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遊戲里的「科技范兒」

2020-07-16     地核桌遊工作室

原標題:隱藏在遊戲里的「科技范兒」

桌遊里的高科技。

文章/ Tychus

本文所屬欄目=桌遊雜談

這是桌遊雜談的第19篇文章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各類科技產品,畢竟遙想在10年前,我們不會認為手機會成為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隨身物件,但從java到智能系統,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也就徹底占據了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隨著技術的革新,我們看到桌遊也在發生著改變。題材也逐漸地越來越多樣化。除了經典的經濟、貿易、克蘇魯、神話,也出現了很多社會、哲學、科技主題的遊戲,比如去年很火的小遊戲《電車難題》,新進出了擴展的《手機帝國》,還有十分貼合這些年的熱門行業的《看板:電動汽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豐富的題材。同樣,越來越多的技術也在桌遊中得到應用,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近十年來逐漸出現在桌遊中的科技手段吧。

相對來說最低廉的技術

模型

說起來,模型算是這些年來在新世代桌遊中技術含量最低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個。畢竟在此之前基本上角色指示物基本上都是用米寶代替,如果太多的話也可以用立牌(比如《死亡寒冬》)。而用到模型的很少,比如《山屋驚魂》《瘋狂詭宅》,也只是最多十來個。但CMON的出場改變了一切。

雖然他們不是最早做模型的,但成功的把塑膠模型當作桌遊的核心,他們做到了。而且論數量和造型,他們絕對是王者。是他們成功的讓很多新玩家把美式桌遊直接等同於模型桌遊。

無盡殺戮》《血色狂怒》《旭日戰魂錄》,基本上他家的產品線和模型生產線就是同一條,而Kickstarter的模式也給了他們更多的空間,各種限定人物做解鎖,有了資金做支撐,模型管夠。事實上結果也是如此,如今KS桌遊板塊的吸金榜上,排行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帶有大量模型的美式遊戲。

於是在近幾年,KS上很多遊戲都突出一個模型眾多,文明類遊戲、4X遊戲......萬物皆可模型化。而德式遊戲的應對就是把豪華版變成標配,版圖升級、卡牌材質升級、token實物化、金屬幣、高級籌碼等等。在輪番衝擊下,CMON這個霸主也逐漸露出了頹勢。

在CMON力有不逮後,波蘭老哥們迅速填補了這個空白,Awaken Realms憑藉著《Nemesis》打出市場,在藉助《Tainted Grail》一戰成名。相較於CMON,AR家的模型的精細度稍遜,但他們提供官方塗裝啊,畢竟會塗的玩家不算多,一旦塗壞了還是有點虧的。

不過說到建模能力和精美度,《Kingdom Death Monster》絕對是第一位,否則它也不會那麼貴,也不會在《Frosthaven》之前長期占據KS桌遊區吸金榜第一的位置。

有玩家對比過KDM的盒子和小朋友的身高,因為包含模型眾多,所以遊戲盒子的體量也特別大(圖源:BGG)

不過從去年開始,好像模型遊戲的熱度不再那麼高了。Awaken Realms在《The Great Wall》中提供了米寶版本(即所有模型都變成不同色同造型米寶),結果米寶版的銷量倒是相當不錯。而對一些中小廠商來說,熱度褪去對他們的影響著實不小,這也從一定側面證明,玩家對於模型的關注正在逐步趨於理性。

我們錯了,我們要學習

立體3D(列印)板件

這個看上去和模型差不多,不過這類我們指的更像是配件一類,是的,我說的就是前不久才完成KS眾籌的《殖民火星》大盒。說起來,《殖民火星》作為在發行後就一直熱門,成功攀升到BGG前五的遊戲,但看之前的版本的確寒酸了點,尤其是在近些年德式遊戲也越來越考究美工和配件的大環境下,《殖民火星》越發顯得單薄了些。

曾經有玩家用3D列印給《殖民火星》製作了立體地形(圖源:BGG)

而且在此之前,就有玩家為了增加體驗,真的做了一個火星模型,然後來一場立體版的《殖民火星》。隨後國內也出現了很多3D列印的地形板塊模型。終於,官方在完成了基本上所有的可增加的玩法後順應民意製作了官方版的地形模塊板件。而事實證明,玩家們真的需要。

《殖民火星》大盒版中的3D立體配件(圖源:BGG)

準確的說,3D配件在之前的《卡卡頌》立體版、《烏邦果3D版》中都已經有過應用,但好像真的都沒有《殖民火星》那麼受期待。那,下一個需要3D化的遊戲會是哪一個呢。

我們不僅僅是輔助,更是核心

APP/專屬網頁

說完了相對簡單的模型,再來說一說我們最常用的手機,當我們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素桌遊名稱時,出現的除了已經移動化的桌遊電子版外,還會看到很多輔助類app

這些app提供的功能很多,比如說可以模擬骰子、可以提供配樂(常用於跑團)等,而更有一些可以提供存檔功能,在不得不中斷遊戲時可以對現有場面進行記錄,例如11 bits曾經為《This war of mine》的桌遊版配備了一個app,可以用來儲存現有發生的事件。

還有一些app可以為我們在玩桌遊的過程中提供很多的幫助,比如在《Gloomhaven》這款遊戲中,如果你去搜索應用市場的話,Gloomhaven Helper、Gloomhaven Scenario Viewer等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

輔助GH遊戲的APP(圖源:手機截圖)

但是,也有遊戲公司另闢蹊徑,在經過思考之後,將app變成了遊戲核心配件,從而也引領了另一波新的風潮。這個開拓者就是FFG。

說實話,到現在我們還是總能見到有玩家吐槽為什麼FFG會在重做《瘋狂詭宅:第二版》時要把所有的劇本都放進了app,以至於整個遊戲從一個城主對抗類合作遊戲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合作遊戲。也許是因為一版的體驗反饋真的不好,城主模式加上遊戲機制使得遊戲過於複雜,但這次改變也使得劇情app逐漸發展起來。

《瘋狂詭宅:第二版》把對抗玩家的城主角色用APP來實現(圖源:亞馬遜)

但真正的破局是在2018年,這一年有兩款推理類佳作面世,分別是Portal Games的《Detective:A Modern Crime Board Game》和Lucky Duck Games的《Chronicles of Crime》。兩款遊戲主題類似,玩法也較接近。其中《Chronicles of Crime》的特點是所有的劇本主線全部通過APP來實現,即玩家需要用專用的app來完成遊戲。

《Chronicles of Crime》的遊戲里,玩家們的主要操作是利用APP掃碼探索調查(圖源:BGG)

而相較於《Chronicles of Crime》,《Detective:A Modern Crime Board Game》則沒有配備app,但是為了模擬現實中的探案感覺,他們設計了一個專用的網頁來儲存玩家們探案所需要的資料,玩家需要在資料庫中輸入特定的證據來獲得相關的資料。而這兩款遊戲在漢化時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其中《探案實錄》(《Detective》中文版)更是將資料庫通過微信小程序的形式進行了體現。

《探案實錄》中,遊戲專用資料庫用了小程序的方式來體現(圖源:摩點)

而除了之前的兩種類型,目前十分熱門的實體解謎盒很多時候也是依託app來讓玩家完成整個解謎體驗。而奧秘之家的謎案館則是目前容納內容的app了,藉助其本身實力和兩部《謎宮》的熱度,大部分解謎盒都選擇其作為劇本及解謎載體。

《謎宮》等熱門解謎書也都是依託APP等手段來完成解謎的(圖源:截圖)

隨著遊戲內容的不斷擴充、玩法的不斷豐富,未來會有更多的桌遊選擇app作為輔助或是核心組件,儘管如何平衡倚重性、如何保證體驗還需要更多的嘗試,但這會是一個很難逆轉的趨勢吧。

固然立體影像再好不過,終究還是錯付了

VR技術

說起來,VR技術算是近年來才正式得到廣泛應用,雖然3D眼鏡很早就在影視行業得到應用,但VR的出現才真的讓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畢竟現在運用VR最多的行業就是遊戲業,去B站搜一下VR設備體驗視頻,茫茫多的結果能讓你眼花繚亂,而這種沉浸式體驗對遊戲業界來說簡直是極大利好,尤其是3A大作。

而在桌遊界,VR技術也有所應用,2016年前任天堂設計師濱田隆史就設計了《阿努比斯的面具》,隨後又在轉年設計了《摩艾的假面》,兩款遊戲的核心配件是一個特製的眼鏡,配合專屬的app,就成了一個簡易的VR設備,而這個設備將會是遊戲最重要的部分。

VR遊戲《摩艾的假面》(圖源:BGG)

然而只能說有些生不逢時,兩款遊戲並沒有太火。雖然日本是對VR技術應用比較成熟的國家,但在民間卻通常被認為是繼藍光技術後成人業界的又一根救命稻草。因此始終沒能有更多的發展。

而《摩艾的假面》的風格又不太被歐美接受,使得VR技術始終沒能繼續在桌遊界應用,直到《Chronicles of Crime》在2019年發行了一個專屬的《VR模組》,提供了一副VR眼鏡和一個專屬劇本。這個技術才再度被桌遊圈想起,不過相比其他模組,其反饋並沒有那麼好,也許是這個技術並不合適,也許是還沒找的最契合的遊戲類型,但從目前來看,其前景真的不是太樂觀。或許電子遊戲才是VR最好的娛樂歸屬。

《推理事件簿》中,也有一個VR眼鏡,可以通過VR讓玩家更真實的探索兇案現場(圖源:BGG)

那麼全科技化怎麼樣

重返黑塔(全科技)

事實上,我們從未覺得會有桌遊把電子配件當作核心,直到《Return to Dark Tower》在KS上開啟眾籌,大家才發現還有這麼神奇的設計。因為除了常規的指示物、卡牌、模型外,這款遊戲最大也是最核心的配件就是那座被復原了的黑暗塔。同時官方還提供了一個app,除了用來推導局勢外,還會給塔通過藍牙發送信號,激活黑暗塔做出對應的變化。

作為一款1981年桌遊的續集,《Return to Dark Tower》的設計團隊也是相對來說很豪華,Noah Cohen和Rob Daviau兩位承傳類桌遊設計行家再加上Isaac Childres,使得這款合作類遊戲的可重複性無與倫比,同時還加入了對抗模式。但最終所有人的目光還是被這座塔吸引了。

為此,出版方特地在BGG開了帖子和玩家們進行交流。事實上,這座塔除了供電外,技術含量的確不低(出於安全考慮,塔的供電是通過乾電池進行的)。

事實上,《Return to Dark Tower》的嘗試不可謂不大膽,因為你不能說他不是桌遊,但看過去又覺得十分彆扭。這就讓我們思考,如果未來的技術足夠的話,當所有桌遊配件都變成塔這樣可以驅動的話,那種體驗會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需要它,也許這是僅剩的線上約局了

Tabletop Simulator

如果沒有今年的疫情,或許我們真的不能想像長時間無局可約是多麼難熬,好在還有在線對戰系統,也許國內玩家上不了BGA,大家也不太記得F14了,但Steam還是有的,然而可以聯網的電子版桌遊還是太少,這時Tabletop Simulator(TTS)就顯得那麼美好。

TTS平台(圖源:截圖)

作為現在應用最廣泛的線上桌遊模擬器,其開源的背景使得玩家們可以在上面來一盤任何你能找到mod的桌遊。而也正式因為這一點,TTS也成為現在很多KS遊戲發起方最愛用的推廣測試設備。官方會在合適地時候公布其測試或是推廣用的mod,供玩家們了解或是親自體驗測試。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這或許是最好了解一款遊戲的方法了。

TTS上廣泛的遊戲庫(圖源:截圖)

而這也是在這個時代最好的線上推廣方式了。畢竟在合理解決桌遊直播的問題之前,直播TTS會更好一點,這一點在國內直播也有過體現。雖然不一定能吸引多大的流量,但至少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桌遊。

事實上,即使沒有疫情,在越來越忙碌、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少的今天,能找到合適的朋友開一局實在是比以前難太多,所以,好在還有TTS。

在TTS上玩《星核計劃》(圖源:截圖)

那麼,好像還有很多新技術欸,它們暫時還沒被引入到桌遊中,但要怎麼用呢?

AR設備

AR,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讓平面上的畫面立起來,想起來就很興奮。試想一下全立體的《神秘大地》之類的……而目前桌遊中沒有把AR設備作為核心點來展現的,倒是在《大搜查!》中的某些任務里,會出現藉助AR的關卡,比如讓你掃描某張卡牌可以獲取更深層次的圖像信息等等。所以AR技術也可以被歸為目前桌遊中已經存在的「黑科技」。

(圖源:來自網絡

不過說起來,在AR技術還沒出現之前,高橋和希就藉助海馬瀨人讓大家過足了AR效果的癮。從遊戲王最初的決鬥台,再到決鬥都市的決鬥盤。估計每一個玩遊戲王的孩子都想要一個決鬥盤,然後看到自己召喚出來的怪獸壯觀的景象。然而到現在,決鬥盤仍然還只是一個裝飾,放上再多的怪獸卡也不會出現它們雄壯的身影。也許未來AR技術真的能讓我們這些老牌友們夢想成真?

(圖源:來自網絡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好像真的太少,畢竟桌遊還是大家一起玩的,用的AI的話感覺還是怪怪的,不過我能想到的唯一的需求就是Solo模式了。鑒於現在越來越多人在現實中只能默默solo,未來設置一個solo專用AI,這樣任何遊戲都可以藉助這個AI為需要Solo的玩家提供合適地體驗,好像也不錯?

(圖源:來自網絡

大數據

好吧,這個應該是用不到,真要說的話,《Keyforge》的app算一個?也許桌遊出版商才更需要這個技術才對?

(圖源:來自網絡

區塊鏈

區塊鏈這個技術應用於桌遊?反正我是想不出來……還是算了吧。如果你們覺得可以的話,不妨提出來試一下?

(圖源:來自網絡

當然,肯定還有很多我們沒能介紹到的新技術,歡迎大家列出來並提出自己的想法,畢竟科技社會,與時俱進才是最佳選擇不是麼?

來一個腦洞

你來幻想一個桌遊里黑科技吧?

本文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_TuV3MBfGB4SiUw8f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