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象陽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病原體防治藥物研究工作,曾參加赴西非獅子山開展重組伊波拉疫苗境外臨床試驗研究任務,參與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遲象陽作為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義無反顧沖在支援武漢抗疫第一線。
「讓遲象陽負責」
1月26日晚,軍事醫學專家組星夜兼程抵達武漢。在陳薇院士帶領下,專家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遲象陽先是當「搬運工」,為布設帳篷式移動實驗室里的各種分析化驗裝備,和男同事一起干體力活;接著,她當起「工程師」,負責調試大型實驗設備;之後,又一頭扎進緊張的檢測分析中。
核酸檢測,對臨床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至關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這也是遲象陽和戰友剛到武漢時的主要任務。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檢測,從單批次的檢測數量到人員進艙出艙準備、檢測的時間,都相對固定。有時,送檢樣本數量多,檢測人員輪番上陣,連夜趕工,待到最終確認結果,就要到凌晨四五點鐘了。
為加強分析檢測能力,軍事醫學專家自帶了實時定量PCR儀、流式細胞儀等多種儀器設備,特別是液相晶片免疫學分析系統,是實現多種免疫學指標高通量檢測的科研利器。然而,由於液相晶片免疫學分析系統是未曾啟用過的新裝備,系統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調試、校正,以往都是售後公司專業人員負責,專家組成員以前誰也沒有做過,讓誰來調試?
「讓遲象陽負責!」陳薇院士果斷點將。作為她的導師,陳薇對學習力強、執行力好、敢啃「硬骨頭」的遲象陽非常有信心。受領任務後,遲象陽通讀說明書,熟悉隨機應用程式,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當電腦螢幕上顯示每條測試條目都通過後,才長舒一口氣。
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須在24小時內完成。為了儘早讓醫院獲知結果,遲象陽和團隊成員通過優化流程組合,運用先進儀器設備,硬是把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
「很是與眾不同」
在專家組成員、副研究員張曉鵬眼中,遲象陽工作嚴謹、細緻、專注,做科研課題是典型的工程化操作,「很是與眾不同」。
每次做實驗前,遲象陽都會把實驗設計從頭到尾列出流程圖和時間表;每個步驟都會詳細註明技術難點、實現手段和所需儀器設備。實驗中的每個疑點和解決過程,她也會詳細記錄,並定期盤點歸納。
干,就要瞄準世界最前沿;做,就要做最出色的那個。遲象陽在科研領域頗有建樹,秘密就藏在她縝密細緻的實驗設計和跨學科的交叉優勢中。遲象陽大學本科畢業於自動化專業,隨陳薇院士讀研究生時,她就將自動化和微生物研究結合起來,主動受領了所在單位搭建單細胞技術平台的任務。搭配儀器,編寫軟體,調試系統,經過不斷探索,這款可以在短時間獲得抗體基因的平台研發成功,並發揮了巨大作用。伊波拉、森林腦炎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的抗體分離,都應用到了這個平台的技術。
出於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從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後,遲象陽碩博連讀,從事跨學科學習研究,遲象陽的確有學科交叉的優勢,但其背後的艱辛付出卻鮮為人知。
由於沒有相關專業基礎,一開始上課,遲象陽連很多專業術語都聽不懂。她邊學邊趕,遲象陽把學習當成一種複雜的數學建模,合理安排進度。研讀《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專業書籍,泡圖書館查閱專業資料,到網上學英文版的專業網課,僅用了半年時間,遲象陽專業學習就趕了上來。
「特別愛笑,樂於助人」
在武漢軍事醫學專家組,只要提起遲象陽,大家會不約而同想到她那雙笑意盈盈的眼睛。「她呀,特別愛笑,樂於助人。」專家組成員董韻竹說。
課題進行得不順時,師弟張冠英總會向遲象陽請教。「她思維很活躍,經常和我們討論學術問題,總是能夠捕捉到大家沒有注意到的科研細節,聊著聊著,解決問題的火花就碰撞出來了。這時,她就會笑得特別開心。」張冠英說。
在武漢一線,工作繁忙、緊張,遲象陽是科研團隊中的「開心果」。3月4日是她的生日。生日前幾天,同組隊員問她有什麼生日願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就希望大家坐下來陪她聊會天。
其實,遲象陽心裡清楚,大家的任務都很重,聊不聊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聚一聚,舒緩一下緊張的心情。
生日那天,遲象陽照例在實驗室里做了一天檢測。晚上,從帳篷里出來時,各種驚喜接連降臨:同事劉坤送來一盒草莓,張夢瑤和楊益隆貢獻一包乾果,董韻竹拿出一個蛋糕、一束花,姜濤、黎浩、黃勇等送上祝福……
當下,武漢已是春暖花開,戰疫好消息不斷傳來。3月16日,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作為陳薇科研團隊的重要一員,連續奮戰的遲象陽有些許疲倦,但她那雙愛笑的眼睛充滿著自信。
(本報記者 陳勁松 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邵龍飛)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3l8XXEBnkjnB-0z41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