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為何被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2019-07-11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電影《傲慢與偏見》海報

文|江徐


我喜歡看英國電影,其中一個原因是影片呈現出來的田園風光。比如《傲慢與偏見》當中,晨光輕柔,女主角在鄉村道路上一邊漫步一邊讀書、她提著裙袂穿過廣闊碧綠的原野、她靜立河畔凝望水面想著心事而鳶鳥翩躚飛騰,這些人與自然互相綰帶的畫面,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因為背後隱含著閒適的生活方式。

這部電影,根據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拍攝而成。

《傲慢與偏見》,以小說主人公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講述了十八世紀末,英國鄉鎮上幾對青年男女的婚戀故事。作者將這部作品視為自己的寵兒。毛姆將它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男主角達西家境優渥、身份尊貴,加上性格原因,他與人相處時總是沉默寡言,不易親近,給人感覺非常傲慢。正因如此,伊莉莎白一開始對他抱有偏見。縱使他相貌英俊,擁有家財萬貫,眾人依然無法消除對他的反感與排斥。將書名擴展為一句話,可以概括這對男女在愛情中起初的模樣: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愛別人。

愛情總是無法一帆風順,就像小說不該平鋪直敘。歷經千迴百轉,走過柳暗花明,故事獲得一個花好月圓的結局,愛而有得,求而有獲,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源於作者的慈悲,與自身的憾恨。

簡·奧斯汀寫《傲慢與偏見》的時候21歲,一開始取的名字是《最初的印象》。世人渴望一見鍾情,並且相信第一眼帶來的直覺。簡·奧斯汀藉助文字,向世人提出警戒:最初的印象未必屬於真相,放下傲慢、解除偏見,才能靠近真實的情感。

佛洛依德說,夢是對慾望的滿足。那麼,以筆畫心的文學夢,便可對現實遺憾進行彌補—

英國作家 簡·奧斯汀畫像

21歲那年,簡·奧斯汀遇到一個男孩,他是她的初戀,兩人彼此相愛。可惜,他那時候只是個窮小子,雙方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找具有經濟實力的伴侶組成家庭。迫於現實壓力,簡·奧斯汀與對方分手,從此再也沒有相見。

或許,她自己十分清楚,這段感情已是可遇不可求的最美,一旦錯過,便成為一生的曾經滄海。也許這個原因,她終生未嫁,將熱情置於文學創作,讓故事裡的人物去有所期待,去流連徘徊,去終成眷屬。

這種寧缺毋濫的情感選擇,恰恰印證了她在《傲慢與偏見》中倡導的婚姻觀。和我們現實周遭一樣,故事中青年男女的結合帶著功利性,有人為金錢而嫁人,有人貪圖美色而結婚,也有人為了結婚而結婚。只有伊莉莎白與達西,排除財富、美貌、名利之外,純粹因為愛情走到一起,就像書上一句話:他倆的結合,為天下有情人的婚姻追求樹立了一個榜樣,用書上一句話說就是:「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因此,這部名著,被稱為婚戀教科書。

電影《傲慢與偏見》截圖

偉大的小說,主旨總是深廣。一部《紅樓夢》,不僅僅是寶黛二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更是以線帶面,描繪出塵世間的人情百態、煙火中的萬紫千紅。《傲慢與偏見》同樣如此。

一部作品,優異不僅在於作者的筆力,同時也在讀者的鑑賞。很多人將《傲慢與偏見》視為一部婚戀教科書,可從中習得正確的婚戀觀點。

楊絳先生讀到了更深的內容。她認為這部小說,是從戀愛結婚的角度寫出了人情世故——有錢的單身漢搬來鄉鎮,家裡有女兒的母親都會趨之若鶩;男人在追求心儀的女人前得掂掂自己分量,如果沒有娶她的能力,就別去勾引;女人面對喜歡的男人,在對方表示出求婚的誠意之前最好矜持;誰家的女兒做出與人私奔這類有失顏面的事,一家人都將被鄉鄰貶低;誰家要是攀上一門好婚姻,鄉鄰又將羨慕嫉妒恨……諸如此類,就像書里一句話:「人生在世,要不是讓人家開開玩笑,回頭來又取笑取笑別人,那還有什麼意思?」

整部作品,求的是婚戀,比的是子女,寫的是人情,而人情依然圍繞子女的婚戀。這真應了《戰爭與和平》中的一句話:生活的本質是愛情。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

英國文學史上凡響最盛、影響最大的作家,毫無疑問是莎士比亞。如若舉出能與莎翁平起平坐的作家,讀著這行文字的你也許想像不到——正是簡·奧斯汀。美國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說:

「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

她之所以獲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因為其作品風格在當時(英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文學進程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傲慢與偏見》的故事框架非常簡單,寫的都是日常瑣碎,精彩之處在於人物對話。比如,伊莉莎白期待達西前來向自己表白時,心裡這樣想著:「他要是到時候不來接近我,我就永遠捨棄他。」比如,談到詩歌與愛情的關係,達西說道:「我一向認為,詩是愛情的食糧。」伊莉莎白接話:「那要是一種美好、堅貞、健康的愛情才行。凡是強健的東西,可以從萬物獲得滋補。如果只是一點微薄的情意,那麼相信,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詩就能把它徹底葬送掉。」又比如,伊莉莎白與達西冰釋前嫌,互訴衷情時,她問他何時起喜歡上自己,他回答:「我也說不準究竟是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看見了你什麼樣的風姿,聽到了你什麼樣的談吐,便開始愛上了你。我是到了不能自拔的時候,才發現愛上了你。」

總之,整部作品,智者智言,愚人愚語,既給人啟示,又讓人會心一笑。

簡·奧斯汀,這位頭像被印在英鎊上以表敬意的作家,她好像為文學而活,一生寫了六部小說。病逝時,年僅42歲。

她曾在另一部作品中闡明小說家應當具備的品質:

「小說家在作品裡展示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世人表達他對人類最徹底的了解。把人類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述,筆下閃耀著機智和幽默。」

《傲慢與偏見》正是展示出最高智慧的作品。

簡·奧斯汀正是筆下閃耀著機智和幽默的作家。

一部作品,究竟如何,最終有待你親自品讀。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mvfoWwBvvf6VcSZYG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