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於亂世,歷經近二十年的浴血奮戰,終得開創大明王朝,這固然得益於自身的文韜武略,但他身後那一大幫能征善戰、功勳彪炳的文臣武將才是他真正的制勝法寶,實際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在那個群雄林立的亂世中脫穎而出,主要還是得益於他會用人、善用人,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朱元璋在這幫將領的盡心輔佐之下,幾乎是逢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朱文正就是這些優秀將領之一。
朱文正(1336-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其父朱興隆,乃朱元璋的大哥,早亡,朱興隆死後,其妻子王氏帶著年幼的朱文正來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對這個侄子甚是喜愛,將其當作親生兒子看待,悉心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將領,朱文正也確實不負朱元璋厚望,在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中,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對此朱元璋也是深感欣慰。
朱文正的軍事生涯巔峰主要是在洪都保衛戰中。
洪都,今江西省會南昌市,坐落在翻陽湖與贛江交匯處,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說法,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區以後,便派朱文正駐守洪都,從這也足以見得朱元璋對這位侄子的重視與信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陳友諒統兵60萬,進攻洪都,此時,朱元璋傾舉國之兵正與東吳張士誠東線作戰,無暇西顧,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好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張士誠,朱元璋便給朱文正下了死命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援軍到來。
此時,洪都守衛兵力僅有4萬,而陳友諒的漢軍號稱60萬,並且來勢洶洶,兵威正盛,如要硬碰硬的話,無疑是以卵擊石,擺在朱文正面前的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朱文正確實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將領,在他的有序調配之下,以他卓越的指揮才能,多次擋住陳友諒的多次瘋狂進攻,雖然洪都城牆被攻破多處,但洪都始終牢牢掌握在他手中,硬是在洪都堅守了整整85天,沉痛打擊了漢軍的囂張氣焰,同時還極大地消耗了漢軍的有生力量,最終等到了朱元璋援軍的到來,對此,陳友諒也只能是望城興嘆,悻悻退兵。
洪都保衛戰的勝利,使得朱文正的威望達到了頂點,也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同時也為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最終鄱陽湖決戰贏得了時間、贏得了戰略主動。
但隨著洪都保衛戰的結束,朱文正的軍事生涯也匆匆落幕,究其原因,這一切悲劇還是源自於他的性格缺陷。
朱文正固然有不世出的軍事才能,但後世對他的評價普遍是性格乖張,心胸狹窄,品行不佳。他在隨朱元璋征戰中,屢次立下大功,因此,朱元璋曾經問過他想要什麼封賞,這時朱文正表現出了難得的大度,信誓旦旦地表示:"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這讓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認為自己這個侄子顧大局、識大體,對他愈加喜愛,封賞也就此作罷。
當然了,朱文正的這番表示,無非是客氣客氣、謙虛一番而已,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太過於實在,自己的一番客氣話竟然還當真了!因此對朱元璋頗有不滿。
尤其是在洪都保衛戰勝利後,朱元璋照例要大加封賞功臣,本來朱文正功勳卓著,當記首功,但由於有了前番的表示,朱元璋大肆封賞了守城將領,卻獨獨將他晾在一旁,暫未作任何賞賜,這讓朱文正頓感大失顏面,不滿情緒也達到了頂點。
自此之後,朱文正對朱元璋徹底失望,開始無心軍務,對部下也開始疏於管教,甚至有些縱容,致使多有不法之事發生,同時,自己竟然還開始私通張士誠,圖謀背叛朱元璋,最終被人告發,朱元璋聞訊後,匆忙趕到洪都城下,面對急忙出城迎接的侄子,話不多說,上去就是一頓胖揍,還說了幾遍「你到底想幹什麼?」同時將他押回京城,軟禁了起來。
朱文正被押回京城後,朱元璋一開始是想殺掉朱文正的,但在仁慈的馬皇后的多番勸說之下,免了他一死,但正如前面說到的一樣,由於他心胸狹窄,不久之後就鬱鬱而終了,一代天才將領就此隕滅。
當然了,朱元璋對自己這個侄子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洪武三年(1370),將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並就藩桂林,也算是夠意思了。
朱文正作為一代天才將領,軍事能力自不必說,但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他性格的缺陷,即便不是栽在這件事上,也會壞在其他事情之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從一開始,他的悲劇就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