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要管,但別回到煙草公司主導的老路

2019-07-23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電子煙必須要管,但是應以公眾健康為出發點,而不是把電子煙管成為煙草公司的「升級」產品。

作者 |熊志

7月22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發布會上表示,電子煙的危害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目前衛健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電子煙監管的研究,計劃要通過立法的方式,對電子煙進行監管。

這兩年來電子煙成為火熱的風口,備受年輕消費者青睞,雖然在整個煙草行業的市場份額不算大,但其產銷量增長迅速,也湧現出了大批創業公司。不過由於它不在《煙草專賣法》中的煙草專賣品種類之列,所以目前還沒有系統的監管,電子煙立法的呼聲也由來已久。

過去電子煙企業在宣傳時,往往打著「健康無害」的旗號,將其視作傳統煙草的替代品,宣稱有助於戒煙。然而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越來越多機構證據表明它有損健康。此次衛健委規劃司司長也表示,電子煙產生的氣溶膠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添加劑成分存在健康風險。

至於電子煙企業宣稱的戒煙效果,同樣缺少證據。相反不少調查顯示,很多非煙民正是通過電子煙開始正式接觸傳統煙草。基於這種危害可能,像深圳、杭州等地,一些涉及到控煙的地方性法規,已經先行一步,將電子煙納入了公共場所禁煙範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央視315晚會曾專門聚焦電子煙,行業亂象被揭開。此後一些電商平台還屏蔽了電子煙的搜索,不過很快這一風口產業再次恢復元氣,各類品牌都想搶在國家監管政策落定前占領市場。因此在產品存在健康風險,行業處在無產品標準、無質量監管與無安全評價「三無」狀態的前提下,電子煙的立法的確需要提速。

就電子煙立法而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行業標準問題。像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添加劑有毒有害嗎,電子煙器具存在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風險,等等,都是缺少行業標準的結果。正是因為監管標準空白,相關企業才能夠聲稱無毒無害,面向青少年虛假宣傳。

而回顧傳統煙草業的發展,電子煙立法還得警惕被相關利益方綁架,尤其是煙草公司。

電子煙的出現,的確打破了傳統煙草公司的壟斷煙草行業局面,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子煙品牌都是由年輕的創業公司推出的產品。不過像一些加熱不燃燒型的電子煙,由於使用的是真的煙絲,因此電子煙品牌必須和煙草公司合作。

與此同時,像湖北、四川、雲南等地的中煙公司,已經親自進場布局,並推出了自己的電子煙品牌;另外還有不少傳統煙草公司和電子煙品牌合作。總的來說,傳統煙草公司依然在這場博弈中掌握著巨大的話語權,它們對電子煙立法和未來執法層面的影響不容忽視。

2006年《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中國生效,但控煙十三年後,目前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依然還有26.6%,遠高於21%的全球平均水平。控煙如此困難,煙草公司難辭其咎。一個值得留意的數據是,2015年煙草消費稅提高後,捲菸銷量下滑,2017年有開始止跌反升,總體而言,這十三年煙草公司的煙越賣越多,2018年稅利總額更達到了驚人的11556億元。

煙草行業是很多地方的支柱產業,也是稅利大戶,因此煙草公司對控煙的影響,體現在諸多層面。

比如至今為止,我們只能在煙盒上看到「吸煙有害健康」幾個不疼不癢的提示語,國外那種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爛肺爛牙控煙標識,遲遲無法印在煙盒上;像不少城市為公共場所徹底無煙化,設置了一到三年不等的過渡期,允許過渡期設置吸煙室,也可以理解為對煙草業的妥協;另外,捲菸的維持低價格、稅率,購買門檻低,同樣是煙草行業話語權的體現。

對煙草公司來說,電子煙目前的市場份額並不大,不過它們已經提前進場。考慮到電子煙被當做捲菸的替代品,對動了自己耐奶酪的新興產業,作為利益強勢方,一定會利用自身的行業影響力來介入。那麼在接下來的立法層面,更得警惕被利益綁架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3月的國家機構改革中,工信部牽頭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履約職能,劃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控煙履約小組逐步從煙草利益中解放出來,更具抵禦外界利益干擾的能力。對於未來的控煙以及電子煙的立法和監管,這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電子煙必須要管,但是應以公眾健康為出發點,而不是把電子煙管成為煙草公司的「升級」產品。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fRlH2wBmyVoG_1ZLL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