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喜歡足球嗎?

2019-11-25   青衿會

PART 01

中國足球又一次讓國人失望了,即使如里皮這樣的頂級教練,也最終力有不逮,掛冠而去,網絡上一半是罵里皮的,其實仔細想想,真的怪得著里皮嗎?

里皮的履歷不需要贅述,即使世界盃失利,到了恆大,還依然是那個冠軍教練。相比於米盧的精明和卡馬喬的剛猛,里皮其實還算是一個有點血性而且並不算太圓滑的人,否則也不會放著天價年薪不去掙。

回想起06年世界盃半決賽在德國主場半決賽在加時賽時換上皮耶羅和吉拉迪諾四個前鋒的絕世一博,里皮是一個有點賭性的人,到遙遠的中國執教一支剛衝上頂級聯賽的球隊,是一種賭博,但是他賭贏了,聯賽冠軍和亞冠冠軍讓自己名利雙收。

不過打開了中國足球這個潘多拉魔盒,則讓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拿著天價年薪,卻依然沒把中國足球拉出低谷,即使歸化了如李可,埃爾克森,對戰菲律賓和敘利亞仍然疲軟。

中國足球為什麼積弊多年,屢戰屢敗,投入越來越多,聯賽如火如荼,國家隊卻一步步滑落到亞洲二三流的水平呢?

我不禁要問一句,中國人真的喜歡足球嗎?

PART 02

中國人對待足球用一句成語形容最為貼切,叫「葉公好龍」。

中國人愛看足球,喜歡足球,但是願意踢球的人不多,真正讓孩子去踢足球的更是鳳毛麟角。一項運動,喜歡看一碼事,願意參與其中又是另外一碼事,我們對於足球的熱情掩蓋了我們其實並不願意自己或者讓孩子去踢足球這個事實。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背後讓我們錯以為中國人喜歡足球,其實只是喜歡看罷了!

我們來看看中國人擅長的體育運動,游泳,跳水,體操,球類擅長的排球,桌球,羽毛球,有一項運動是有肢體接觸的嗎?即使如女排這樣的球類團體競技項目,中間也隔了一張網。

正如孫隆基教授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本書說的,

「中國文化講求和合,並不崇尚對抗。尤其是歐美那些肢體對抗的暴力美學」。

但是無論是世界上何種地區,人類的骨子裡都有一種對於對抗的潛在天性,如果在現實中實現不了,那麼通過觀看那些強肢體對抗的體育競技運動則是釋放自己的腎上腺素的一種方法。

在封建專制年代,管理越嚴酷,刑法越殘忍,到了明清兩朝,但凡遇到行刑,北京的菜市口都會圍著大量圍觀的冷漠市民。為什麼?對一些人來說,通過觀看這種殘忍的行刑場面可以消解現實生活的全面壓制。

我看了很多年中國足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國足球員,一到正式比賽,踢起來讓人感覺很緊,就好像非常害怕球傳到自己腳下一樣,後來我明白了,並不完全是緊張,深層的心理原因是那些緊其實是內心本能的恐懼身體對抗。

我們看看那些足球已開發國家,歐美文化本來就強調對抗產生火花,崇尚獨立人格顯現。所以對於足球,他們發生內心熱愛,熱衷於參與其中並且作為一項終生的職業。

日本人雖然受到我們儒家文化影響很深,表面上溫文爾雅,但是骨子裡崇尚武士道精神,既有菊的一面,也有刀的一面。看看日本的國技,柔道,相撲,都是講求技術的肢體對抗運動。所以對於身材並不強壯的日本人,其實內心是能夠接受足球這項有對抗精神的職業運動的。

PART 03

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我們的足球人口在萎縮。一個國家足球運動的發展程度實際是要有一定比例足球人口作為支撐的。這裡的足球人口也包括球迷。

我還依稀記得在童年上世紀八九十年的時候,一場足球比賽真的是萬人空巷,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場比賽是92年亞洲杯中國對日本的半決賽,最後中國對二比三惜敗,我聽到了整棟樓的歡呼到惋惜的唉嘆聲。

每年一度的豐田杯基本都在中午舉行,又是周末,幾乎是當時中國球迷每年一度的盛會,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受到周圍熱愛足球氛圍的影響,開始愛上了足球。

那個年代坦白說,能看的有趣的東西不多,電視是唯一看到外面世界的渠道,但是這幾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疊加上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看到外面更多精彩的世界,他們願意把時間交給手游,抖音視頻,微信,網綜,也不再讓足球獨美了。就以我自己為例,還記得上大學時晚上翻牆去看世界盃的景象,但是去年世界盃剛在俄羅斯舉行過,我也記不清冠亞軍到底是誰了?

足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真的是中國第一運動,放學後去踢足球幾乎是每個中小學生的第一選擇,大部分中小學校園都有一片雖然不太正規,但是卻能踢得足球場。

我記得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學校都會舉行年級和單位之間的足球比賽。課餘即使不踢球,談論的也是足球的話題,課餘踢的是世嘉和PS的足球電子遊戲。

在大學那會,即使擺兩個書包做門,去踢籃球場,也能玩得不亦樂乎。足球那時候還真是課餘最能把男孩子聚集在一起的話題。自己身邊的大部分朋友也都是因為足球結緣。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身邊原來在市區的那些足球場變得越來越寸土寸金,慢慢地被高樓大廈所代替,現在在市區去踢一場免費的足球估計只能去市區大學的老校區了。那些中小學裡建設的漂亮的足球場也不會對周圍的居民開放。更不要說社區了,可以打籃球,羽毛球,桌球,但是不會有一片足球場留給你,因為土地太貴了,豈能建球場,太浪費公共資源了。

前幾年去大學讀了MBA,想組織一場足球比賽太難了,參與的人也不多,倒是年輕人更願意打籃球,中年人更熱衷於跑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別樣的無奈。

或許我們球迷的數量會比原來多,但是球迷真正關注足球的時間和熱情卻在不斷下降。

PART 04


相比於球迷而言,足球人口的下降對於中國足球的發展才是最致命的。

隨著這幾十年來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大量的農村青年人口進入城市務工,城市大學不斷擴招,網際網路時代能獲得就業的崗位越來越多,足球這項職業對於原來的潛在的就業人口而言,吸引力是不斷下降的。

再加上足球這項職業,黑哨,假球,負面新聞太多,國家隊層面成績又太差,也缺乏能帶流量的足球明星,願意從事足球這項職業的人口越來越少。

雖然說中超那些國家隊球員都是動輒日進斗金,但是那畢竟也只有頂尖的幾百人而言,大部分足球運動人都會岌岌無名,平均收入也不見得比現在的高薪職業高的到哪裡去。

而且足球還是個投入周期長,又吃青春飯的職業,從7歲開始踢球,需要至少十幾年的時間才能成長,而且大部分足球運動員的生命周期也就十幾年的時間,如果不能成為球星,三十多歲後的收入就會斷崖式下跌,除了去做青少年教練或者足球解說員,幾乎找不到什麼還算體面的工作,即使這些崗位,相比於退役的足球運動員數量來說,也可謂僧多粥少。

在時代的車輪不斷向前,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的情形下,畢竟人生只有一次,錯誤不能重來,權衡利弊,農村的潛在足球人口更願意去城市謀一份職業,城市的中產階級更願意把子女往高學歷發展去獲得一份體面的高收入職業,在這種情形下,中國足球人口的衰竭幾乎是不可逆的。

PART 05

所以足球的成長離不開一定的足球人口基數,並且需要時間的積澱。當然也需要資本參與其中,持續投入,但是那並不是主要因素,否則你沒法解釋那些非洲國家和像敘利亞和伊拉克這些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足球是如何踢得比我們好得多的。

我們來翻看了一下二十一世紀以來,那些歐洲足球強國的歷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們足球的成長路徑。

德國在千禧年一比五輸給英格蘭後痛定思痛進行青訓改革,在06年本土世界盃克林斯曼帶領下看到了曙光。

感謝克魯伊夫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巴塞隆納夢一帝國時期建立的拉馬西亞青訓體系。伴隨著巴薩在06年奪得歐冠的崛起,以哈維和伊涅斯塔為代表的西班牙青年才俊最先成才,他們奪得了08年歐洲杯,10年世界盃,12年歐洲杯,鬥牛士受惠了十幾年前的青訓培養,制霸了歐羅巴四年。

之後德國嚴謹的青訓體系開始成才,勒夫的德國隊陸續在08年歐洲杯和10年世界盃獲得了好成績,並且通過不懈努力,將西班牙人在14年世界盃趕下了王座,在此期間,德甲的拜仁和多特蒙德也先後進入歐冠的決賽。

於此同時,一直以青訓著稱的荷蘭人在范加爾的苦心經營之下,先後培養了以克魯伊維特,奧維馬斯,布林德為代表的阿賈克斯第一代93歐冠班底奪得了08年世界盃和10年歐洲杯的季軍。

而以阿賈克斯為荷蘭足球的西點軍校為背景下,又培養了以羅本,范佩西,斯內德為代表的第二代則在黃金年齡奪得了10年和14年兩屆世界盃的亞軍和季軍,這些核心球員也在各自的俱樂部予取予求,先後拿下聯賽冠軍和歐冠。

自從克萊楓丹基地建立之後,高盧雄雞就徹底在歐洲抬起了頭,上個世紀末,法國人迎來了第一波輝煌,以亨利,齊達內為代表的青年才俊先後奪得了08年世界盃和10年歐洲杯的冠軍,即使在這幫人的暮年,在06年世界盃還拿了一個亞軍。

嘗到了青訓甜頭的法國人更將自己民族的逐步多元化帶到了國家隊,大量的非洲和穆斯林的法國後裔成為了法國振興的股肱之臣。法國人已不再是白人的天下,以姆巴佩,博格巴,格里茲曼為代表的各色人種球星撐起了一個世界的法國隊。18年世界盃奪冠,法國隊不論主力還是替補都是猛將如雲,分布在各大聯賽的主力陣容,而且大多年紀輕輕,再統治未來歐洲幾年也未嘗可知。

英國人擅長資本商業運作,將英超用了幾十年時間硬是打造成了宇宙第一黃金聯賽,但是對於足球競技本身,卻一直是英格蘭人心中最深的痛。歐洲的中國隊是對英國足球最貼切的諷刺。

不過看到隔岸歐洲大陸城頭變幻大王旗,英國人也真正認識到了,足球的成長需要時間,並不是一時商業資本聚集所能瞬間帶來的,擴大自己的足球人口,沉下心來搞足球青訓,才是搞好自己足球唯一的路徑。

這幾年來英足總的青訓政策開始顯現出威力,以熱刺凱恩,阿里為代表的青訓球員開始嶄露頭角,18年的世界盃,英格蘭時隔多年,憑藉這支青年近衛軍再次殺進前四。

而現如今,在各大豪門,英格蘭的青年才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曼聯的拉什福德,萬薩卡,詹姆斯,利物浦的阿諾德,切爾西的亞伯拉罕,芒特,都在20歲上下,26歲的凱恩已經是隊長和老將了,可以說現在的英格蘭擁有不遜於法國的青訓人才,在一年後的歐洲杯和三年後的世界盃,我們必將看到英格蘭玫瑰的綻放。

PART 06

搞足球說到底和種一棵樹的道理是一樣的,需要自然法則,而不是社會法則,資本也好,名帥也罷,歸化也好,球星也罷,都是社會法則。

即使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的足球人口在不斷下降,但是我們畢竟人口基數大,只要能學習那些歐洲國家,踏踏實實的搞好青訓,保持耐心,靜待花開,以中超資本的力量對於各國球星的吸引力,我們的球員能夠有更好的鍛鍊的平台,假以時日,持續投入,也會像英格蘭那樣,不僅聯賽打造的好,足球人才同樣能夠噴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