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原本就不公平 | 拼爹拼媽,到底拼得是什麼?

2019-07-21     聽天石講父母故事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

成功的人,大體都有一個共性:可以稱之為專注,比如蓋茨和巴菲特,也可以稱之為拼搏,比如喬布斯。

不管怎麼形容,這些詞都在描述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為自己的目標持續努力和付出。

可是,努力的人就會成功嗎?

這裡面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又是什麼呢?我們今天來討論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信念。

成功需要的很多因素我們無法選擇,比如天賦,可是,有一個因素,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的,那就是信念。

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信念,決定了他成功的難度係數。

(一)"我如此拼搏,卻怎麼都不成功,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有個朋友很喜歡寫作,立志要把寫作作為第二職業。

她每天下班後寫東西,也參加了好幾個寫作班,這樣堅持了一年多,卻還是沒有收入。

朋友很苦惱,她說,"我是不是有點閉門造車?我看有人會給大大小小的號投稿,可是我覺得做不到。"

"寫得不夠好,投了也不會中的,何苦呢?"這是她內心的聲音。

朋友每天寫作,堅持了一年多,不能說沒毅力,不能說不自律。那麼,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她在寫作上取得成就呢?

她說,"是我太有自知之明了嗎?可是,有自知之明難道不是好事嗎?"

我對她說,"你這個不叫自知之明,而是人性的自我保護。你不療愈童年的傷,不讓心裡的孩子哭個夠,她就不敢出去闖。"

這就是信念給努力拖後腿的一個例子。她的信念是什麼呢?

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媽媽對她幾乎沒有讚揚和肯定。實際上,她的媽媽是非常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容易不高興,而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她百般挑剔。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面對媽媽經年累月的挑剔,孩子很容易形成這樣的自我認知,"我不行,我總是做得不夠好。"

帶著這樣的信念,她就不敢去觸碰成功路上必然要經歷的失敗。那樣的場景總會讓她感受到童年被挑剔的痛苦。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內心的信念不同,失敗帶給人的感受就不同。有的人面對失敗,收穫的是經驗,而有的人面對失敗,收穫的卻是屈辱和痛苦。

不同的信念決定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坦然地面對暫時的失敗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在孩子踏入社會之前,成功的不公平,就已經存在了。

(二)我們在言語上教孩子成功,做法上卻把孩子推向失敗

父母都想要幫助孩子成功,買學區房、送輔導班,種種努力都是為了孩子。可是,我們常常忽視了信念這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甚至,對信念的忽視,會導致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事與願違

這是什麼意思?

還是以對待失敗的態度為例。

很多孩子都會為了失敗哭泣。這時候,父母常常會教導他,"沒關係,勝敗乃兵家常事……"

當我們屢次教導,而孩子還是一輸就哭、就發脾氣,我們常常氣不打一處來:"有什麼好哭的!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

理智上,我們是想教孩子不要氣餒,平靜地面對失敗。而實際上呢?

父母發脾氣,會讓孩子感受到,"我一無是處,我糟糕透頂……"

父母教訓孩子越多,這樣負面的信念就會在孩子的心裡紮根,成為他的潛意識。即便他理智上知道,沒有失敗就沒有最終的成功,可是,他還是會繞著失敗走。

我們的做法,和我們講的道理,背道而馳。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呢?

(三)正向的信念,要如何獲得?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向我們展示了信念的重要性。同時,它也告訴我們,正向的信念要如何獲得。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測驗,之後給了老師一份名單,並告訴他們,名單上的學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並叮囑老師要保密。

8個月之後,他們又回到這所學校對學生們進行複試。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心理學家的測試真的能發現誰是最有發展前途的嗎?不,羅森塔爾給出的學生名單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被選中的孩子有了這樣的進步呢?

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作期待效應,是指學生被賦予更高的期望後,他們會有更好的表現。換句話說,是老師的期待讓這些學生變化如此之大。

那麼,這些又是怎麼起作用的?正是通過信念來起作用的。

當老師們認為,這些學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欣賞……換句話說,老師的信念會通過他欣賞的態度、面部表情、語言上的讚許等種種途徑表現出來。

而學生們通過與老師的互動,也會得到這樣的自我認知,"我是被欣賞的!我是很棒的!我是值得信任的……"

被賦予了這樣良好自我認知的孩子,他們的進步更快。

信念如此重要,可是,信念不是通過講道理來種植的,而是通過感受帶給孩子的。就像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那樣,老師心中有這個信念,然後自然通過相處中的一舉一動,會讓孩子感受到這一點。

那麼,在家庭中,我們又要怎麼做呢?

我們還要去不停地批評他、呵斥他、甚至揍孩子嗎?捫心自問,當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心中是如何評價這個孩子的呢?"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真是不像話了……"

面對我們的批評和打罵,孩子心中得到的也是這樣的感受啊!

很多人都說,這是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我們,拼的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給了孩子太多的負面感受,這時候,我們就是在給他們將來的成功設置障礙。

不是孩子不想要成功,也不是孩子不懂得失敗的意義,只是,經歷過太多痛苦的孩子,他的心不想再去體驗傷害的感受。

一個人成功的難度如何,原生家庭留在他心中的信念起了重大作用。

你要重新考慮對待孩子的方式嗎?你做好準備助他反敗為勝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fDHGWwBmyVoG_1Z1c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