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春,一隻蝙蝠引發的「蝴蝶效應」迅速席捲了全球,為新冠肺炎所累的人們無一不對獵食野味的行為深惡痛絕,紛紛發起「拒吃野味」的倡議。
近日,這個民間倡議逐漸走向立法程序,多地陸續立法嚴懲非法買賣野味,國人吃野味的陋習該休矣!
然而,還有一個同樣容易引起病毒傳播的「餐桌陋習」,卻遠遠未能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那就是——
中國人一雙筷子嘗遍天下的就餐習慣
中式共餐,新冠病毒的「狂歡大派對」
圍桌而坐,面對著一盤盤美食,你給我夾,我給你夾,大家一起夾,其樂融融,熱鬧非凡,這樣的「中式共餐」場景,我們再常見不過了。
殊不知,在溫馨、熱鬧的背後,卻藏著不小的健康風險。
在這次疫情中,因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染上新冠肺炎的病例不在少數。
浙江寧波,一次聚餐祈福25人確診
四川成都,2次聚餐6人確診近百人隔離
湖北荊州,一場聚餐20人確診,同家醫院住著的都是親戚......
……
此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研究團隊在患者的唾液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核酸。
圖源:鳳凰網視頻
聚餐時,我們沒法戴口罩,如果共餐者中有新型肺炎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首先在交談環節,病毒很容易經由飛沫傳播開來。
其次,用餐者不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那麼同一盤菜,在你來我往中不知不覺就會成為一盤「口水菜」。觥籌交錯間,每個人的唾液隨著筷子、勺子進入身體之中,一場聚餐進而變成病毒的狂歡「大派對」。
共餐制給人帶來的健康風險,在這場疫情體現得淋漓盡致,但遠不止於此。
共餐不分餐具,容易傳播這些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狀細菌,存在於胃和十二指腸球部。
細菌雖小,卻很會「搞事」,幾乎有一半的中國人都被它所感染。造成的後果可大可小,小到胃炎、口臭,大到胃癌。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誘發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
幽門螺桿菌傳播的主要方式,是口——口。聚餐時,在同一碟菜或同一盤湯里,十餘人的筷子或勺子都伸進去夾菜、盛湯,送入自己嘴巴後又用同一雙筷子再去夾菜,這樣無疑會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機會。
家庭中,如果有一人得病,通過共用碗筷、一起進食等,就可能造成全家感染。
關於這方面的新聞一直屢見不鮮
傳播A肝、戊肝
A肝、戊肝很相似,可經由進食等造成消化道傳播。
雖說聚餐的人大多是親朋好友,但人數眾多,甚至有十幾人的,他們去過哪裡、見過什麼人、接觸過什麼東西,誰都不知道,致病原有可能就在這相互夾菜過程中傳播。
傳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傳染病,由腸道病毒引起。病毒可以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刷、碗筷等接觸傳播。
小孩之間混用碗筷,若遇到一人得手足口病,則其他人得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中餐必須改變共餐的陋習
為了防止病從口入,推薦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還有助於調整膳食結構、防止兒童偏食挑食、減少浪費等情況。
必須說明的是,分餐制並非是西餐的「專屬」,而是對中國傳統的恢復。
早在秦漢甚至周朝,中國就實行了分餐制,條件好的家庭不僅分餐,還分桌。「席地而坐,分案而食」,這種場景在某些古代電視劇中也常出現。到了經濟較為發達的唐宋,中式合餐制才開始出現。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推行西方流行的分餐制不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違背,反而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
在10多年前的SARS疫情,鍾南山院士就曾呼籲過,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再次強調了用餐中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
最近,多個地方也先後倡議公筷公勺、分餐制。
如何進行分餐、用公筷?這裡有幾個建議:
1. 在家吃飯
每個人用公筷、公勺夾菜、舀湯、盛食物。
有條件的家庭,實行分餐,將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每個家庭成員的碗碟里,大家圍桌而坐,減少交談。
小孩子專碗專用,不用大人的嘴、碗筷喂食。
2. 外出就餐
多人用餐時,給每個菜、盆、碟加上公筷、公勺。
當下分餐還未普及,可以在每盤菜剛上桌時,先用未用過的筷子撥一些到自己的碟子裡,慢慢食用,之後不要再夾盤子裡的菜,這樣做既避免口水交叉,又能控制食量。
對於實在推脫不掉的熱情敬菜,可用碟子(別用飯碗)客客氣氣地照單全收,但絕不沾碰。
當然,要改變「合餐」這種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點滴改變,就可受用終生,何不從現在開始,從你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