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霸不上輔導班依然牛,可有的學生上很多輔導班仍是學渣?

2019-12-03     辦學一點通

為什麼學霸不上輔導班依然牛,可有的學生上很多輔導班仍是學渣?

這是最近某平台邀請我一起討論的話題。一開始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扎心,可是細究起來,卻也淡然。一個學生是否成為學霸,其實有很多因素影響。同樣,一個勤奮的學生卻是學渣,也不是沒有原因。

首先,決定學生成績是學習質量,不是輔導班。

前段時間,上海15歲小女孩談方琳火了,她是最年輕的科學家,憑藉「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估計」的課題獲得第33屆上海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和主席獎。在大家探究她是如何學習,是否上過無數輔導班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時,談方琳卻直言自己從小到大從未上過輔導班。

而去探究她的學習方式時可以發現,她的學習質量是非常高的。因為從小被父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方式,這使她在學習上具備了主動性和高效率。

而縱觀那些常去上輔導班仍是學渣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都有這樣的特質:非常努力學習,可是學習習慣差,不善於思考,上課專注力差,對輔導班有依賴卻沒辦法從中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點,總結出自己的學習方法。

而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他們的學習質量非常低。而學習質量低,學習成績自然無法得到提升。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差異,導致智力發展差距大。

曾有研究表明,0-7歲的孩子得到父母高質量陪伴的時間越多,他們的智力會更高。還有研究表明,每天閱讀不到15分鐘會比閱讀超過15分鐘的孩子的詞彙量少12000個。一個常常閱讀的人的智力水平也會比不愛閱讀的人的智力水平高。

這些研究結論說明了什麼?說明智力雖然有天生差異,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可在後天,家庭教育方式仍然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高質量陪伴多,父母也重視他的閱讀能力培養,那麼這類孩子在日後學習中,就算不上輔導班,他也依然能成為學霸。反之,一個先天智力一般,後天父母又不重視家庭教育,總希望寄託於一些輔導班來拯救孩子的學業,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這樣的孩子上再多的輔導班,仍然是學渣。

第三,對自我認知設限,導致學習自信心不足。

「他就不是塊學習的料」「他腦子不靈活」,如果父母常常用這樣的句子來形容孩子,那麼孩子會形成一種潛意識,認為自己在學習上「不行」。而這種不行,會導致他在學習上自信心不足,遇到一些稍有難度的知識點時就會退縮。而如果父母給他報了輔導班,那麼這類孩子往往就會在課堂上退縮,他遇到難點,就會放棄思考,等著課後輔導班的幫助。而事實上,當孩子在課堂上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這種習慣就會在輔導班上重現。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在上了輔導班後仍然是學渣的原因。

而那些從不上輔導班卻仍是學霸的人,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是非常強的。他們認為「別人行,我就行」,甚至「別人不行,不代表我不行」,而這種自信,會使他們具備無數的動力去專研學習,也使得他們及時不上輔導班,也是別人眼中的「學霸」和「學神」。

最後,是抗壓能力的強弱差異。

面對壓力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在緊張時仍會充滿鬥志和激情,有的人在緊張時卻會出現恐懼、退縮和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這就是抗壓能力的強弱問題。

一個抗壓能力強的學生,在面對一些考試或突擊的任務時,他們發揮的最差也是正常發揮。而那些抗壓能力弱的學生,則往往會失常發揮。哪怕他們具備了學霸的能力,可往往因為自身抗壓弱而只能是學渣的命。

因此,面對一個上了很多輔導班卻仍是學渣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繼續給他報更多的輔導班,請更多的家教。而是要學會從孩子的學習質量、智力開發、學習自信心以及抗壓能力方面來入手。

當一個孩子能在學習上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學習質量得到了提高;當一個孩子能在家庭教育中獲得足夠的陪伴和愛意,獲得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當一個孩子能在父母、教師的鼓勵中重新認知自我,使其提高自我學習自信心;當一個孩子能在父母引導和訓練下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即使他當下是一個上了輔導班仍是學渣的孩子,他也一定會逐漸成長為一個不上輔導班也依然牛的學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j0-y24BMH2_cNUg7b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