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改怎麼改堵了?抽查10家農戶,竟無一個廁所能用

2019-12-03     新華融媒大三農

近日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現場檢查發現,一些村鎮已經完成改造的廁所不好用、不能用,廁所長期閒置,成了「擺設」。廁所革命中出現的「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問題,亟待解決。

安徽省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村民改廁完成的廁所長期閒置,成了雜物間。

連查10戶無一能用,化糞池建成後從未掏過

「感謝政府給我們修廁所,但是好事沒辦好。」安徽省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居民柳紹應說。去年政府給村民新建了廁所,在房後建了化糞池;但是,新廁建好後,他一次也沒用過。

日前,記者跟隨第九檢查組在肥東縣隨機走訪,在石塘鎮紅光社區抽查了10多家去年完成改廁的農戶,發現沒有一戶廁所正常使用。

有村民反映,新廁所沒接通自來水,每次上廁所,都要用水瓢舀水沖,大便很難沖乾淨,覺得很麻煩。

面對檢查組暗訪發現的問題,鎮村幹部起初表示不知情。檢查組帶著鎮村幹部再次進村入戶,現場抽查。連續抽查的多個農戶,依然沒有一戶的新廁所正常使用。

檢查組發現,在抽查的10多戶村民家中,每個廁所都有質量問題,有的是出糞口損毀,有的是3個糞格之間的隔板變形,其中糞格串水、雨水滲漏進入化糞池等最為普遍。

檢查組還發現,紅光社區沒有建立衛生廁所管護機制,大量化糞池檢查口被水泥封死,需要用錘子敲開混凝土,才能勉強打開,普通家庭日常使用時很難開啟。同時,這也說明化糞池建成以來從未清掏過。

記者從肥東縣委縣政府獲悉,今年上半年,肥東縣在全縣範圍開展改廁工作摸排,發現大約有20%的改廁戶存在閒置不用的問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要求開展整改。對檢查組暗訪發現的問題,肥東縣表示將認真剖析原因,進行徹查整改。

安徽省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化糞池內滲漏的積水,已經接近出糞口。

「廁所好賴改改就行,應付過去上邊就行了」

第十一檢查組赴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通許縣、尉氏縣等地明察暗訪發現,一些地方廁所改造缺乏科學指導,人員缺乏相關資質,剛改的新廁就出現工程質量問題。

尉氏縣莊頭鎮雞王村王小槍家今年進行了廁所改造,然而三格式黑色化糞桶已被挖出,丟棄於村頭的荒地里。他家重新修了水泥化糞池。王小槍的妻子向檢查組介紹,廁改後沒多久發現設施出了問題,卻找不到人管,所以又拆了,重修了廁所。

祥符區陳留鎮二里寨村黨支部書記霍傳群介紹,村裡從今年春節開始進行改廁,目前已完成100戶左右。今年一場大雨讓不少改廁後埋在地下的化糞桶漂了起來,約有四五十戶。村民說,化糞桶之所以雨後漂起來,是因為安裝不專業——負責安裝的是村委會找的本村人。

在通許縣大崗李鄉小崗郭村郭治勤家,檢查組發現他家改造後的戶廁廁室內高低不平,地基不牢,人站到便池上搖搖晃晃;而且水衝壓力器壓力太小,水沖成擺設,便池易堵,得靠棍子捅。

檢查組隨即來到通許縣大崗李鄉鄉政府了解當地農戶的具體改廁情況,有關負責人提供給檢查組的改廁總戶數是735戶,但是在核查中,檢查組發現電腦底帳上顯示的改廁總戶數為326戶,而紙質材料更是不足百戶。當地政府多名工作人員再三核對也難以說明改廁數量。提供給檢查組的村民廁改登記表中,除了開始幾份,大多數僅封皮有簡單信息,翻開全是空白。

針對部分農戶改廁存在的質量問題,有村幹部告訴檢查組,廁所改造是上邊要求的,應付過去就妥啦;對貧困戶「六改一增」中的改廁,好賴改改就行了。

檢查組還發現,部分農村改廁推進速度快,但由於使用成本較高,讓改廁這項惠民工程變成了群眾的煩心事。

緊挨雞王村村委會的一戶居民把化糞桶挖出來丟棄了。有村民告訴檢查組,村裡好多人都挖出來了,因為化糞桶抽糞一次要30元,她家一個月抽了3次;與旱廁相比,費錢費事。

添「堵」廁所質量驗收「矇混過關」

國務院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廁改通知時,明確指出「廁所的結構、材料均應符合《農村改廁技術規範》規定」,「廁所的正常使用與後續管理」均應在驗收考察範圍。而安徽、河南等地的農村廁改卻成為「擺設」,原本惠民的廁所卻給農民添「堵」,質量工程的監督、驗收把關工作竟然讓這樣的農廁「過關」。

《農村改廁管理辦法(試行)》和《農村改廁技術規範(試行)》通知中有如下條款明文規定:

第四章 產品安全和質量保障管理

第十三條 省、地市、縣監督本地區改廁產品的質量、相關企業後續服務等。承擔廁所建設的單位與個人,在持有資質證明前提下,必須經技術培訓合格後,方可在規定範圍內開展承建、經營活動。

第十五條 廁所的結構、材料均應符合《農村改廁技術規範(試行)》的規定。

第五章 檢查與驗收管理

第十八條 省、地市、縣負責對本地區新、改建廁所的檢查驗收,開展不定期檢查、監督與技術指導,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轄區內改廁的驗收。

第十九條 驗收時,檢查驗收內容主要包括:

3.質量評估:檢查建廁選址、建造規格和質量是否符合技術規範的要求。

4.後續管理:廁所的使用與管理狀況。

第六章 綜合與長效管理

第二十三條 建立獎懲制度。對隨意改變計劃、未完成改廁任務、重複建設、套取或挪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通報批評。

廁改不能「建而不用」,也不能強制「一刀切」

「『建而不用』現象並非只是在安徽發生,在其他多個省份也有。」第九檢查組成員中的廁改技術專家說,他曾經作為農業農村部改廁技術服務團成員,前往山東、甘肅、河南、天津等多個省份調研,發現「建而不用」問題較為普遍。這個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直接關係著農村廁所革命的成敗。

對於在河南省檢查過程中發現的新廁沒法用、用不上等問題,第十一檢查組認為,要對已經完成改造的農村戶廁逐戶排查,認真摸查整改。同時,還要在摸清農戶實際需求基礎上,分類施策,精準施工,精細服務,保質保量,讓群眾滿意。

檢查組建議,不能將改廁只作為政府的任務單向推進,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搞強迫命令,願改就改,不願改就不改。同時,還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嚴格的質量把關機制,從產品設備質量到施工質量,建立全流程的選購、監督和驗收把關制度,確保新改廁所好用、管用。在重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探索後期維護的長效機制,真正解決「建而不用」問題。

農村廁改不能忘記了便民惠民的初心,不能讓「便利」變「添堵」。改廁要根據不同區域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自然環境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不同,採取適宜的改廁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農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z30ym4BMH2_cNUgLS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