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鑑:不戴口罩不隔離的歐洲人,忘記了200年前的悲劇

2020-03-20   行走在陌路

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是「義大利新增5322例,累積確診41035例,新增死亡427例,累計死亡3405例」。冷冰冰的數據背後還有一個事實:義大利已經成為新肺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導致現狀的原因有人口老齡化、醫療體系薄弱以及隔離防護設施奇缺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大意導致錯過窗口期,當意識到危機時已經大範圍擴散。所以才有了「德國攔截瑞士和義大利口罩,法國取消英國口罩訂單」的事兒。

事實上,類似案例在歐洲並不少見,比如200年前連續爆發四次、致死無數人才消停的歐洲大霍亂。

第一次倫敦大霍亂源於一艘從印度歸來的貨輪,幾名船員回家後很快就腹瀉而死,隨後蔓延至整個英國。然而,當時的英國人並不以為然,該聚會的聚會,該逛街的逛街,直至一名醫生髮現水源被污染後才開始重視,但人們仍然沒有改變去酒館的習慣,僅僅位於倫敦寬街的一家酒館就有200多人被傳染霍亂。

一年後,1400萬人口的英格蘭有300多萬人逃離城市,2萬多人喪命。

在英國議會的促進下,以防治霍亂為基礎的《衛生隔離法》被提上議程,自此開始關注下水道和排水渠的清理,泰晤士河第一次大規模清淤,人們也開始懂得隔離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衛生隔離法》在工業化和製造業面前敗下陣來,1848年、1853年和1866年又發生了三次霍亂,情況一次比一次嚴重。但人們並不願意隔離防治,反而在郡縣與倫敦、城市與農村之間相互指責。

1892年,從英國擴散出去的霍亂已經傳染到俄國和法國,並以此為中心向整個歐洲擴散,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的歐洲城市就有30多個,德國漢堡以「一個月感染1.6萬人,超過一半感染者喪生」的代價成為歐洲「最慘」城市,因為漢堡舉行了當年最大規模的啤酒交易會,也就是德國啤酒節的前身。

​與之相同的還有一戰末期的美國,堪薩斯州軍營短短几天就有數百名士兵發燒流涕,但美軍對外宣稱是普通流感,在此後的兵員調動中秘而不告,導致1919年底全面爆發。如果說爆發流感是「天災」,那默不作聲就是「人禍」。

西班牙流感最終導致5億人被感染,全球死亡人數接近2000萬。這些悲劇,其實只要早期小範圍隔離就能解決。

記不住200年前的前車之鑑沒關係,但恥笑戴口罩未免有些不地道。

有人說歐洲人之所以不喜歡戴口罩,是因為口罩與隔離是醫護和病人的標配,甚至上升到商業領域。為了不讓員工戴口罩和手套,德國海因曼機場免稅店被員工直接告上法庭。事實上,任何一家店員戴著口罩的歐洲門店,生意都不會太好,人們在潛意識裡認為戴口罩的就是「病人」。

為什麼病毒肆虐,歐洲戴口罩的人仍然很少,乖乖在家隔離的更是屈指可數?

按照主流說法,現代醫學口罩的倡導者是德國醫生萊德奇,但萊德奇發明的紗布口罩只能防止手術時的傷口被飛沫感染。二十多年後,歐洲醫學界才加速推廣並改良口罩,因為西班牙流感爆發了,從此成為歐美預防流感病毒的主要防具。

但如今,醫學口罩在發源地卻被「自由和個性」打敗。

歐洲多數國家都有「蒙面禁令」,德國在1985年就禁止遊行者戴口罩以免身份無法識別,義大利也有「不得強迫任何人接受醫療處置」的類似法案。簡單說就是個人擁有個性和自由,戴不戴自己作主。因此,德國衛生部建議人們避免握手擁抱、勤洗手、遮擋後再打噴嚏等等,唯獨沒有建議戴口罩,或者說不敢建議。戴口罩尚且如此,更別說限制自由的隔離了。

中國人的普遍思維是「戴上口罩避免被人感染的同時,也防止自己感染別人」,但歐洲人沒有第一類概念,他們認為「感染的病人才要戴口罩,因為要避免感染他人」。所以,病毒肆虐後很在歐洲旅遊的亞洲人被當成「行走的病毒」,甚至連歐洲人戴口罩也會被恥笑。

隨著事態的發展,歐洲國家開始尋求外援,原本被忽視的口罩轉眼變成「香餑餑」,賽事、集會和公共場合紛紛關閉暫停。為了避免在「口罩荒」期間出現搶購,法國直接將口罩和防護服列入處方藥,哪怕被感染的病人家屬也買不到防護服,只能隔著玻璃打電話。

​200年前就有過那麼多次悲劇,但如今的歐洲人卻棄「前車之鑑」於腦後,以至於現在四處求援,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