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何以成「國之翹楚」?

2019-07-30   穆穆雲兒飄



圖為漢能砷化鎵柔性太陽能電池晶片

搜狐科技/馬文玥

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裡的一棟大樓里,有一面「價值不菲」的牆。和想像中不一樣的是,這面牆上並沒有任何金磚玉瓦。在這面長約50米、高約5米的牆上,懸掛著數量多達700件的專利證書。這個牆的主人是一家另類的民營企業。之所以是另類來形容,是這家企業走了一條別人從未走過的路,一條革命性的路。

這個企業叫做漢能,這面專利牆只是漢能專利技術的一隅。不同於其他光伏產業上的公司,漢能致力於「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漢能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保有5項世界紀錄,截至12月23日,漢能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9495件,累計授權專利超過2025件。在幾天前剛剛過去的由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聯合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年「中國好專利」頒獎盛典上,評價它為「在太陽能發電領域,絕對的國之翹楚。」

這樣的高度讚譽並不為過。事實上,當談及中國的薄膜太陽能技術領先全球、光伏成為國家走向世界一張響亮的名片時,沒人能夠繞得開漢能。

「移動能源+」戰略下的漢能圖景

提起漢能這個名字,行業外的人可能會有距離感。全社會對發展新能源及綠色能源的認識較為欠缺,在公眾領域,甚至很多人還以為新能源產業只是建風電站、光伏電站、水電站。

而漢能這艘巨輪的掌舵人李河君,高瞻遠矚地提出「移動能源+」戰略,圍繞著「住」「行」兩大領域,系統性地規劃、推出產品,讓能源真正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這是對傳統能源利用觀念的一次顛覆。



圖為漢瓦產品

2017年,漢能牽手共享單車企業,能源產業與共享經濟的跨界擁抱也是「移動能源+網際網路」的一次合作典範,也是能源消費方式的又一次升級。二者共同打造領先的發電、儲電、用電綠色閉環模式,讓城市短途出行更綠色、更智能。

漢能的薄膜發電的應用之處正是共享單車車筐中那一小塊不起眼的黑色底板。原先給共享單車車筐底部配置的是晶矽光伏組件,在車輛顛簸或碰撞的時候,非常容易受損和失效,漢能輕薄柔、不怕裂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組件恰好是更加合適的替代方案。對於車筐中粘貼小廣告的不可控因素,也並不會對漢能的充電板造成影響。無論是在樹蔭下,還是在組件部分被遮蓋的情況下,漢能的薄膜太陽能組件都能夠保持工作狀態,持續發電。

其實,這只是漢能移動能源戰略落地的一個縮影。漢能的移動能源戰略早已落地開花。

薄膜太陽能電池輕、薄、柔的特性,可以滿足傳統硬體市場外的晶片需求。一家優秀的企業不只是在存量市場中掠奪需求、發現需求,更重要的是創造新的需求,漢能正是這樣的企業。隨著5G降臨、萬物互聯時代的降臨,對於移動能源的需求量將大大超越的現今的想像,這一個前景廣闊的萬億市場。

「出行」領域,漢能已經成功推出了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太陽能無人機、可攜式充電產品和可穿戴設備等移動能源產品。革新了我們日常充電模式。尤其是薄膜發電創造性地與戶外市場相結合,包括太陽能背包、太陽能燈、太陽能傘等設備,直擊目前戶外活動的痛點。

「居住」方面,漢能的漢瓦高效薄膜太陽能晶片和安全玻璃完美結合,讓瓦片在安全耐用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屋頂太陽能發電。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所用的拱形瓦片,同時保持了中國建築審美,既適合自建住宅這類下沉市場,同時也可以幫助政府構建智慧城市、綠色城市。

本土化之路

2009年,剛剛涉足光伏產業的李河君在考慮到分布式和移動能源的發展前景之後,就認定薄膜相比晶矽而言更具未來前景,即使那個時候,全市場90%以上的企業都是晶矽產品。

從2011年到2013年開始,李河君帶領漢能先後考察了薄膜發電領域的上百家企業。最終,漢能持續併購了四家領先的海外薄膜技術公司,包括德國Solibro公司、美國MiaSolé公司、美國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及美國Alta Devices公司,漢能因此掌握了全球最領先的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技術,同時也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裝備產線製造技術及研發能力。

核心技術一直是中國高科技行業發展之短板。但現實是,新技術和技術獲取的難度越來越大。中國企業向來最擅長集成創新,而非原始創新。然而,即使如此,技術整合的問題也苦難重重,因此,漢能的成就更在其中凸顯其價值。

併購看似是一個快捷途徑,那是因為技術收集容易,不容易的是整合技術並儘快完成生產,在這點上,漢能依然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樣本。

2014年底,漢能即在搭建河源基地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晶片生產線。為了擴充產能、降低成本、實現產業正常化,投產一年後,河源基地的產線陸續進行了兩次升級。不僅對晶片進行疊代與更新,也對生產線進行了拓展。

三年前,漢能首條MiaSolé薄膜太陽能產線在河源落成,但核心原材料的供應鏈體系尚未切至國內,大部分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在這樣的關頭,法國原材料供應商工廠失火。那時,漢能意識到了牢牢掌握供應鏈,才能保證穩定生產。後來,漢能與寶鋼合作,經過了無數次的測試、重新制樣、再測試,無一不在摸索中前進。

生產線和供應鏈問題解決之後,漢能將工程師送至德國、美國培養,核心團隊成員在國外長期受訓,直到他們能夠獨立運行海外技術的研發線,並且產出率和轉換效率要能匹配國外團隊的水平。在人才的培養上,漢能同樣用心良苦。

吃透技術,再在生產過程中反覆打磨消化、融會貫通。漢能在技術本土化上付出了大量心血,最終將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落戶國內。

「國運則我運」

漢能的今天,與李河君其人不無關係。

多年前,朋友們不止一次勸他去做去做房地產、金融等行業,他都一一拒絕,29年來,李河君一直堅守在清潔能源的陣線。

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堅守。

1989年,李河君成立漢能,目標就是在家鄉開一家水電站。那時,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剛剛起步,開始允許民營企業做水電項目。周圍認識李河君的人覺得他「瘋了」。這樣的質疑不無道理:像水電站這樣的百萬級裝機項目,投資額巨大,回報期太長。

然而,李河君就這樣義無反顧地扎了進去。此後,為了他的水電事業,已經投產的礦業,被他停掉;獲得瑞士汽車拉力賽青睞的礦泉水廠,送給了朋友……

歷時8整年、10個年頭,一鍬土一鍬土在西南邊陲的金沙江上建起了金安橋水電站。在這8年里,李河君扛過了被其他企業截胡、洪水、斷貸等等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屹立起了這座在業內有「印鈔機」之稱的、迄今為止仍然是全球最大民營水電站。



圖為金安橋水電站

李河君稱這是漢能「兩個奇蹟:里的「第一個奇蹟」,「第二個奇蹟」正是李河君現在做的事:薄膜發電。

他人好奇李河君的膽識和魄力,好奇他為什麼能將企業做大。他常把一句話放在嘴邊「國運則我運,與國家共命運的企業才有未來」。他心懷感恩——沒有國家的政策和支持,就沒有「水電傳奇」,也沒有薄膜太陽能成長為國家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李河君還認為,企業強則國強。目前在全球53家千億美元銷售的公司中,美國占了22家,全都是占據在重要的領域;我國雖有 13家,但都是科技含量很低,主要是壟斷行業,如金融、電網、石油等國有企業,競爭力弱且結構不合理。在他看來,中國企業應該完全有這樣的實力:「國家現在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而且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民營企業更應該堅定信心,擔當責任!我想我們做企業的,就應該專注自己的領域,做好自己的事,做成自己的事,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做些有益的事。」

李河君總結過自己心目中的十大企業家精神:大品格,大智慧,大氣魄,大眼光,大曆練,大擔當,大堅韌,大愛心,大胸懷,知大運。

這是一個國家優秀企業家的模板,同時也是漢能成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