌款,還自稱是所謂的「志願者」。
他們挨個詢問病人困不困難,需不需要籌款幫助。
如果這群「志願者」真是為了幫助沒錢治病的患者,推廣網絡互助模式,那倒是一件好事。
可事實恰恰相反,這些「志願者」拉人籌款的目的卻很功利——為了業績提成!
水滴籌的「商業模式」
水滴籌的地推人員收入不菲:按業績階梯式提成,每單最高可以拿到150元,很多「勤勞」的地推人員月收入輕鬆過萬,妥妥的高薪一族!
另外,水滴籌還會對地推人員實行業績考評,每人每月最少要完成35單,達不成就要被淘汰。
對於業績提成這回事,一分君覺得無可厚非,畢竟地推人員也是要吃飯的嘛。但其末位淘汰制的設定,未免有些過激。
要知道,水滴籌是一個大病籌款平台,而不是電商平台,每一單都代表著一位重病垂死、無力自救的病人。
每月35單?哪來這麼多的病人需要求助?想達成任務,可不得逐個醫院掃樓搶單嘛……
並且,他們有自己的一系列地推「套路」。
這套操作流程乍一看沒什麼,但實際上每個環節都錯漏百出。
除此之外,捐款者還會受到「二次營銷」。
有錢捐款?那買保險吧!
雖說買保險這件事本身沒毛病,但剛騙人家捐完款,又要讓人掏錢買保險,銅臭味未免太過濃厚了一些。
說一句網絡時尚用語:「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真」求助者何去何從?
水滴籌事件一出,網上一片譁然。這種欺瞞群眾、牟取私利的行為遭到網友一致攻訐:
群眾公信力是一個眾籌平台賴以生存的「土壤」,水滴籌的這次惡性事件,極大消耗了社會的愛心和善意,讓每一個捐款者都感到心寒。
雖然後來水滴籌官方宣布停擺線下團隊、徹查違規行為,但大錯已經鑄成,平台信用透支甚至破產在所難免。
而且,這可不是水滴籌第一次「犯事兒」了。
今年5月,德雲社相聲演員吳帥(本名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在「水滴籌」上發起籌款,金額為100萬元。
然而網友發現,吳家經濟富裕,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還勾選了「貧困戶」標籤。
吳帥的事情還只是個例,可以解釋為審核疏漏或者人家對「貧困」的標準有所誤解,大家勉強能接受。
但這次的群體性事件就有些過了,怎麼圓都圓不回來,簡直是在「作死」的路上策馬奔騰~
水滴籌即便信用破產,那也是自作自受。
可令人擔心的是,網絡眾籌聲名狼藉之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反而會得不到救助。
雖然最近這段時間網絡眾籌惡性新聞頻出,但我們必須承認,眾籌互助平台的誕生,確確實實幫助了不少人。
很多沒錢治病,已經枯坐等死的病人,卻因為無意中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無數陌生人的幫助,成功治癒出院。
人都有「生老病死」,出於同理心,大家樂於捐助,錢多的人出一千,錢少的人出5塊,積少成多,20、30萬的醫療費不難湊齊。
可眾籌模式的根基在於信任,人們不介意伸出援手,但不願意被愚弄。
畢竟,誰也不願意自己捐的錢,化作「郭美美」之流手上的名牌包包、腳上的昂貴高跟鞋……
當眾籌失去了信任基礎,除了你身邊的親戚好友之外,其他相對陌生的「二次關聯」人群(同學的朋友,表哥的同學等)怕是就沒有多少捐款的意願了。
眾籌平台的盈利難題
水滴籌這次陷入「輿論漩渦」並非偶然事件,核心問題其實在於眾籌平台盈利難。
水滴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而是一家私人企業,所以人家自然是要盈利的。不然,投資它的股東也不會答應。
可怎麼盈利呢?
之前,眾籌平台還會象徵性地收一些手續費來維持企業運轉。
但後來因為飽受爭議,輕鬆籌率先於2017年5月宣布對個人大病求助實行零手續費。
水滴籌更是從創立之初就實行零手續費。
這意味著,眾籌平台必須另尋贏利點。
為了盈利,水滴籌獲得保險經紀牌照,成立了水滴保,將流量迅速變現為保費。
合作的保險公司數量超過60家,推出超過80款保險產品,單月新增簽單保費規模超7億元。
可即便在保險業強勢開花,水滴平台依舊難以擺脫盈利困境。
為了加速獲取流量,於是乎,這種「掃樓式」的地推就出現了。
所以說,水滴籌這次的信用危機不是偶然,就算經過整頓之後,能否杜絕此類事件仍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一分君有話說
眾籌平台作為新興事物,一直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為了盈利,出現這次的惡性事件,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要想保持平穩運營,除了要尋找合適的盈利點外,「如何監管?誰來監管?」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而且,這次的事件出來後,怕是往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大家對於捐款會有所遲疑,想要大規模籌集大病資金難度上升。
所以,想要獲得充足的健康保障,寄希望於眾籌平台是不靠譜的,還是給自己買一份重疾險更好一些。
自己的醫療費自己買單,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