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奉節出過多少進士?

2019-08-03     奉節人家網



科舉時代,進士這兩個字,含金量那是相當高,比現在考個北大清華牛得太多了。

在當年,一考中進士,必然進入體制內。按照清朝的規矩,進士中最差的也是直接當縣長,在官場起步就是正處級,你說牛不?要是人品爆發,考進了三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那差不多就算廳級幹部了(最差也是知州,相當於縣級市一把手)。

過去看一個地方文脈暢不暢,首先就看這個地方出過多少進士。進士都沒有出過幾個的地方,還自稱如何有文化,明顯是想多了。

唐宋和明清,在考進士這方面,奉節前後迥異,判若兩人。前期(唐宋)非常坑爹,後期(明清)十分勵志。

我分析,這是因為宋末、明末兩次大型戰爭,把整個四川的原住民都殺得差不多了,川西多年積累的文氣文脈,被屠刀一掃而空。進來的新移民,川東川西沒什麼區別,都是文盲居多的窮苦農民,這下,大哥莫說二哥,兩個都差不多。起跑線終於被拉平後,重慶一帶的文氣文脈,反而漸漸積了起來。


唐宋:坑爹的高考成績


這張畫,反應了進士殿試的場景

舉人考取貢士後,經殿試合格,錄為進士

由於殿試是皇上主考所以進士又叫天子門生

民國初年修的《巴縣誌》,沒有提到唐朝。其實,唐朝,重慶也是有進士的。

中國分科取士的科舉,是從唐朝開始(一說隋朝)的。說起來也確實不好意思,整個唐朝,重慶這一畝三分地,我只查到兩個半人和進士有關。兩個考起了進士:一個不知道名字,是雲陽人,另一個叫閭丘均,合州人(今合川)。至於那半個人,是涪陵的。《涪陵市志》里得意洋洋地記載,當時涪州居然有一個人去參加了唐朝的高考。考試成績如何呢?沒有下文。估計能拿到考試資格就不錯了——所以只能算半個。

然後就是宋朝。按照宋朝各州縣進士人數多少,排列如下:

合州 87人

大足 32人

綦江 20人

榮昌 17人

銅梁 14人

江津 11人

永川 9人

雲陽 9人

萬州 8人

巫山6人(含大寧3人)

武隆 6人

巴縣 6人

奉節 5人

彭水 5人

璧山 4人

梁平 4人

忠州 3人

墊江 1人

豐都 1人

當然,這個數據肯定有問題。比如奉節,只記載了李氏一門三代五進士:政和二年(1112年)的李裳、政和五年(1115年)他弟弟李襲、還有李裳的兒子李公京、李公弈、李裳的孫子李茂,連續兩榜中進士,為此,官府還專門修了一座五桂樓以示慶祝。

但是,莫非奉節只中了這五人?顯然有遺漏。

唐宋和明清之間,夾了個更沒有文化的元朝。全川範圍才出了61名進士,大重慶範圍,則一共考起13名進士,江津5人、雲陽4人、大足2人、璧山、銅梁各1人。包括主城區巴縣在內的其它地方,統統掛白板、吃鴨蛋。


明清:屌絲的成功逆襲


這是一張進士當年的考卷

參加殿試,書法很重要科舉考試,必須用館閣體黑、大、方、正為基本書法要點

明清兩朝,由於重慶甫經戰亂,文脈斷絕,所居多是移民。移民第一件事是要種地吃飯,讀書還在其次,所以這兩個朝代,整個四川都不理想,重慶自然也理想不起來。

明朝重慶地區進士共322人,分布情況如下:

巴縣 93人排第3名

銅梁 40人(含安居7人)排第6名

合州 35人排第8名

江津 27人排第9名

長壽 27人排第9名

涪州 24人排第12名

忠州 13人排第20名

榮昌 12人排第22名

永川11人排第23名

墊江9人排第25名

梁山6人排第31名

大足、巫山各5人排第32名

萬州、綦江、豐都各4人排第34名

雲陽、奉節各3人排第35名

巫溪、開縣各1人排第37名

時光一去不回來。到了大清。重慶的高考成績成績略有下滑,真是表揚不得。

清朝,重慶地區進士共205人,具體分布和在全川的排名如下:

涪陵 32人排第1名

巴縣 21人排第5名(民國《巴縣誌》記錄為26人,但有5人為寄讀)

長壽 17人排第7名

江津 15人排第8名

墊江 12人排第10名

銅梁 11人排第11名(含安居1人)

忠州 10人排第12名

萬州、永川、綦江、合州 8人排第14名

奉節、璧山 7人排第15名

秀山、梁平 6人排第16名

開縣、豐都 5人排第17名

雲陽、酉陽、榮昌 4人排第18名

石柱、南川、彭水 3人排第19名

大足、江北廳 2人排第20名

巫山 1人排第21名

按照清朝的規定,每個府的生員(就是秀才)、舉人名額都是限定了的,就像現在的高考一樣,每個省只給這些名額。你學霸再多,沒有名額也只有徒呼奈何。

全川的生員(秀才)名額分配如下

成都府 265員(成都府不是成都縣,二者區別很大)

重慶府 198員(同樣,重慶府也不是巴縣,比巴縣大,但比現在的重慶市小很多)

敘州府 154員(現在宜賓)

潼川府 147員(現在遂寧)

順慶府 137員(現在南充)

保寧府 126員(現在閬中)

嘉定府 111員(現在樂山)

綏定府 99員(現在達州)

夔州府 90員(現在奉節)

資州 89員(現在資中)

綿州 85員(現在綿陽)

瀘州 68員

寧遠府 54員(現在西昌)

龍安府 54員(現在江油)

雅州府 53員(現在雅安)

忠州 50員

眉州 44員

酉陽州 38員

敘永廳 26員

茂州 17員

石柱廳 6員

松潘廳 4員


生員名額,對一個地方非常重要。毫不誇張地講,生員,就是進士的基礎,而進士數量,代表了這個地方對朝廷的影響力。所以晚清時曾國藩手下大將鮑超(今重慶奉節人),寧可不要朝廷拖欠的200萬兩軍餉,也要給自己的奉節老家增加生員名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rPkuGwBJleJMoPM3G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