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交底後,兒子每周管我5套煎餅」七旬老人晚年靠兒養老實錄

2021-03-09     黑皮和方臉

原標題:「老本交底後,兒子每周管我5套煎餅」七旬老人晚年靠兒養老實錄

人人都說養兒防老,可到底防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倒是真的很想跟各位好好聊一聊。

有人肯定要說了,這不是沒話找話嘛,養兒防老養兒防老,說得明明白白,養兒防的自然是個「老」字,生兒子就是為了讓以後自己晚年無憂,晚年享福,晚年能夠有人侍奉百年,不是防老還能是防啥?

儘管很多人都是如此篤定,養兒防老真的可以防老,這是千古流傳的傳統思想,也是現實。但在這裡,我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過去,這麼想的確沒有錯。養兒防老從前是非常普遍的觀念,很多人選擇多生娃,拚命地想要生兒子,一方面是把傳宗接代當成了自身的責任,另一方面是覺得多生孩子,孩子有出息的幾率會更高一些,以後家庭門楣的榮光也能更好的被發揚。

更大的方面,就是因為覺得孩子多了,等以後父母老了,不能動了,孩子多晚年總不會沒人照顧,即便孩子忙時間少,盡孝的責任分攤開了,也不至於老人床前無人盡孝,這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的晚年幸福。

可是在如今,這個想法,的確是已經過時太多了,早已不再適用於如今這個時代。

昨天出門遇到一個小吃攤,聽到了一個女店主在跟旁邊的一位客戶在閒聊,說到了生孩子的話題,這位女店主可能是想生個二胎,想要一個女孩。客戶呢,故意調侃她,說是祝她生對兒雙胞胎。可這女店主呢,聽到了以後不僅不開心,反而皺了眉頭,趕緊打斷。

「可別!生了雙胞胎,我可還怎麼活啊,得掙多少錢才能養得起兩個孩子,就一個女孩就夠了,還是女孩好。」

我在旁邊經過的時候,心中不由得感慨,現如今和過去的養兒觀念果真是大不一樣了,類似的對話,我聽過不下數次。現在很多父母更希望生女孩,也不希望生男孩,雖然二胎開放了,可是也極少有人願意生二胎的。理由很簡單,一是養不起,二還是養不起。

承擔不起孩子的教育成本,然後是承擔不起孩子結婚生子的成本,這兩點都是養不起。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早已不再指望靠養兒防老了。

「他們能養得起自己,以後不要讓我一把年紀還要幫他們操心我就知足了,養兒防老,還不如現實一點,多攢點錢老了靠自己,晚年早就不奢望子女了。」

如今的生活節奏太快,人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年輕人也好,中年人也罷,都承擔著沉重的社會壓力和家庭責任,能管好自己就不錯了。

老人若是想靠子女養老,未必,說不好,還得掉過頭來幫助子女們直到油盡燈枯,也許這才是現實。

「幫忙帶孫子十年,老本交底後被視為累贅」

李大爺今年七十歲,7旬的年紀,老人如今卻一個人獨居在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出租房內,一個人,一個電飯鍋,一床被褥,小小的出租房內再也容納不下其他多餘的東西。李大爺是今年才剛剛從兒子家搬走的,有人詢問起來,李大爺便會為兒子解釋。

「不是他讓我走的,是我自己非要搬出來住的,在兒子家住的太拘束了,還是一個人過自由自在,舒服。」

人前也會儘量恭維著兒子兒媳:「他們都很孝順的,總要我回去住,我自己不肯,他們每個月都回來看我,給我帶很多吃的還有補品,就是我根本就吃不了那些,就讓他們不要浪費那個錢,不買的。」

但是人後,尤其是夜深人靜,一個人都沒有的時候,李大爺也會感到無比的心酸與落寞,忍不住還是將自己的所有委屈都傾訴而出。

「我老伴走得早,已經走了十多年了,那時候為了給老伴看病,家裡的積蓄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個老房子。後來老伴走了,兒子說兒媳想要換個大一點的學區房,以後等孫子大了好上學用。

我本來是不願意的,畢竟老房子是我的一個念想,裡頭都是跟老伴一輩子的回憶,但是兒子說,老伴走了,以後我老了也不可能一個人過,房子賣了換了大房子,以後我跟著他養老。

我想著養兒防老,這房子本來也就是留給兒子的,總歸以後養老還是得靠兒子,後來也就答應了。

兒子換的大房子,因為錢不夠,其實也不大,就是個兩室一廳的房子。那時候孫子還小,跟著兒子兒媳一起住,我一個人住一個小房間。我年輕的時候沒有交養老金,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年紀也大了,兒子兒媳就跟我講,給我買菜錢和生活費,讓我在家裡給他們燒飯帶娃。

本來這些事情都是我老伴一個人做的,我總也不能白吃白住兒子家的,就開始從頭學,從頭做,這一做就是十年,把孫子一直帶到了初中畢業。

從孫子小學三年級以後,其實我就已經沒有地方住了,兒媳婦跟我商量,說孩子大了,需要獨立個人空間,不能再跟父母一起睡,讓我把小房間騰出來,給我支了個小床,就擺在封閉陽台上。

說是過段時間就換房子,可一直錢也都沒夠,我就在陽台上又住了好幾年。今年是要換房子了,可是兒子還是說錢不夠,兒媳婦又找到我,希望我能幫忙出分力,我攢了這麼多年的老底,八萬塊錢,就都掏給了我兒子。

現在住的房子說是已經掛在二手平台上賣了,說是人家來看房子,看到我住在那邊不好看,兒子才給我租了這個房子,讓我搬出來住的。」

原來李大爺從兒子家搬出來,是這麼個前因後果。說清楚以後,李大爺好像也就釋然了。

「幫忙帶孫子十年,老本交底以後,被視為累贅也是正常的,畢竟我也沒啥用處了,以後就一個人過也挺好的,不管他們讓不讓我回去,我都能理解。」

一位7旬老人的靠兒養老實錄,不算典型,但也足以讓很多老人感到感同身受。

李大爺為什麼這麼能想得開,是因為他身邊發生過一個真實的事件,他也一併告訴了我。

「那時我老家那邊的一個老頭,跟我一樣,沒有養老金。老本交給兒子以後,兒子每周一過來給他做五套煎餅果子,算是一周的口糧,管他活著。那個老頭子後來被鄰居發現在家裡的葡萄藤架子上身故了,買繩子的錢,據說還是攢了一個多月攢下來的。」

兩個故事,兩個結局,一個讓人寒心,一個讓人唏噓。沒有養老金的老人的晚年,只想著靠「養兒防老」的老人,最終的晚年並沒有如他們所想的那樣好過。

這兩個例子,並不是普遍事實,我可以肯定這僅僅只是特例,這樣沒良心的子女,還是極少的,也正因為少數,所以這樣的故事講出來才會讓大家覺得震驚。

大多數的子女都是孝順的,也都是願意盡孝的,哪怕老人沒有養老金,沒有積蓄,子女也會盡力去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

只是,有些時候,子女的確也是力所不能及,很多時候都在為了自己的小家庭忙得焦頭爛額,照顧老人分身乏術,無法做到方方面面。即便子女有心,單單只靠養兒防老的晚年,有時候也很難能夠讓老人獲得幸福,是實屬無奈,可又無可奈何。

老人養老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在過去的老人心中子女就是老人養老的歸宿。過去老人很多也都沒有那麼長遠的眼光,不願意去繳納養老金,更願意去相信養兒防老,寧可完全投資給子女,其他什麼都不願意投資。

如果說遇到懂得感恩和回饋,有良心的子女,倒也就罷了,老人的日子尚且還有依靠,可若是不能呢?那麼老人可就真的是押寶押輸了,真的老無可依了。

也不是不信任子女,也不是養兒就一定不能防老,但為了晚年得到最大的保障,老人們真的應該更加理性一些,給自己多謀求一些出路,或者是退路。

現階段有沒有能力,能給自己繳納養老金的,儘量還要繳。不管賺還是虧,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你只需要這筆錢,現階段也許收不回來,未來也未必就能賺得到很多,但是它足以成為晚年的一重最基礎的保障。

子女孝順,也應該給自己留一份老本,這份老本,哪怕是子女,都不給。這是老人晚年的一份底氣,老本是留給老人晚年生活用的,若是沒有了老本,又沒有養老金,那麼老人在沒有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就沒有了自保,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靠別人,生活自然就沒有了底氣,同時,也失去了家庭中的創造價值,人生也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不管是養老金,還是老本,攥在手裡的理由,都是防患於未然。也許用不到,也許用得到,如果用不到自然最好,如果用得到,卻沒有,到時候也只有後悔的份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Os7FngB9wjdwRpvDc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