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老照片 | 工人文化宮,還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

2019-08-13     咱厝泉州

收藏、轉發、分享

作為古城泉州的文化中心,泉州市工人文化宮於1953年秋誕生了,65年來,文化宮影響了好幾代人。

對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文化宮或許是他們最初接觸文化娛樂活動的地方;

對50後和60後來說,文化宮可能曾陪伴他們度過了大多數的休閒時光;

對70後和80後來說,文化宮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美好的回憶。

20世紀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

文化宮旁的百源路,遠處白色建築為中國銀行大樓。

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市工人文化宮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與變革,建設、規模、功能都發生了提升和變化。下面這一組市工人文化宮的新老照片,見證了工人文化宮40年來的的歷史變遷,也承載許多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學前班孩子,在文化宮秋遊

學前班孩子在一旁玩耍

九一路、百源路、打錫街、南俊巷交匯處

20世紀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

圖為80年代初市民泛舟百源川池。

在很多泉州人心目中,工人文化宮與百源川池是不可分的,一說到文化宮,自然會想到一池碧水,一座亭台,還有那歡快的舞步、美妙的歌聲。

百源川池是利用以前的舊水塘改造成,面積有十多畝,也是舊市區幾條排水溝的交匯處,有「百川溯源」之意。圖為百源川池八角亭屋檐,系由魁星樓的三四層屋檐拆除異地復建。

20世紀70年代

百源川池為古泉州蓄洪池,曾因填土種稻遭到破壞。

1951年,市民身穿綠色仿軍裝在泉州百源川池拱橋旁留影。

這座拱橋的方位是否在現在的放生池附近,有待考證,知情者可在文後留言。

1963年的銅佛寺及百源川池。

這張照片於1968年攝於市工人文化宮

當時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照片小男孩剛在學騎車,靠在車邊炫耀,洋洋得意。

6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民樂學習班。

70年代,文化宮百源川池全景圖,百源川池所處位置是古城鯉魚的眼睛。

1973年文化宮廣場 集體照

70年代文化宮影劇院

1982年,市民在的百源川池東畔建成曲橋留影。

曲橋可通往銅佛寺,後面白色的12層建築為當時泉州最高的泉州華僑大廈。

1989年的園林式公廁

工人文化宮公廁

1986年百源川池南畔的夜市

80年代,在百源川池南畔的夜市,曾是泉州市區晚上最熱鬧的去處之一。旁邊的巷子為觀音巷。

1987年,工人文化宮大門

80年代的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大門。「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八個字由福建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奮武題寫

1984年,文化宮《每周一歌》

1984年,文化宮《每周一歌》吸引廣大市民的熱情參與,該項目被全國總工會評為職工文化先進活動項目。

文化宮影劇院舊址

文化宮影劇院舊址,該影院於2004年因危房拆除,現臨時作為配套停車服務。

1988年,市民留影

1988年,市民在文化宮琵琶仙女雕塑及文藝樓前留影。

理髮學習班

8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理髮學習班

建於80年代初的文化宮遊樂園

碰碰車、旋轉木馬、小火車……這裡承載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90年代的文化宮圖書館

在文化宮內,每天都有眾多喜愛唱歌者在一起放聲歌唱

如今,工人文化宮積極發揮「學校與樂園」的職能,廣泛開展了文化、藝術、教育、體育、娛樂等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

泉州市文化宮南音社常年堅持在陣地為職工群眾免費進行南音獻演。

在文化宮內,每天都有眾多喜愛唱歌者在一起放聲歌唱

圖為泉州市東海工人文化宮效果圖

謝謝您的閱讀,能夠把這份珍貴回憶,轉發、收藏、分享給家人朋友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vtw5GwBJleJMoPMSx2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