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公司的休息室聽見兩個姑娘聊天,其中一個說起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管理類課程,她最近剛升了職,工作一下子變得特別難搞,以前自己幹活兒,把事兒干好就行。現在帶團隊,才發現管人可比管事難多了。就想學點管理。
她平時晚上或者周末上課,也不影響上班。雖然學費貴得要死,她得加班加點地干,爭取多拿點獎金才行,但即便如此,她還是覺得這課應該上。看得出來,她是個上進的姑娘。
這時,坐在對面的另一個姑娘卻笑呵呵地說:「我教你啊。給我一半的錢就行。」說完,巴拉巴拉地給她推薦了一堆書,還一本一本地給她講先讀哪幾本,後讀哪幾本。
原來,這姑娘上大學的時候就修過一個經管的雙學位。那時的她也一定沒想到,若干年後的今天,當年的那一點勤奮,今天竟然變得這麼值錢。
想想頭一個姑娘,起初我覺得她很拼、很努力,捨得花錢買知識。可仔細一想,書到用時方恨少,所謂勤奮,不過是用拼了命賺來的錢,為自己當初偷的懶買單。知識這東西,越晚學,越貴。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在人生的路上,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前行。半路上,忽然有一個人停下來,說:如果十字架能短一點,我就能更舒服地背著它。於是,他自己把十字架砍掉了一截,果然走起路來,輕鬆了很多。
沒過多久,他又覺得沉了,於是又停下來砍掉了一截。就這麼一路走一路砍,看著周圍背著沉重十字架的人,他心裡竊喜,還毫不費力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直到他的面前出現了一道巨大的鴻溝,沒有路,也沒有橋,只有踩在十字架上才能過去。
所有人都用自己背了很久的又大又重的十字架跨過了鴻溝,只有他的十字架被砍得太短了,無法通過。人生就是這樣,不走到絕路,不會知道自己過去受的苦多值錢。
這個故事如果放在今天,可能還有另一個解法:花錢。就像爬山,你歷盡艱辛爬到山頂,要花四五倍的價錢買一瓶和山下一模一樣的礦泉水,中間的那點差價就是你不想背著一瓶水爬山的懶。不是沒遠見,不需要的時候,誰也看不見未來的需要,只有那些站得高、看得遠的人才能預見到,未來的某一天,有些東西會很值錢。
《哈佛凌晨四點半》里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今天你瞌睡流下的口水,將成為明天流出的眼淚。」
想想確實如此,今天的我們,所謂的拚命努力,不過是在還過去偷懶欠下的債。
過去,圖書館裡有那麼多免費的書,我們視而不見,今天,卻願意花幾千塊買書喊著要勤奮;過去,學校操場上有那麼好的空氣和專業跑道,我們無比嫌棄,今天,卻開著小轎車,花幾千元錢去健身房發誓要努力。過去免費的,今天都很貴。單憑這一點覺悟上的差距,你就得乖乖交學費。努力要趁早,因為物價漲得太快。
很多人說,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可是,和懶人比起來,女人和孩子絕對是不值一提的小客戶。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懶人養活的。不想出門,可以叫外賣。不想做家務,可以請小時工。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商品,都是懶人必備,剝好的蔬菜、切好的水果、腌好的肉。現在人們習慣了花錢買時間,覺得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做更重要的事。
可是想想,是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偷懶交給別人做呢?顯然不是。有些懶就像欠債,利息越滾越大,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一輩子都還不起。
鄰居家有個大姐,夫妻倆都是名校畢業,家庭和睦,事業有成,儼然一對人生贏家。唯一的苦惱就是今年上高二的孩子,不好好讀書,沉迷遊戲。眼看著明年就要高考了,大姐想盡各種辦法,給孩子找家教,每天一放學就看著他,甚至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專門的戒癮學校,可還是一點用都沒有。
媽媽每次說起這位大姐就各種感嘆,教育孩子要是花錢那麼簡單,大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不想當父母了。
心理學研究早就告訴我們:孩子並不是一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有一些階段,父母的缺位是孩子一輩子都無法痊癒的傷,特別是在孩子剛開始認識自我、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這根拐杖。
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八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獨特的發展任務,又會給下一個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外在環境妨礙了某個階段的發展,就會形成或輕或重的人格障礙。
回想一下這個孩子從小到大,我幾乎沒見過他和父母走在一起,永遠是爺爺奶奶或者家裡的保姆牽著他的手。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總有諸多煩惱,為什麼花錢給孩子買了那麼多玩具,他們卻總是吵著嚷著還要更多。為什麼花錢給孩子請了那麼好的老師,去了那麼貴的學校,他們卻還是不長進、不成才,存在「媽寶」「啃老」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到頭來,拚命賺來的錢都替熊孩子還了債。
作者:Jenny喬,名校畢業,留學海歸,白天行走商界,晚上書寫人生。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有書籤約作者,多家平台專欄作者。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人民網、Hugo、清華南都、思想聚焦等大號轉載,全網閱讀量超千萬。她用女人的方式生活,用男人的方式思考。教你理性成功、陪你感性成長。
文章來源:《有見識的姑娘,活得更高級》精選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