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郭翠英 ‖ 憶黃牛耕田(散文)

2020-04-20     作家世界


憶黃牛耕田

文/郭翠英

交通不便的北方山村春耕備耕工作從過年後便開始了,清明前後出牛(開始耕地)是多少年不變的規矩。一年之季在於春,農業尤顯春季之重要。今年這個特殊時期,勇於逆行的白衣天使打贏了這場無硝煙的戰鬥,才使得各行各業正常有序的復工復產。農業生產從悠久的年代走來;從洪荒的遠古走來;從黃牛耕地的近代走來,帶著堯舜禹淳厚遺風的這些莊稼漢們,在北方這塊土地上,演繹出千百年的勞作精神,勤勞與智慧的黃土文化現代工業發展的大潮沖刷著這片黃土地。小四輪拖拉機耕田逐漸取代了牲牛勞作,現在大型拖拉機大面積耕作是莊稼漢神聖的嬗變。

昨天丈夫開著拖拉機帶著四張犁從家門外耕地出發勾起我對黃牛耕地的回憶。

小時候,我家養著一犋黃牛,黃牛全身長滿纖細的毛,俗話有多如牛毛估計就是因牛身上毛稠而來吧。黃牛的後背骨上高高的聳立著肉墩,聽老年人說黃牛這塊肉墩就像是駱駝背上的駝峰,它把豐富的營養儲存在肉墩里,到勞作的時候再把肉墩里積存下的脂肪轉化成養分供給身體各部分吸收,整整一個冬天的精心飼喂使得黃牛全身毛光潤亮。清明剛過父親就開始早早起床牽著牛,拉著木板車,車上放著犁、耙等一些農具到田裡耕地,父親將牛耕繩套在牛脖子上系好扣,將耕繩後邊拉杆中間的鐵環掛在鐵犁的前頭,父親一手扶著鐵犁,一手揚鞭吆喝著牛一圈一圈地翻動著土地,有時牛拉不動了父親用鞭子抽打著牛後背,也不知耕牛哪來的力氣猛然奮力向前,兩頭耕牛始終沒有離開自己所走的軌跡。耕牛實在累了就歇會兒,等到黃牛倒起嚼來,就又開始耕了,整整一上午歇了兩歇才耕了二畝地。

記得父親曾講述過牛沒有前門齒的故事。

從前,玉皇大帝在天上住著,下人間觀景發現人們穿著簡單,一日兩餐,為了生存自己拉著犁頭種糧食,看到勞作的農人們汗如雨下,玉帝產生了憐憫之心。回到天宮端坐皇位宣牛魔王上殿,吩咐牛魔王去人間口諭,要求人間:"一吃飯,三打扮。"

牛魔王領旨下凡,王頭剛落便遇見了鐵扇公主,這鐵扇公主楊柳細腰抿嘴一笑輕輕飄過,牛魔王看著痴了,完全忘了玉皇大帝要自己下凡傳旨的具體內容,這時忽然看到一位村姑正在河邊梳妝,馬上想起玉皇大帝旨意:"玉帝有旨,為造福人間,要求人類每天,一打扮,三吃飯"。望人間謹遵玉旨,欽此!

牛魔王回到天庭交旨,玉帝一聽大怒,罵道:「大膽牛魔王你居然篡改旨意,給民間百姓帶來更大辛勞!」言畢玉帝飛起一腳將牛魔王的前門牙全部踢落,並將牛魔王身上的細毛化作一頭頭耕牛降落到凡間為各農家拉犁耕地。

時至今日,我還清楚地記著這個故事,每當耕牛臥時總要深深地呼一口氣,據老年人說那是牛魔王的後代們後悔當年錯傳玉帝旨意而被貶罰到凡間為老百姓拉犁耕田換取三吃飯一打扮的長長的嘆息聲。其實傳說終歸傳說,現實中的老黃牛是勤勞、忠實、恪盡職守,吃的是草,奉獻的是奶,出的是全身力氣而無怨無悔的忠實代表。

每年還有個慣例是每到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這天父親總要將豬小腸煮熟,再用叫做"灌角"的工具把熟豬腸子喂了牛。有俗話道:驚蟄啖牛盲腸開,這是從獸醫的角度講的,為的是給老牛潤腸健胃。其實也許是農人為報答老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人類辛勤耕作的小小回報吧。

耕牛是忠實的;耕牛是守信的;耕牛是無所苛求的;耕牛是畢生的,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舊注視著那還未耕完的田園,它緊緊跟在主人身後,時而低頭吃幾口野草,默默地為主人耕種著,它不忘自己的使命,全神貫注地耕作著,為迎接豐收而奮鬥。今年這個特殊的春季為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勇敢的白衣天使們發揚了老黃牛的精神,牢記使命逆行而上,英勇無畏。可愛的白衣天使們是陽光,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心中的老黃牛。

歷史永遠記住你們一一偉大的白衣天使,你們是戰爭中的老黃牛,為人民耕作出健康的土地。

作者簡介:

郭翠英,1965年出生於清水河縣宏河鎮,從事小學教育,清水河縣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uzojia00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_8BpHEBiuFnsJQV-a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