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非洲人不愛吃海鮮,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確實有不少非洲人對海鮮缺乏興趣,尤其是越窮越不喜歡。唯獨人均GDP才800多美元的甘比亞,海鮮消費量比非洲人均高出近無數倍,達到月消費25公斤的誇張程度。
甘比亞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也是糧農組織重點援助的對象,獨立五十多年仍處於糧食都無法自給的狀態中。尤其是2013年腦袋一熱退出大英國協,導致歐盟直接宣布終止經濟援助,日子可謂是越過越難。
有趣的是,甘比亞海鮮市場的規模卻位列非洲第一,甚至因此誕生專門售賣海鮮的小型城市和全球唯一的一座魚類博物館。更奇怪的是,總面積不過10690平方公里的甘比亞,海岸線也才區區48公里長。
那麼,國家小人口少、海岸線又短的甘比亞,靠什麼把海鮮市場做到非洲最大呢? 事情需要從1995年開始說起,當時的歐亞洲出現養殖熱,所需飼料量也逐年翻番,三面被塞內加爾包圍的甘比亞隨即加大捕魚量搶占市場。
在短短三年里,甘比亞漁民數量暴增近百倍,從兩個漁港變成整條海岸線都泊滿大小漁船,200多萬人口卻擁有各類漁船7萬多艘,平均30人就有一艘。所以,甘比亞很快就被歐亞州養殖大戶選中,風頭一時無兩。
當然,西非各國並沒有放棄這個市場,但相對於「全民捕魚」的甘比亞而言卻沒有絲毫競爭力,因為甘比亞漁民幾乎是連軸轉的出海捕魚、回港卸貨,周而復始。對於急需飼料的養殖業來說,隨時都有原料供應才是王道。
為了加大捕魚量達到搶占市場的目的,甘比亞漁民往往是三五戶湊錢買船,然後分時段輪流出海捕魚,這麼做就能保證收購商隨時來都有新鮮又便宜的魚等待購買,直至後期所有收購商都只認甘比亞漁民。
不僅如此,甘比亞漁民還別出心裁的表示可「送貨上船」,他們把被選中的海鮮用小斗車直接送到貨輪傳送帶上。想人所想,甘比亞才能從諸多漁業大國中脫穎而出,導致周邊國家的漁民都把海鮮送到這裡販賣。
其中最大的海鮮交易市場就位於首都班珠爾120公里處的班加海岸線,從十幾戶漁民發展到現在的常住居民超過3萬人,如果算上流動人口則至少有10萬人。外來者以周邊各國的漁民、攤販和搬運工為主。
雖然班加只是一個鎮級行政單位,但在地位卻遠超一般城市,連甘比亞政府都表示要設立全球唯一的「海鮮國際貿易區」。從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班加只用了十幾年,如今還設立海關方便幾十個國家之間的貿易。
漁民和漁船越來越多,人均能分到的收益也越來越低,除了金槍魚等價值較高的魚類外,多數漁民的漁獲都淪為投喂給動物或人工養殖魚的飼料(魚粉),這也是甘比亞人均海鮮消費力遠高於非洲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或許是班加人吃過太多海鮮,他們做魚的方式也很獨特,其中以煙燻魚為主,深受歐美食客的青睞。
哪怕再多的海鮮也不愁銷量,因為2015年一家中國人開的飼料加工廠正式運轉,年處理魚粉可達千萬噸,也就是說,賣不完的海鮮交給中國人就行。這家全球加工能力最強的飼料廠也為甘比亞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班加的未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