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身高僅153cm且肥胖的我
是我,我又來了,距離上一次在美騎投稿還是一年前2018年10月23日,記得當時是SPECIALIZED跟美騎聯合的一個徵文活動,詳見《徵文#與閃電結緣 生活由單調到繽紛》。
我對閃電的情緣,還是蠻深的,畢竟那是第一台陪伴我走過整整一年的「男友」,故事有很多,暫時先不一一細說。前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故事。
2017年2月24日,是我第一次帶著自行車跟學校車協出車的日子,還記得那時候基本都是去玩玩玩吃吃吃,偶爾也會參加一些本地小比賽,就是那種女子組參賽基本不過5人,只要完賽就有名次那種(大寫真實)。一直到今年,才是我第一年開始花時間嘗試投入到自行車比賽里。
回顧去年參賽的話基本連完賽都成問題,今年的比賽里,基本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安全完賽,混低保。廣東的賽事及騎游活動,基本從9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12月,在我參加完首屆惠陽自行車爭霸賽後,我個人的19年賽季也就基本結束,所以也是時候收車退坑了(誤)。
這個比賽前一晚,認識了來自安徽的園大大小姐姐,小姐姐給我講了一晚關於她的經歷,真心收穫很多,也因為聽了她的故事,我決定在2020年一定做更好更堅韌的自己。
想要更得心應手享受騎行帶來的樂趣,首先要選對合適自己的車架幾何,關於這點我認為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作為為數不多的霍比特人還喜歡騎車,真的太「南」了。市面上可選的小尺寸公路車真心不多,就算有,也很少經濟又好看的車架(感受到深深的惡意),或者說,說好的是最小碼,但是碼數幾何仍然偏大。
先說回我原來的那架閃電Arima 44碼,看幾何圖其實這個reach值跟堆高也算是蠻小的了,但是頭管的105mm實在讓我有點駕馭不了,當時為了在比賽時能得到更低的握把位置,毅然選擇了-20°的把立。但因為腿巨短,只能把坐管調到很低,所以即便如此戰鬥的把立角度,裝在我的車上,依然幾乎0落差。
礙於我個人的身高手腳長度問題,這台閃電車架對於我來說還不算太適合,但回想起第一次騎上這台車的時候是真心愛上這個車架,是那種發力硬朗的感覺,而且塗裝也是屬於比較特別的那種。
說完大閃電,就來開始講我跟我新車的故事了,開頭說了在我上一場比賽之後我就開始想要換一台幾何更小的車架,因為真心想要自己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這次換車架的過程中看過不少小碼車架測評文章,也了解一些關於自行車幾何與運動方面的科普,但基本找不到比這架閃電幾何還小的車架。
苦惱一波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日常刷著朋友圈,偶然看到某大仙發的一條朋友圈,我一瞧,哎喲,這車架還蠻帥,是我的口味啊!看了一下碼數,居然也有xxs碼,這台便是ARGON 18 KRYPTON。
我並沒有第一時間就下單拿車架,一直在糾結這個車架xxs碼數的幾何,看了官網數據,總覺得這個車架比我的閃電還大了一點,這可不行啊(看,這就是三腳貓級別假fiitter的5毛錢技知識含量)。但是最後在某大仙耐心勸說,加上這個讓我心動的塗裝,最後我還是下手了。
驚喜的是,在對比很久之後確實發現,這個車架還真比我原來車架要小。前叉角度跟立管角度都要垂直一點,在我的理解範圍的話,這樣的設定能讓這個車架的軸距更短一些,並且頭管也是比之前的車架要低,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可以獲得更多的操控空間,也不需要通過-20°如此極限的把立去獲得落差。
關於Argon 18能夠擁有如此低的頭管高度,參考資料得知,原來Argon 18的工程師們開發了另一項獨有專利的碗組/頭管技術,即所謂的3D頭管技術。3D頭管系統用不同高度(15mm、25mm兩種高度)、可直接鎖入頭管的螺紋墊圈。
這種直徑較大的螺紋墊圈既維持了頭管結構的完整性,也減輕了碗組培林潛在的受力。這種結構真正的優勢在於,當你需要以更較低、更具競賽性的姿勢騎行時,你能夠擁有超過30mm的調整餘地。
對於一台競技型車架而言,這30mm的調整則可能意味著這是一輛全新的車子。
換車沒有重新做fitting,但是根據以前保留的數據結合新車架幾何來看,我似乎終於可以選擇正常角度的把立了,雖然這根把立我這個霍比特人能否駕馭還是未知數,但是看在這個把立配色帥的份上,直接入手再說。在此特別感謝某四川放漏王給我留的把立。
裝車的時候,套件配件都基本齊了,但是當時其實還差一個轉換套,當時我還不懂是什麼東西,多虧大仙提前想起來我手短,駕馭不了原裝的3d頭管,嗯很好,不錯,感謝大仙。
但是他的轉換套遲到了,車裝到一半,快遞才來,所以辛苦了技師們又要重新給我拆車裝車了哈哈哈哈哈。
雖然最後裝出來的重量並不輕,但是相對於之前整車8公斤多,已經友好很多了,畢竟我也沒有選擇。
裝好車調整好之後立馬就趕回去橋底跟團練了(由於均速過低,數據就不發出來了)。整體感覺真的自由很多,搖車、爆發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吃力,由於降低了頭管,我終於可以自由壓下身體去發力。真香,愛了愛了!
對比一下之前騎車姿勢(不好意思太肥了,肚子是功率肚,不接受批評),之前總是壓不下去導致全身不能很好的均勻發力,並且當時還是用著165腿的牙盤,所以腳抬起時候大腿小腿的角度會非常摺疊,每次想要爆發的時候需要額外使勁去踩踏。
車架介紹
最後回顧一下車架情況。據介紹Argon18 Krypton事實上是頂級系列Gallium Pro前幾代的改進版。Argon 18減輕了Krypton的車架重量,並且提高了五通和頭管的剛性,我的新車架組重量1.1KG,雖然並不算輕,但是在這個價位里的車架我認為也算是比較合理的一個重量了。
Argon 18將車架沿著頭管頂端至後叉呈對角線分為兩個部分,對角線以上的部分以更好的垂直回歸性為設計出發點,來增加舒適性;而對角線以下部分則以剛性最大化為設計出發點,以保證力的傳導更加直接(踩踏時車架的形變量較小)和更穩定地操控(轉向或壓彎時,車架不會發軟)。
套件方面,原車套件是R8000小套混搭6800夾器。俗話說,換車就得升級嘛,但是又礙於貧窮,還是慢慢升級好了,所以這次新車選用了DA9000小套混搭R8000夾器。
作為知識小白,了解的並不多,但畢竟還是騎了3年車的菜腿,還是來說說自己對套件的一些感覺吧。說實話每次換套件都是別人說哪個好就直接買哪個了……(畢竟女生買東西從不在乎性能、配置等,只要好看就好)
在碼錶架套上了去福州旅遊的時候在廟裡買到的一個手繩~當做平安符放在車頭好了,日常迷信。
還是忍不住想要夸一夸這個把立的配色,黑紅跟車架真心搭。頭管方面由於最後設定出來的坐管高度還是比較矮,為了更好的發力直接把頭管降到最底,為了給以後預留調整的餘地,前叉保留了一點高度。
細看能看到車架內的碳纖維織布紋理,也算是個彩蛋
150mm腿長功率計真香
功率計方面。原車使用的是AXPOWER R8000 165腿長雙邊功率計,當時是自己生日的時候想不到要送自己什麼生日禮物,於是就給自己買了這個了。
功率計的話目前還有沒很深入去了解,也只是暫時作為騎車的時候一個參考指標,雖然暫時還沒有能很好利用功率計給自己做出有效的訓練計劃,但是接觸新事物總得慢慢了解嘛!希望自己以後可以能把功率計的作用發揮更好吧。
新車的功率計是XCADER在11月6日發布的XPOWER-S功率曲柄,我開心了,終於有一個價位親民同時有150腿的功率計出來,簡直太友好,功率曲柄零售僅需2080元,想要入門功率計的車友的話這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這是針對預算有限的車友,土豪們可以直接繞過哈哈哈。
裝在新車上之後去跟了團練,第一感覺就是,早該聽各位大佬的勸說,我就應該使用150腿的曲柄!由於以前長時間使用不適合我柯基小短腿的165腿的曲柄,這次換的150腿曲柄,踩踏是真的大寫的順暢!
發力的時候再也不需要額外花更多的力氣把曲柄壓下去,還有之前大pro教我用「鴨子划水」的腳部踩踏姿勢,我終於體會到了,怪不得以前總是找不到那種感覺。
坐墊方面使用維樂VL-4365/4393坐墊。關於坐墊的選擇,以前一直在真香大閃電的坐墊,確實是比較貼合及舒適,這次的話真香一下之前跟某fitter種草的維樂坐墊。
以前對坐墊其實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後來了解多了就知道了,生理角度來講女性的盆骨普遍比男性要寬,所以這次也是直接選擇155mm寬的坐墊,試了下,感覺還不錯,保守好評,暫時挑不出毛病,如果有,也是沒有調好坐軌推量的問題,沒有調對坐墊位置再好再貴的坐墊也是白搭。
關於坐墊的問題也有不少人問過我,所以,還有毛病的話,建議還是去做個fitting確認好自己需要調整的數據。
坐墊配色還是比較特別,香
NOVATEC IMPULSE鋁輪
作為鋁輪死忠粉的我,即便換了車,毅然繼續使用鋁輪,原車R0先放一邊,嘗試一下NOVATEC IMPULSE鋁輪。數據顯示R0框高為前27後30,諾飛客這對輪組框高比r0要高一點,32mm,意味著巡航也會相對穩定些,重量方面也僅比頂級R0重100克左右(沒記錯數據的話),實測數據為1493g。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上碳刀(當然是因為窮啊!)哈哈哈哈又開玩笑了,我個人的話,感覺還是個不大會保養愛護的人(怕是個假妹子),而且碳刀的制動效果實在跟我這種反應遲鈍的人來說不大友好,心裡過不去的坎,有一次用碳刀,剎車差點沒控好車,emmmm,我還是老老實實用鋁輪吧。
再者,也有一句話這麼說「低端碳不如高端鋁」,既然不夠預算上頂級碳刀,那就搞對頂級鋁輪外加一對訓練鋁輪唄,也夠自己用的了。預算不夠,真心沒必要為了「碳車就要配碳刀」去選擇一對便宜的碳刀,老實點就對了。
即便是在碳纖維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鋁合金輪組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對於預算有限的車友來說,一款可練、可賽、結實耐操、維護便捷的輪組毫無疑問是最佳選項,如果是大品牌,重量再美好一點,品控再嚴苛一點,價格再誘惑一點,簡直那啥了。
話題到這裡也差不多結束了,最後來個總結吧。
關於車架的幾何問題,最小的44碼也未必比48碼幾何要小。每個人身高跨高並沒有固定的生理規律,車架幾何合不合適自己,最好直接去做fitting,直接到實體店試車,看數據最直觀,車架大與小不只看reach和堆高值。
車架品牌之間並沒有明確高低好壞之分,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技術,選擇自己的信仰就好。以上個人挫見,有說錯的地方還請指教。
結尾特別感謝:翼鴻單車&青苔單車。
有關剁手清單有獎徵文活動請戳>>>「剁手清單」再出發,歡迎投稿,有機會贏取NIU AERO ROAD-01 Sport公路車哦(ง๑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