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亘在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是國內三大海峽之一。海峽的全長約105公里,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並不算太寬。但在航海條件有限的古代,這的確是一道天塹。歷史上,很多往來兩地之間的人們,都要衝風冒浪,橫渡渤海海峽。在這些橫渡渤海海峽的人物當中,有一位的身份很特殊,他就是耶律阿保機的大兒子耶律倍。
根據史料記載,耶律倍有好幾個名字,比如圖欲(突欲)、李贊華等,這與他複雜曲折的人生經歷有關,而橫渡渤海海峽的事情,也是他曲折人生的一個縮影。
(配圖均為遼東半島最南端的老鐵山岬周邊風光)
作為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人生的前半段順風順水,父皇對他信賴有加,不僅立他為皇太子,而且在攻滅渤海國之後,封他為人皇王,統治在原渤海舊地成立的東丹國。
但太子居外,遠離中樞,向來為大忌,一旦發生變故,鞭長莫及。果然,耶律阿保機去世之後,蕭太后打算讓居守在內的次子耶律德光繼位,耶律倍無奈之下,只能主動讓出儲位。不過,他雖然退避遼東,但耶律德光仍不放心,安排專人監測,耶律倍因此鬱鬱寡歡。
此時的中原,在後唐明宗統治下,他算是五代時期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知道耶律倍的情況後,派遣使者渡海赴遼,勸說他投奔中原,以此牽制正不斷發展壯大的遼國。
幾次勸說之後,耶律倍終於決心仿效「吳太伯」。《遼史》載:「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謂左右曰: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立木海上……攜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
時間地點人物,是描述一件事的三大要素,耶律倍橫渡渤海海峽這件事情當中,人物已經明確,那麼時間地點又是什麼呢?尤其是地點,只有知道了地點,才可以判斷耶律倍是否橫渡渤海海峽。
首先看一下出發的地點。根據《欽定滿洲源流考》記載:「(遼東)有蘇、扶等州,蘇與青州登州相直,契丹東丹王封於此處,乘筏浮海歸後唐。」
而從《遼史•地理志》和《讀史方與紀要》的記載來看,遼國的「蘇州」就是古代的南蘇城,位於明代的金州衛境內,也就是遼東半島的南端,大致相當於現在旅大地區。
從旅大南渡,到膠東半島最近的一條海路就是渤海海峽,並且海峽中間有不少島嶼,可以停靠避風,然後再到登州。
從史料記錄的情況來看,耶律倍走的的確是這個線路。《舊五代史》在後唐明宗本紀中載,「青州奏,得登州狀,契丹安巴堅(阿保機)男東丹王托雲越海來歸國。」由此可見,耶律倍自遼東渡海,在登州上岸。
根據《舊五代史》的記載,朝廷接到青州轉過來的奏報,是在長興元年(公元930年,距今超過千年歷史)的十一月。考慮到古代的交通速度,耶律倍橫渡渤海海峽應該大約在一個月之前,也就是十月份。
古代講究農曆,十月份是秋冬之際,並不是橫渡渤海海峽的理想時間,並且考慮到耶律倍一行乘坐的是「木筏」,這個季節渡海更是相當兇險。
耶律倍之所以會在這個時間段選擇這種方式渡海,或許也是為了避開耶律德光的監視,出其不意,獲得成功。
成功渡過渤海海峽來到後唐境內之後,耶律倍來到洛陽,得到了後唐明宗的禮遇,被封為節度使,並賜姓李,名贊華。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倍南渡,只帶了幾十名的隨從,他的兒子則留在遼國。數十年後,耶律德光駕崩,耶律倍的兒子被大臣擁立繼位,耶律倍後來也被追尊為「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