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錯話」往往會對人際交往方面造成不好的影響,換成小孩子,雖然「童言無忌」無傷大雅,但作為父母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尷尬場面。
在別人的婚禮上,孩子說新娘子不好看;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吃飯的時候孩子說人家做的飯菜難吃......經歷過這些的家長,當時真的很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吧!小孩子說話往往「直抒胸臆」,雖無惡意,卻會弄得大人下不來台,甚至會傷害到別人。怎麼破?
「童言無忌」背後的真相
第一,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看到的世界與大人看到的完全不同。懂得人情世故的成年人,說話的時候自然要有「虛偽」的成分在裡面。可孩子就真實很多,眼睛看到了什麼,就會說什麼,完全不加修飾。如果我們認為孩子說錯話,去糾正他的時候,孩子反而會認為是家長說錯了,內心也會「不服氣」。
第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可能會詞不達意。孩子有時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所以會給大人一種「說錯話」的感覺。
第三,孩子有可能在故意展現自己的個性。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所以家長如果著急去糾正的話,孩子只會「變本加厲」。
所以,當孩子冷不丁地說出一句讓人有些難堪的話,不能單純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簡單搪塞,這樣只會讓「童言無忌」變成真正的「沒教養」。同時,也不要因為一時的惱怒指責他,多一點鼓勵和耐心,給他解釋為什麼有些話不能亂說,並教會他主動道歉。
如何養出一個會說話的孩子?
在小朋友學會基本的語言表達之後,他需要上的下一堂課就是: 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不能說。無論孩子脫口而出的內容是關於別人的外型、年齡還是身體方面的殘疾,他都需要知道這不僅會冒犯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1.家長要先管好自己的嘴巴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不想讓孩子說出令人尷尬的話, 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試想,如果父母經常對鄰居或者其他人評頭論足,那當你聽到你4歲孩子逐字重複這些話時,也就完全不必驚訝了。而且,家長不僅要注意對孩子所說的話,更需要注意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你說的話。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原則, 就是把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上,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們第一次遇到殘障人士的時候,大多會馬上做出反應,問:「為什麼那個叔叔只有一條腿?」
孩子好奇心旺盛,凡是他們見到的新奇事情,他們觀察到了就會馬上說出來,其實他們並沒有惡意。這時最好不要不斷地向對方表示歉意,反而會增加對方的心理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圍觀,快速簡明地道歉並迅速帶寶寶離開現場是明智的做法。
事後可以告訴孩子:「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不能像我們一樣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是很不幸的事情。如果當著他們的面說那些話,會讓他們更傷心,這是很不好的。你換牙的時候,也不喜歡別人指著你說『豁牙子』,對不對?」
3.分清界限,保護隱私
所謂界限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一個是保護自我,一個是尊重別人的不同。
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過於熱情,尤其喜歡「炫耀」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把自己的名字、學校、住址、家人名字和盤托出,一旦遇到心懷不軌的人,「童言無忌」就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了。
所以,平時要告訴孩子,很多事只能和家人說,有些話可以和朋友說,但是對陌生人卻不能事事都說,如果對陌生人透露太多信息,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不跨入別人的界限也很重要。培養孩子對多元價值觀的理解與包容,唯有靠家長的潛移默化。
當孩子脫口而出:「為什麼這個人這麼胖啊?」這也是讓孩子學著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好機會。讓他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外型、相貌或者性格,而這也是為什麼生活顯得有趣和豐富的原因。
4.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首先, 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表達方式。其次,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除了引導外,還應該給孩子制定好說話的規則,比如,哪些是髒話,哪些是過分的話,這些話絕對不能說。
言語的力量不容小覷
它影響著孩子的思維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藏著他的教養與素質,是一生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利奧特曾說過:「在對一個淑女或紳士的畢生教育中,我認為只有一種智力開發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確而優雅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
言語的力量從來不容小覷,看似簡單的一言一語,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孩子的思維,成就了他們的人生。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從教孩子「說話」開始吧。
撰文/溫欣
編輯、視覺/雅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qJCSHYB2uKmW_kO3t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