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七老師在餐廳吃飯的時候,遇到這麼一件事。
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兒子在吃飯。不過男孩看起來好像並不餓,吃了一會兒就跳下餐桌,在餐廳里到處亂跑。
他的媽媽一開始倒也沒怎麼管,在旁邊一邊吃飯,一邊看著孩子。
孩子鬧出的動靜有點大,還撞到了擺在餐廳里的擺設,要不是旁邊的人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擺設就會倒在地上了。
男孩媽媽有點不好意思了,在小男孩經過媽媽身邊的時候,媽媽一把拉住他,說:「別跑了,在餐廳里亂跑不好!你要是又撞到別人怎麼辦?來,乖乖在椅子上坐好!」
男孩試圖掙脫媽媽的手,「我不想坐在椅子上,很無聊!」
媽媽面露難色,「你聽話,聽話才是媽媽的好孩子。」
男孩繼續拒絕:「不要,我就不要!」見媽媽不撒手,還打了一下媽媽的手。
媽媽生氣了,「你怎麼能這樣?不聽話還打人,待會兒你別指望我帶你去買玩具!」
孩子一聽不給買玩具就鬧情緒了,拚命跺腳,見媽媽一臉嚴肅還哭出了聲,這下聲音更大了,周圍的人都看向了他倆。
媽媽也不吃了,直接起身付款,怒氣沖沖的用力拽著哭鬧著的孩子離開了餐廳。
後面孩子媽媽有沒有帶著孩子買玩具小七老師就不知道了,但是小七老師知道一件事:
如果這位媽媽一直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孩子是不會聽話的。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小七老師收到的家長求助最多的就是這類問題。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總會發生一些衝突和不配合,無論費多少口舌也不頂用,孩子最後還是不會聽你的,完全不會聽。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這就是小七老師今天要講的問題,給大家介紹幾個辦法,教大家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哪樣說他最容易聽得進去。
在最後,小七老師會講到「如何講出孩子心裡想聽的話,有效處理孩子情緒」。
要短句,不要長句
關於溝通的第一點,就是要簡短,具體和簡單,你甚至還可以只用一個詞來表述你想讓孩子做的事。
又比如說孩子在扔吃飯的碗,這時候我們不需要跟孩子長篇大論的講道理,就直接說:「不要扔碗。」
這句話遠遠要比寶寶給孩子說「寶寶聽話」要有用得多。
像給孩子說:「你乖乖的」、「你聽話點」,是沒用的。因為這種話孩子是聽不懂的,太泛了,我們直接就說具體的事兒。
孩子最害怕媽媽長篇大論,「你這孩子真不聽話,小碗是拿來吃飯的,你就算不吃飯也不能扔碗啊,而且碗里灑落的飯會讓我們地板變髒、變亂,寶寶你知道嗎?我們從小要養成好習慣。」
當孩子聽到你講這一堆長篇大論的時候,腦子炸了。
孩子不喜歡聽長篇大論,其實你也一樣,是不是?
當我們表達得很複雜的時候,其實孩子根本聽不懂。
你越是簡潔,你越是斬釘截鐵,你就一句話,孩子反而會感受到:這是規矩,這是約定成俗的東西,這不需要商量。
放低身段,和孩子有眼神的接觸
第二個溝通的要點是要有眼神的接觸。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需要儘量要放低身段,跟孩子要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我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跟孩子有目光的接觸,這樣我們能確保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面對面的時候,你也不太容易發脾氣,對嗎?
比如說靠近他,看著他的眼睛說:「寶寶別扔沙子」、「別扔筷子」。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E》的研究成果也證明了:平行的眼神交流,能讓人在當面交流時能夠事半功倍。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教授也發現:微微傾斜的臉更具親切感,從而促進溝通的效果。
用鼓勵性的言辭
第三個溝通的原則是用鼓勵性的言辭。
當我們鼓勵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更願意聽話。
大家知道,鼓勵孩子不只是言語上的讚揚,因為我們的話當中暗示著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別忘了我們的語調,面部表情,身體姿態等等,都透露著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感受。
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
在《媽媽是超人》中,波妞怎麼都不肯翻過枕頭的小障礙,看著終點的小餅乾,波妞鬧了情緒,心急的大哭。
賈靜雯一邊自己鼓勵波妞:「加油!加油!」,一邊讓姐姐咘咘也給妹妹加油。
波妞在兩個人的鼓勵下,最終聽話的爬了過來,成功翻越了障礙。
鼓勵的力量是最強的,大家說是不是?
用好「我」和「你」的力量
第四個關於溝通的部分是叫做要用好「我」和「你」的力量。
「我」和「你」是帶引號的,指我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我」為開頭,表達的是我們對於孩子行為的感受。
比如孩子中午不睡覺,在客廳里玩,聲音太大了吵的人睡不著,這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覺得好頭疼,寶寶你吵的聲音太大了。」
這就相當於我們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玩得很開心,但是請你到外面去玩這個遊戲。
這裡頭講「我」會讓孩子明白,媽媽的感受是什麼樣子的,他會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你的想法。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做什麼,就要用好「我」和「你」這兩個詞。
其實孩子只想聽:「他想聽的話」
有時候,孩子和我們鬧矛盾,會情緒失控,大哭大鬧。
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叫做:當你和孩子之間遇到衝突,你改變不了孩子的行為/思維的時候,你可以改變他的情緒。
而如何改變孩子的情緒,就看你會不會說出孩子最想聽的話。
孩子想聽的,並不是你給他什麼建議,也不是你重複:「寶寶別哭了」這些話,而是一些讓他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話。
所以,在這個時候他跟你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點是什麼?
——你要認同他的情緒和情感,你要認同他感受。
怎麼認同呢?怎麼說出孩子最想聽的話呢?
要麼聽他表達,要麼要說出他喜歡的東西,對嗎?你要描述他的感受,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你懂我。之後再做建議和解決方案。
比如說一歲多的小孩不穿襪子,就在那兒哭,你給他把襪子穿上,他就往地下扔。這個時候你可以說什麼?
你可以把你的手伸到這個襪子裡頭,說:「我才不要臭腳丫穿進來,我才不要臭腳丫子弄到襪子上來!」
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逗孩子,你可能沒辦法改變這麼小的孩子的思維,但是你可以改變他的情緒。你要認同他的情緒、感受,還能說出他的感受,他才會覺得:「你懂我的。」
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問我:
「小七老師,我知道得先認同孩子的情緒,但是我說了之後孩子哭的更凶了怎麼辦?」
「小七老師,我感覺和孩子說話太難了,上次帶他出去旅遊,一路上非得要大人抱在身上,怎麼說都不肯下來,也認同他情緒了,他就是不肯聽話,還哭。」
往往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還是你沒有說到孩子的心坎上去。
在孩子眼裡,你們說不到一塊去。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叫做雞同鴨講,就是說跟一個聽不懂我們話的人溝通是很痛苦的,對方都是各說各的。
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孩子也是這種感覺: 「我說什麼你也聽不懂,你也不懂我的感受。」
其實你需要一些講話的技巧,需要用這些技巧來讓孩子一下子get到你對他的情緒理解,這些問題都不是事。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