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給大叔、郎永淳親自站台,快手拍的首部電影,扎了千萬老鐵的心

2020-09-27   貓頭影

原標題:奧利給大叔、郎永淳親自站台,快手拍的首部電影,扎了千萬老鐵的心

前兩天刷微博,又看到有人在北京地鐵暈倒後猝死的消息。

死者45歲,山西籍,在北京從事銷售工作。看到類似新聞,我通常的反應,都是內心抽搐。就是無法抑制的心酸,可能是聯繫到自己代入感太強(比如,沒準哪一天,我自己也就這麼悄然無聲的倒地街頭,就這麼去了)。

然後,點擊去看這條新聞,在下面有這樣一條網友回覆:

辛苦了,這一生。

猛地一下,就沒忍住,眼淚就飆了出來。

我們生而為人,這一生,註定會經歷各種心酸,尤其是在這個社會上,99%以上的普通人(這裡,我不想用底層人去概括)。如果不是突發的死亡,並且上了熱搜,我們誰人又會知道這樣一個「無名者」的存在。

是的,普通的「無名者」,他們才是構成我們社會的大多數。

而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有點特殊,片名叫《他是我兄弟》。

之所以說特殊,就在於在正常情況下,可能沒人會去看這樣一部電影,甚至說實話,也稱不上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電影。

當然了,也包括我自己,也不會「主動」去看這樣一部電影。

首先,這是一部網大;

其次,還是一部由快手平台搞的第一部電影;

再次,還是由快手自己的KOL,叫什麼寶哥的卡車司機主演。

這「電影」能看嗎?

我心裡搗鼓:

這年頭真是什麼人都能拍電影呢!KOL?我自己還是KOL呢,是不是有一天我也能去演電影/拍電影?我知道這年頭電影的門檻已經很低了,但是真這麼低了嗎?

然而前兩天,我在同樣「特殊的首映禮」(台上主持人「奧利給大叔」多次大喊「奧利給」震耳欲聾,台下嘉賓坐著的一半以上都是卡車司機,外加東北老鐵們,混雜著濃厚的大渣子味+濃郁的汗味)上,看完了這部「特殊的電影」。

就很意外的,改變了我此前的「偏見」。

電影為什麼就不能這麼拍?這樣的電影,未來還應該多拍!

這部長達50分鐘的「快手電影」,故事其實很簡單。

就是講述了以寶哥為代表的卡車司機(也就是大貨司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在他們職業生涯中,所遭遇的故事。

影片以半紀錄片的方式,以寶哥的視角,串聯起整部影片,帶領我們走進這樣一群曾被我們忽略的群體——3000萬卡車司機。

對於他們來說,卡車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的身家性命,他們養活全家的唯一工具。

影片一開始,河北一個貧窮的家庭,大貨司機寶哥為了給突然病倒的父親治病,決定跑一趟穿越中緬邊境的長途。

然後在艱辛的貨運途中,遭遇了緬甸車匪攔路搶劫收過路費,最終在寶哥的帶領下,聯合同樣被搶的貨車司機們,一起對抗車匪,最終趕跑車匪,並贏回「中國司機」的尊嚴。

影片在這樣一條主線之外,還以採訪寶哥的方式,回憶了一段寶哥此前的貨運生涯,路遇好心「卡友」強子。進一步揭示了貨車司機的艱辛,遭遇偷油賊偷油、飛車黨搶劫、貨主壓低貨運費……都是家常便飯。

總而言之,冒著生命危險,掙得卻是可憐的一點血汗錢。想來,大部分底層人,不都是如此嗎。就像此前,《人物》雜誌那篇爆款文章《外賣小哥,困在系統里》背後的潛台詞:

底層,永遠都是被壓榨的!不存在任何例外!

讓我喜歡的一點是,這樣一部本來理應很喪的電影,卻並沒有選擇在「喪的路上」,狠命扎你的心,而是最終選擇,給這樣一個群體,帶來熱血+正能量。

畢竟,這是一部拍給3千萬卡車司機看的電影。

比起我們廉價的同情,他們可能更需要安慰,與鼓舞。

就像影片里,寶哥在跑貨運的生涯里,總會帶上自家的超級大鍋,在停留的途中做上熱乎的飯菜,然後邀請所有萍水相逢的卡友們一起吃的情景。

有一個細節,有人問,寶哥做的菜為什麼放那麼多鹽,為什麼那麼咸。憨憨的寶哥憨厚的回答:因為不確定會有多少人來吃,然後每次來吃的人越來越多,總是擔心自己做的菜不夠吃。

於是,乾脆放多一點鹽。

我不再是個輕易就被打動的人,但是看到這裡,我還是毫無防備的被戳了下。

是的,沒有什麼比底層人互相的慰藉,更溫暖人心。

就像曾經被「陌生卡友」強子溫暖過的寶哥,寶哥最終也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溫暖更多的卡友。

而這種,來自底層人最樸素的善良傳遞,可能是我們在這個冷暖人間,最好的告慰。

最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提一下這部片子的導演下半場,也是很特殊的名字對不對。

拍攝這樣一部特殊的電影,在我看來,創作者最端正的態度就是,「去獵奇」。在我看來,至少在這一點上,這部電影做得還是挺好的。

另外,作為快手出品的第一部電影,我覺得影片的誠意還是有的。

並且,按照快手這種拍電影的思路,這一次是卡車司機,下一次沒準就是環衛工人,是保潔大媽,是快遞小哥,是建築工人……

這個時代,底層需要被紀錄,被講述,被更多的看見。

如果說,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喜怒哀樂,曾被如此的忽略(就好比說,如果不是看這樣一部電影,你曾經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的那些卡車司機,你有想過他們背後的生存,會是如此的艱難嗎)。

那麼,我希望從這部電影開始,我們可以試著去看,去理解,去感同深受。並且,不是帶著什麼居高臨下的姿態,獵奇的心態,畢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沒有誰比誰高誰低。

底層也好,中層也好,還是極少數塔尖上的那些人,誰人不是只想:更好的活著。

而我,可能真心要感謝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這部電影,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群人,曾經被我們無限忽略的人,他們原來是這樣的活著,雖艱難,卻如此用力、向上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