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並不困難,生存則是非常艱難的。——蕭伯納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從先人的臥冰求鯉、棄官尋母到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陳斌強將母親綁在身後去教學,從人們對不孝子的不齒唾罵到法律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輔助父母的義務。
從古至今,無論是道德提倡還是法律約束,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人民尊敬老人、孝順老人的優秀品質。所有老人都希望可以在晚年的時候衣食無憂、兒孫滿堂繞膝下。但有一些老人,明明子女兒孫眾多,卻無人問津,無人料理,在饑寒交迫中度過餘生,在孤獨中走向死亡。
年過九旬,無人問津
94歲的劉奶奶家住山西呂梁,生育了5個孩子,丈夫早逝,大兒子已經去世,還有兩兒兩女可以依靠。按理來說,劉奶奶有兒有女,理應會含飴弄孫、家庭和睦的度過晚年;哪怕經濟條件稍有困難,只要兒女孝順,劉奶奶就會被照顧的周全。
然而事實總與所想的有所差距。剩下的四個孩子劉奶奶已經許久沒有見到過了,她很想見一見孩子們,可這最簡單的要求對劉奶奶來說卻成了一種奢望。陪伴著劉奶奶的,大抵只有破落的老房子了,她們一起在歲月中一日一日地消磨著時光,孤獨淒涼。
老房子在歲月的洗禮下,飽經滄桑,搖搖欲墜。院子的四周堆滿了垃圾和乾草,雜亂不堪;一旁的土牆已經斑斑駁駁、坑坑窪窪;門窗嚴重損壞,屋內空空如也,唯一的灶旁也是雜亂的,不見食物,不見平常人家的煙火氣。整個院子,可以稱得上是"家徒四壁"。
劉奶奶的一日三餐,就去鍋里簡簡單單做頓飯馬馬虎虎湊合一頓。吃完飯,沒有人陪伴,她只好去院裡看看天空、去大門外看往來行人匆匆。年紀大了神志不清,再加上大兒子的去世給她帶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刺激,她常常將往來的某個村民當作是她大兒子,然後拉住村民,說道:"兒啊,你來看我了啊。"長此以往,村裡人便覺得劉奶奶有些瘋瘋癲癲,不願意靠近劉奶奶。
隨著夜晚的到來,劉奶奶一個人靜靜地躺著床上,聽著窗外徐徐的風聲和時斷時續的狐狸叫,久久不能入睡。這,就是劉奶奶的一天,在思念與孤獨中度過時光,日復一日。
非兒女無情,奈何條件所限
人們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或許,看到現在,很多人開始責罵劉奶奶的子女不孝順,其實,也不是劉奶奶的兒女是不孝的無情人,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老人身側侍奉。據了解,兒女曾經想接母親去城裡住,但是母親並不同意,一方面是因為劉奶奶一輩子沒有走出山村,怕到城裡不適應;另一方面年紀大了,總有落葉歸根之感,不願離開家鄉。
劉奶奶的兩個兒子其實也非常惦念母親,想時常去看看母親。只不過條件不允許。一方面,他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大好,也到了需要人照顧的地步;另一方面路途遙遠,加之山村交通不便,一路的舟車勞頓身體扛不住。
無法侍奉在側其實是子女的無奈之舉,他們只好拜託村裡人多去照看一下母親,母子母女之間的聯繫也是通過村裡人來進行的。然而,這樣的聯繫有時候也不那麼準確,甚至某些信息石沉大海。更何況老人年紀大了越來越神志不清,村裡人願意幫忙的也越來越少了。
不常聯繫也不是辦法,子女最後託人給劉奶奶帶了一部手機,並花了很長時間教會母親如何使用手機。想兒女了,便打一打電話,聽聽兒女的聲音;有麻煩了,打個電話讓兒女來幫忙。儘管劉奶奶年紀大了,或許聽不清兒女在說些什麼,但總會稍解相思愁苦。
電話那頭也老了
有一天,劉奶奶給大女兒打了電話:"閨女,家裡的老房子該修了,有的瓦片都已經掉了,門和窗子也壞了,晚上風呼呼的往屋裡吹,我已經好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了"話里話外都透露出對孩子們的思念。
電話那頭,大女兒淚水早已滿眶,拿著手機的手微微地顫抖著,哽咽道:"娘啊,我也七十多了,弟弟妹妹也不年輕了啊,身體都不怎麼好,這一輩子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啊。"劉奶奶這邊,年紀大了耳背了,也一直"嗯嗯,嗯,好,好"的回答著。
顫巍巍的掛了電話,劉奶奶像往常一樣走出了"吱呀""吱呀"地屋門,看著一群鳥兒結伴飛過了自家頭頂的四方天空,推開院門,看這街頭的拐角處,往來人影匆匆......日復一日。
其實對於劉奶奶來說,聽清與聽不清又有什麼差別呢?聽不清或許對於劉奶奶來說最好了。活了大半輩子,到了這個年紀,剩下的就只有"盼頭"了吧,盼著兒孫早歸,盼著那一聲久久沒有聽到的"媽媽",盼著子孫滿堂圍於桌前吃一口"熱飯"。
行至晚年,何以安度
花開有落時,人生容易老。劉奶奶的前半生,相夫教子,辛苦勞作;後半生,丈夫和大兒子相繼去世,其餘子女遠在異鄉;人到晚年,無人照料。辛辛苦苦一輩子,晚年孤獨淒清,令人心生悲矣。而劉奶奶也並非個例,在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和人均壽命增長的今天,養老問題將會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就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如何給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讓老人在優雅中老去,是每個社會人所應思考的問題。"94歲老奶奶有5個兒女卻無人照看,大女兒打電話:媽,我也老了!"別讓劉奶奶的痛苦重複在更多的老人身上。養老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在給老人物質滿足的同時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讓老人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是老人的願望,也是全社會的美好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