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頭顱 灑熱血
赴湯蹈火 在所不辭
這是革命先烈的真實寫照
今天的美好生活
是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換來的
緬懷革命英烈 銘記英烈功績
傳承紅色基因 涵養家國情懷
今天
一起聆聽南疆英烈——張必軍的革命事跡
張必軍,珙縣洛表鎮人,家中有父母、兩個弟弟、一個妹妹。1978年3月5日,21歲的張必軍聽從祖國的召喚,為保家衛國光榮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張必軍戰友 趙清泉:
招兵的時候,我們兩個都應徵入伍,我們在洛表區集中後,一個車趕到珙縣武裝部,然後從金沙灣同坐一個悶罐車,趕到昆明。
來到軍營的張必軍勤勞、認真、團結,很快便融入軍營,大家都很喜歡這個來自四川珙縣的小伙。同樣來自珙縣的新兵趙清泉和張必軍在同一個新兵班,回憶起張必軍,他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張必軍戰友 趙清泉:
當時必軍和我都是下放的知青,在語言上要說得攏點,在戰友當中,我們就走得更近一些。他這個人,一直都是比較忠厚踏實的一個人,不管在訓練還是生活中,對每一件事,他都是認真負責的。張必軍離開珙縣時,家裡最小的妹妹張碧瓊才15歲,大哥離家參軍,她心裡既為他高興,也為自己難過。
張必軍的妹妹張碧瓊告訴記者,張必軍是從洛表走的,她和二哥當時在化肥廠,消息說車子經過珙泉鎮工農兵橋,可能要停一下,她和二哥就跑到工農兵橋去等。當時車子從那過的時候,張必軍就站起來給他們揮手,然而她沒想到,這是他們見的最後的一面
1978年,越南當局在我國廣西、雲南邊境不斷地武裝挑釁,邊境風雲突變,戰爭一觸即發。
張必軍戰友 趙清泉:
當時要打仗之前,我們部隊所有的人都寫了決心書、挑戰書,要求上前線懲罰越寇。
張必軍烈士遺物
為保衛祖國安全,張必軍主動申請要求到邊防前線部隊,被順利抽調到蒙自軍分區邊防14團。1978年12月10號,張必軍寫下了參戰前的最後一封家書。
1979年2月17日,中國政府在新華社發布聲明:就越南當局不斷侵犯我國領土,我邊防部隊被迫奮起反擊。《人民日報》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宣布對越開戰。同一天,在中越兩國延綿500公里的邊界線上,萬炮齊發,對越自衛還擊戰正式開始。張必軍所在的蒙自軍分區邊防14團作為突擊部隊,第一批發動攻擊。
他們過了邊界線以後,遭到了越南軍隊強力的火力阻擊,越南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他們的工事修得比較堅固,火力比較猛,當時他們邊防14團進攻某個高地,進攻受阻後,全團的人壓制在一個斜坡上,都在斜坡上臥起,埋伏起。
邊防14團的戰士們在斜坡上被壓制了幾個小時,眼看距離到達預定地點的時間就快到了。
張必軍戰友 趙清泉:
後來時間到了,衝鋒號響了,必須進攻,張必軍他們處在第一批的最前面,先開始衝擊,一衝鋒,對面用高射機槍平射,子彈打在他的大腿根部。
戰友將中彈負傷的張必軍從戰場上抬下來時,張必軍的意識還是清醒的。
張必軍戰友 趙清泉:
因為傷員比較多,把他放在安全的地方後,又上戰場去轉移其他的傷員,最後才一起送往醫院,結果把其他受傷戰友弄下來以後,他(張必軍)在那裡痛得受不了,在斜坡上面掙扎,滾下斜坡,在一個草籠里兜起,他就死在那個草籠裡面。
痛暈過去的張必軍因為失血過多,最後光榮犧牲,英靈永遠留在了邊疆土地上。
我父親當過兵,他了解戰爭的殘酷,1979年2月17號,我父親在門口聽到化肥廠的廣播說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當時我看我父親那個樣子擔心法,當時我懵懵懂懂的,不曉得戰爭的殘酷。
張必軍犧牲於1979年2月17日,過了四五個月,家人才得知他去世的消息。1980年,父親張運明到兒子張必軍墓前悼念,殘忍地接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局面。如今,40年過去了,看到兒子照片,想起那段日子,張運明依然止不住老淚縱橫。
合上日記,收起泛黃的家書,英烈張必軍光輝的形象久久無法散去。40年的光陰,久遠的足以讓人忘卻太多的事、太多的人,然而,那些為了祖國的和平,為了人民的安定甘灑青春熱血的人,他們不應被忘卻在泛黃的日記本里。
來 源 ▏珙縣融媒體中心(單毅夫)
本刊主編 ▏ 陳傑
責任編輯 ▏張萬里
編 輯 ▏胥廷鈺
要細品,可收藏。要繼續,請關注。
有幫助,請點贊。有疑問,請留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