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育兒歧視圖鑑

2019-06-10   薑汁滿頭linlinisdead


illustration by Kate Pugsley


傳說,在京城每一座稍具規模的寫字樓里,早高峰時,都能在電梯中聽到諸如此類的對話:

「今天挺早呀。」

「可不是。出門早了些,送孩子上學。」

「原來如此,你家孩子在哪裡上學?」

「在育才,你呢?」

「老大在實驗二,老二才上幼兒園呢……」

談話發起人多為衣冠楚楚的中年女性,往往在電梯到達時戛然而止。

走出梯箱時,有人云淡風輕,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仿佛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手,剛剛擊敗了一位妄圖取而代之的挑戰者後,臉上露出了自信而不屑的神情。

有人則忿忿不平,用牙齒輕咬著下唇,他們就是那些失敗的挑戰者們。那忿忿裡頭,既有對自己技不如人的不甘,也有胸內澆不滅的雄心——如今不如人不打緊,待臥薪嘗膽兩年後再來大戰三百回合。

當然,要臥薪嘗膽的不是他們自己。

而是他們的孩子。



這,就是京城繁華CBD地區常見的,「梯箱巔峰對決」。

在早高峰的電梯里,看似一段家常的閒談,裡頭卻隱含著無數次的你來我往和明刀暗箭。

話題無所不包:餐廳、吃食、衣服、鞋子、度假地……但最經久不衰,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為致命的,還要數那本念不完又放不下的育兒經。

畢竟,我聽過身邊太多姑娘,當初年少氣盛之時放過的狠話:我以後有了孩子,只盼他開心健康就好!我才不會浪費錢和精力,送他上什麼名校,去什麼補習班,買什麼學區房呢!

如今她們已紛紛被生活打了臉:大多周末都貢獻給了陪練,大多薪水都貢獻給了補習班,剩下的那一點還得省吃儉用地節省下來——要攢初中的學區房啊!這事兒得從幼兒園就開始打量了,時間要是不夠久,學校可不讓你報名的咧……

為什麼要這麼拼?

有些人是志在必得,一心想把自己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但更多人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拼吶!身邊的家長們都那麼拼,咱要不拼,心裡難免慌張。

慌張從何而來?它可能來自一次老同學久別重逢的下午茶,可能來自小區樓下便利店遇上的鄰居大姐,也可能來自同一公司,明里暗裡跟你較勁兒的隔壁部門同事。

你們總會遇見的,在某個晴好的下午,在某個熟悉的轉角,或在某個擁擠的電梯箱,而話題總會莫名其妙地被引入——「你家孩子在哪裡上學?」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避免。



在北京這地方拼孩子與外地不同,其特殊性,放在全國來說都是獨一份的。它既是權力的中心,又是財富的斗獸場,權力與財富並行不悖,又水乳交融,做什麼事情,都要分個體制內和體制外,然後才能排出個三六九等來。因此家長內部的育兒等級劃分非常錯綜複雜,不在其中浸染個三五年,還真難分出個門道來。

譬如說幼兒園。

如今在北京上個稍微平頭整臉些的幼兒園已非常不易,略能叫得上名字的幼兒園,

排隊排上兩三年十分正常。為了保證自家娃能順利入學,京城的媽媽們,幾時懷孕,幾時生產,都有講究。

若孩子能上個好幼兒園,不僅說明自己娃聰明伶俐,更說明父母本事大,自我管理意識強,一家人都有體面。

至於幼兒園的好壞,就有公立私立之分了。

私立幼兒園排名較為簡單,價格低的不如價格高的,中外合辦的好過民資獨營的,頂級的私立幼兒園都在昌平順義之類的郊區——因為場地夠大,方便孩子們從小學騎馬。

若哪位家長能在閒談中稍微表達一些不滿:我家娃上幼兒園太遠了,在順義,則可以看作某種程度上的炫富。



但在北京,金錢不是唯一的通行證。

某次聚會上,幾位爸媽談起了自己娃上幼兒園的事。

有人說,我嫌麻煩,隨便找了家小區附近的幼兒園就是了,也不貴,一個月才一萬出頭呢。

有人說,我覺得英文教育還是從小抓緊比較好,就給他報了雙語學校,我家那娃現在中文都不怎麼利索了呢。

有人說,小孩子哪用得著那麼費心,我兒子就在順義上學,每天都有校車接送,我們一點都不用操心,就是稍微貴些,一年學費也要個小二十萬呢。

這次聚會的王者似已出場,誰知桌上另一個毫不起眼的家長來了一句:

我家閨女上藍天幼兒園。

桌上氣氛沉寂了一會兒。接著,幾位家長紛紛起身,向這位中年男人敬酒。

是的。作為空軍的嫡系,年年都選孩子上春晚表演的藍天幼兒園,能把孩子給送進去,那背景那實力,豈是一年20萬的學費能相提並論的?

貴的民營幼兒園看不起便宜的,中外合營的看不起民營的,體制內的看不起體制外的——能把自己娃送進公立幼兒園,那才叫本事。



當然,由於小學的分區劃片就讀制,優劣好壞就很難立即分辨了。

我曾和公司保潔阿姨閒聊,您家小孩在哪裡上學吶?

阿姨一邊擦著桌子一邊說,在史家小學。

整個辦公室安靜了——史家小學,那可是全北京,不,全國都數得上號的小學啊。這個阿姨莫非是《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乃深藏不露的富豪權貴嗎?

過了好久才有人敢發聲:是……是怎麼上的?

阿姨頭也不抬:嗨,我家三代北京人,在那附近有個房子,劃片區就給划進去了唄!

這是老北京人先天自帶的buff,新北京人們羨慕不來的。

小學不同於幼兒園,體制外的私立小學再怎麼漫天要價,在大家心中的地位總不及體制內的公立小學。

當然公里小學內部,也要分個三六九等。

五城區看不上郊區,東西城看不上其他三區,西城區看不上全國,早已是老生常態。尤其作為北京客廳、GDP大戶、又新潮又繁華的朝陽,在名校事業上一無所成,是當之無愧的教育沙漠——誰家父母要說一句「我家孩子在朝陽上小學」,基本上就是聲明放棄了這場育兒奪旗戰,早早打上了「永久中立國」的標籤。

不過,就算頂尖的公立小學也要來場華山論劍,這其中又分出了「苦讀應試派」和「快樂素質幫」。

以育才為代表的,是著名的「苦讀應試派」,一切以應試為重。但凡能順利入學和順利畢業的,那必然是天資不凡,沉穩好學的孩子,爸媽每每在人前說起,臉上都會不由自主地綻放出笑容,那表情仿佛在說:我家娃就是厲害,就是能讀書,咋的?



還有以實驗二小為代表的,是著名的「快樂素質幫」,講究輕鬆愉快的素質教育。大家難免也有些擔心:快樂是快樂了,日後娃娃要考不上中學,那咋辦?

問出這樣問題的,多半就要被快樂素質幫的家長們鄙視了:只要家長夠厲害,小升初算什麼問題?

能在實驗二小、史家小學這樣「快樂素質幫」學校就讀的,娃厲不厲害不知道,但家長實力一定是槓槓的。有這樣強大的靠山,別說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是無憂無慮的少年、青年、中年、晚年,人家也照過不誤。

偶爾也有兩個誤闖舞會的灰姑娘——比如在我司做保潔的阿姨。但劉姥姥難得進了回大觀園,開開眼界也不枉此生了。



兩派家長互相看不上眼,一派是牛孩子,一派是牛爸媽。

不過,牛孩子派和牛爸媽派,最終會在中學階段相遇的。

經歷過幼兒園和小學一路的打怪升級後,無論孩子勤奮也好,爸媽牛逼也罷,最終京城的天子驕子們都會在那幾所振聾發聵的中學裡頭,樂呵呵地齊聚一堂。

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師大附中……無論大家是怎麼進來的,只要來了,都是臥虎藏龍之輩,都是自己人。

你看那些在單位里碌碌無為的中年男女,說不定他們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過五關斬六將,無驚無險通過各大名校的筆試面試。

你看那些在學校里平平無奇的愣頭青,說不定人家背後有一雙翻雲覆雨的爸媽,自己不用吹灰之力,早早已搶到了名牌學校的內定名額。

這就是育兒圈的「能量守恆定律」——優秀的孩子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其優秀程度等於孩子和父母雙方優秀度的總和。父母強些的,孩子可以弱點;父母弱些的,孩子必得拚命才能挽回一二。

但凡名校里的花朵,孩子和父母總得有一方強勢,不可能出現雙方均不在線,靠撞大運踏入校門的可能。

說到底,那些還在為育兒憂心忡忡的爸媽,還是自己不夠出眾罷了。

都已到了中學程度,大家也不好隨意攀比了。

一是諸位爸媽年過四十,未來事業前景已然清晰,除了股市暴漲一萬點和中六合彩頭獎以外,再沒什麼改變命運的可能。

二來孩子們已然長成,有沒有天賦,是不是讀書的料,基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想要後來居上,逆天改命,機率都不會太大。

遵照「能量守恆定律」,父母掰著指頭加一加,大概就曉得自己孩子未來是個什麼前途了。前途光明的,懂得悶聲大發財的道理;前途黯淡的,也明白藏拙總好於獻醜——於是漸漸的,也就沒有梯箱巔峰對決這回事了。

而諸位的命運,也就從這裡開始分道揚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