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說過狠話的人很多,但問題在於,說話很簡單,上嘴皮碰下嘴皮,張口就來,像我前兩天寫文章,提到葉嘉瑩先生的詩詞課,下面就有人說葉的詩才是平庸之流,還順手附上了一首自己的七律,看得我膽戰心驚。
這就不叫狠話,這叫丟人現眼,真正要放狠話的人,不但能說出狠話,最重要的是,能將狠話變成現實,舉幾個例子,為了和諧,僅限於古代。
1、唐雎不辱使命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出自《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想用方圓五百里土地交換方圓僅五十里的安陵國,但安陵君不願意,就派出唐雎同學出使秦國。
唐雎到了秦國,跟秦王政談判,你想想,秦國當時滅韓魏,多大的勢力,小小的安陵國根本不放在眼裡,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秦王政一路威逼利誘,表現出的意思就是:安陵國孤要定了,你不給,我就錘你。
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聽後懟道:那你知不知道布衣之怒是怎樣的?秦王說:切,無非就是撒潑打滾唄!
唐雎說:那多沒出息哦!真正有膽識的人發怒是這樣的——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唐雎一邊說,一邊暴起傷人,把劍抽了出來,你把我惹火了,今兒這大殿上就要多出兩具屍體,你怕不怕?
日後橫掃六合,睥睨天下的秦王嬴政,這回真是被唐雎這個布衣嚇壞了,連忙邀請唐雎坐下,感嘆道:安陵國僅方圓50里國土而不滅,都是因為有唐先生您啊!
2、陳勝吳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是陳勝說的,記載於《史記·陳涉世家》。
話說秦末暴政,民不聊生,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反抗的大旗,作為反秦的先驅,陳勝吳王必須要找到合適的理由,來激發人們的情緒,於是說道: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咱們都是純爺們兒,不死則已,若要死也不能太憋屈,應該做一番大事業,流芳百世,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農民兄弟們聽了,紛紛表示陳老大您說得對!
這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千百年來受壓迫的老百姓心中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願望,人人生而平等,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註定的。
千百年來王朝興衰更替,陳勝這句話,激勵了多少華夏兒女。
3、陳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劉奭(shì)上書中的一句話。
西漢從立國之初,就被北方匈奴不停地騷擾,漢武帝時期,劉徹終其一生攻打匈奴,確實把匈奴打得跪地求饒,不敢再入侵漢朝。但漢武帝死後,匈奴又在西漢邊境瘋狂試探,為了和平穩定,漢宣帝還派出王昭君和親,但這些做法都不能滿足匈奴的野心。
到漢元帝,漢朝終於忍無可忍,名將陳湯率軍攻打匈奴,把北匈奴郅支單于一支打得抱頭鼠竄,得勝歸來後,上書對漢元帝說: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把他們的頭砍下來,掛在他們生活的地方,讓這些匈奴人明白,膽敢侵犯強漢的人,即使再遠,也一定要誅殺他們!
這是民zu意識的覺醒,是漢朝精神文化的象徵,是漢朝宏大氣度的展示。
只可惜,漢元帝此人寵信宦官,西漢迅速衰退,為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m8YTXMBiuFnsJQVtR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