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女人的青春就像團扇,過了時節就將一去不復返

2019-12-05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她本是明月一樣的女子,高潔,清朗,憑藉出眾的才貌被選入宮。

君王薄倖,她像一把團扇,從盛夏走到深秋,最終被遺忘在角落。

她又因為才華與美德,被歷史銘記,獲得後人讚譽。曹植評價她:「有德有言,實惟班婕。

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以團扇自喻,寫出這首百世流傳的詩篇?

字裡行間含有怎樣一種欲說還休的怨憂、此生難忘的懷念?

1.她來自書香名門,憑藉才華被選入宮

班婕妤不是她的名字。班,是她的姓,婕妤是西漢時期妃子的稱號。

她出生名門,父親班況是西漢時期的武將,馳騁沙場,抗擊外族,為漢朝廷立下汗馬功勞。

班氏家族中,走出了幾位歷史名人:著有《漢書》的文學家班固、鎮守西域的軍事家班超、為哥哥續寫《漢書》的史學家班昭。這兄妹三人的父親班彪,同樣是著名的史學家。而班婕妤,是班彪的姑母。

由此可以看出,班婕妤家世之淵博。在書香氣息濃郁的家族中長大,她自然成為博學多識、多才多藝的女子,尤其擅長詩賦,對歷史典故瞭然於心。

公元前32年,漢成帝即位,班氏被選入宮。她在《自傷賦》中寫道: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於後庭。」

她說自己傳承了先祖的美德,保持高尚的品德修養,因而有幸被選入宮,成為後宮眾多嘉嬪中的一員。

剛進宮時,她只是下等女官。很快,美貌與才華引起漢成帝的關注,被封為婕妤。

班婕妤絕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她像一本裝幀足夠精美、內容極為豐富的書籍,讓讀者賞心悅目。

漢成帝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他寵愛她,恨不得時刻膩在一處,沉溺在由動人花姿與馥郁書香造成的溫柔鄉中。

他將她調入屋宇華貴同時離自己較近的宮殿。她為他生下皇子,可惜這個皇子很快夭折了。

班婕妤獲得漢成帝的萬千寵愛,她的家族因此獲得無上榮耀。物質生活的富庶、聲望地位的提升、情感世界的滿足。讓這段歲月,成為她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時期。

若干年過去,烈焰熄滅,秋涼悄至,回想起來那段時光,真是一段「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的記憶。

2.品德高尚如樊姬,最終被趙氏姐妹取代

有一次,漢成帝出遊,他為了和心愛之人形影不離,命人打造出一座異常寬敞的輦車以供兩人同車出遊,同賞春光。

對於後宮妃嬪來說,這是何等的恩寵與榮耀,簡直夢寐以求。只是,班婕妤並非一般女子,她謝絕了君王同乘一車的邀請。

對此舉動,她向漢成帝做出一番解釋:「皇上,自古以來,聖賢的君主出遊時,都讓名臣將士同行,只有夏桀商紂這樣的昏君暴君,讓紅顏陪伴在側。如果臣妾與皇上同車出行,那麼,皇上的名望也將受到折損。

對於這番說辭,漢成帝無法反駁,又不能發怒,只能放棄同車出遊的打算。

太后聽說這件事非常高興,對班婕妤讚賞了一句:「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太后覺得這位兒媳婦的德行與修養,簡直能與楚莊王時代的樊姬相提並論,因而更加喜歡她。

漢成帝這樣想嗎?

如果他是一位知好歹、明是非的賢君,對於班婕妤這種品德勝於容貌的妃子,將比以往更加珍愛。

如果他是一位只知享樂、不圖大計的庸君,班婕妤這種「不識抬舉」的行為,將讓他從此收回對她的寵愛與恩愛。

事實上,漢成帝劉驁沉迷玩樂,耽溺美色。他無法滿足於後宮佳麗三千,去民間搜羅絕色女子。在這過程中,他遇到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將他倆帶回宮中,也將禍水引到宮廷。

趙氏姐妹倆風流嫵媚,姐姐趙飛燕更是身輕如燕,舞姿妖嬈。一時間,漢成帝被迷得七葷八素,專寵她倆。對此,許皇后有怒不敢言,用巫蠱詛咒趙氏姐妹,被趙飛燕揭發後賜死。

趙氏姐妹打擊與她倆爭奪皇寵的人,藉此誣陷班婕妤,說她也參與了巫蠱事件。對這種讒言,漢成帝輕易選擇了相信,隨之對曾經深愛過的女人進行拷問。

面對這番無妄之災,班婕妤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不卑不亢地講出一番話:「皇上,臣妾向來相信命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潛心修行的人還未必能夠在今世獲得福報,何況邪惡行為。對於邪惡之人的祈願,如果鬼神有知,怎麼會聽信?如果鬼神不知,做詛咒這種事又有何用?」

漢成帝冷靜地想想,覺得無可反駁,又感念從前與班婕妤有過的綿綿情意,最終選擇相信她。為了表示撫恤,他賞賜黃金百兩。

漢成帝並不懂班婕妤,以為她和其他庸脂俗粉一樣,用金銀珠寶能左右其情感。

事實上,經過這件事,班婕妤看清了後宮險惡,也明白了漢成帝對自己的情義。

3.她的青春就像團扇,過了時節一去不復返

班婕妤是一個清醒的女子,懂得如何明哲保身。

為了遠離後宮的明爭暗鬥,她奏請皇帝,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

那時候,漢成帝專寵掌上起舞的趙飛燕,對其他妃子不再感興趣。誰要離開,隨她吧。

幽居深宮,沒有紛擾,也沒了熱鬧,日子顯得漫長而寂寞。一人靜坐,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從前的日子。從初遇的歡愉,到熱戀的甜蜜,再到後來的冷漠疏離,真是恍然如夢。歲月流逝,她自己已年華老去。

回首前程往事,班婕妤有感而發,寫下一首《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宮中那麼多玲瓏物件,她留意到的是什麼呢?

一把團扇。

從織機上剪下來的上好絲絹,潔白無瑕,如霜似雪。用它裁製成一把團扇,再繡上合歡花樣,握在手裡,盈盈如同圓月。

夏天時候,它被人需要,因而隨身攜帶,藏在袖口,放在胸懷,輕輕搖動,微風拂面。

如果它像人一樣感知,盛夏時節就會擔慮秋天的到來。到了那時,秋風替代了酷暑,扇子不再被需要,被棄置一旁,扔進竹箱,往日驅趕炎熱、送來涼風的恩情從此斷絕。

這是一把團扇的命運,這也是班婕妤借團扇訴說自己的命運。

她高貴的出身就像齊國高級的齊紈素,她的品性,就像紈素一樣「皎潔如霜雪」。她與漢成帝曾經有過的恩愛繾綣,他對她的浩大隆恩,就像團扇之於盛夏。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這分明就是君王對待寵愛妃子的情緒。

夏天總要過去,秋天終究到來。如今,她移居長信宮,被人拋之腦後,冷冷清清,孤單度日,這難道不正是團扇最終的命運:「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男女之情,難道就像團扇與季節的關係麼?哪怕曾經炙熱到不可替代,那份熱度終將消逝,最終成為灰燼?

可是,花謝了,來年還會再開。團扇被藏於箱子,明年夏天還會被取出。女人的芳華卻是一去不復返。

班婕妤居住深宮宅院,陪伴太后燒香拜佛之餘,吟詩作賦的時候,漢成帝耽於趙氏姊妹的美色,怡紅快綠,醉生夢死。四十多歲,死於荒淫無度,縱情聲色。

漢成帝駕崩後,班婕妤做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她請求為成帝陵守墓。

從此,她與陵園中的石人石馬作伴,日復一日。也許,與之前在長信宮的歲月相比,當下的日子,也沒有讓她感到更加孤寂。

班婕妤以為自己可以在這裡聊此餘生。事實上,守陵一年,她就病逝了。

這是她的不幸,或許是幸運。因為從那之後,她不再是一把「棄捐篋笥中」的團扇。

到了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鬱郁不得志,他覺得自己就像秋天的里的一把團扇,備受冷遇。於是,畫了一幅《秋風紈扇圖》。

他的朋友祝允明在上面題詩,有這樣兩句:「休說當年辭輦事,君王心在避風台。」說的就是班婕妤與漢成帝的往事。

當年的愛憎別離,誰薄情寡義,誰一往情深,再怎麼分明,也已封塵為詩歌里的歷史典故。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HV4G4BMH2_cNUg_b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