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畫法
黃鸝又稱黃鶯、黃鳥,大小和八哥相同,性情活潑、鳴聲悅人且成對生活。古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形容黃鸝帶給人們的勃勃生機,備受人們的喜愛。
【基本畫法】
黃鸝鳥羽翼華麗,通體金黃色,背部稍有綠色。其兩翅、尾巴以及眼的前後至頭的枕部為黑色,嘴和爪均為紅色。
1 蘸取重墨,完成黃鸝的頭部。
2 調淡藤黃,染畫其頭。
3 中側鋒用筆繪製粗糙的墨線表現外側羽毛,並以藤黃染畫在背部。
4 首先蘸取重墨表現胸腹及尾部輪廓,然後,分別選用藤黃和淡墨染畫兩處。
5 蘸取曙紅染畫嘴部,勾勒其腳爪後,換取濃墨繪彎曲的不連貫線條作枝。
【創作】
此幅黃鸝梅花圖,在構圖上沿用了左高右低的方法,使輕巧的黃鸝鳥處於下勢,均衡了左側過於沉重的梅枝。在寓意上,則是將黃鸝的生機活力與梅花的堅韌傲骨相結合,使本略顯沉悶的氛圍陡增了些活潑生機。
1 首先,在畫面的右下方繪製一隻黃鸝,以背部略側頭的方式展現在畫面上。
2 應其位置,添畫由上而下生長的梅枝。
3 在梅枝上添畫鮮艷的梅花花頭,調節畫面中色彩的分布。
竹雞畫法
竹雞又稱"泥滑滑""竹鷓鴣"或「扁罐罐」,常見於南方。其羽色艷麗,是我國特有的觀賞鳥類 ,且雄鳥生性好鬥,也是著名的斗鳥品種。
【基本畫法】
竹雞全身顏色豐富。其喙為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為灰色,呈半環狀,肋具黑褐色斑。
1 選用重墨表現其頭部,注意頭頂上方的羽毛較為雜亂。
2 調和淡墨,側鋒用筆繪製背部羽毛。
3 無須換筆且筆尖略蘸重墨,中側鋒繪製其翅膀及尾羽。
4 側鋒用筆繪製短粗的墨線在其背部作斑紋。
5 中鋒運筆勾畫其較長的趾。
6 最後,分別調淡花青與赭石,分別染畫嘴及尾上復羽。
【創作】
竹子是「四君子」、「歲寒三友」之一,因其節節而生的特點,被人認為是骨氣、氣節、堅貞的象徵。竹雞性情勇猛、好鬥,是不服輸的代表。而芭蕉則通常被寓為是人的本身。
1 繪製呈下垂狀的芭蕉葉,貫穿布局。
2 在其後方添畫較小的葉片,填補畫面的空缺。
3 在芭蕉葉的周圍布畫參差不齊的竹葉,使畫面內容豐富。
4 添畫一隻竹雞,體型應較小以表達與葉片的距離感。
5 完成另一隻竹雞的繪製,可將其設計為被葉片掩蓋半個身體。
6 調淡赭石為竹雞染色後,在空白處題字、鈐印即可。
喜鵲畫法
喜鵲的外形似鴉,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鳥類,在我國是吉祥好運的象徵。其身體羽毛白色與黑色居多,在繪製時尤其要注意墨色的乾濕濃淡變 化以及用筆的靈活。
【基本畫法】
喜鵲的羽毛呈大面積的黑色,背部較淺略顯灰,兩翅和尾為灰藍色,而上下腹則為白色。其最大特點為尾部和翼肩生有大塊顯眼的白色羽毛。
1 首先,蘸取濃墨繪製其頭部。
2 中鋒向下繪製外側羽毛後,換用重墨染畫背部。
3 蘸濃墨,中鋒向下繪製尾羽。注意其較長的特點。
4 三筆完成其足部。注意其趾部的墨線,要有頓挫感。
5 首先調和淡墨及花青,大面積染其嘴及羽毛。最後,側鋒繪製其爪下的枝幹。
【創作】
喜鵲配梅花是非常常見的花鳥組合方式,寓意「喜上眉梢」。略有不同的是本幅圖是以白梅花配麻雀,表達喜悅的同時,不僅使畫面更添清新,還讚頌了「塵埃無染」的品質。
1 布畫喜鵲,其位置儘量不在畫面正中心,避免呆板之感。
2 自右向左繪製梅枝,注意枝梢不宜過低。
3 添畫花頭,應大量分布在重量感較輕的枝梢。
4 使筆頭飽含水分並將墨色調淡,在畫面兩者的後方繪製較粗的梅干。墨線虛實結合,增強畫面的層次感。
5 最後在畫面空白處題字、鈐印即可。
學習更多繪畫知識,關注頭條號:繪畫視界。一直是你繪畫路上的良師益友,簡單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