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雲南大葉種茶經過「適度殺青、低溫乾燥」後保留茶葉內酶的生物活性,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陳化成熟的後發酵茶品。
普洱茶的一生呈現著不同的三種存在狀態:
最初的曬青毛茶或散存或壓制而成的【生茶】,是普洱變化的起始;
在當代,運用渥堆發酵工藝加工曬青毛茶,縮短普洱的生命歷程,出現了獨具特殊口感的【熟茶】;
而後在漫長的歲月里,生茶或熟茶再度自然陳化,普洱的品質口感不斷演變,形成年年歲歲茶不同的【陳茶】。
在這樣變化多端的茶品滋味中,品喝普洱似乎就讓眾多朋友霧裡看花了。但總歸而言,普洱茶的好壞在品喝的過程中是可以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標準來定奪的。
一方面,通過對干茶的看、聞、摸,我們可以判斷其生產和儲存條件,另一方面,在開湯後可品香氣、湯色和滋味,觀看葉底再進一步判斷茶葉的品狀、生產工藝等。不同存在狀態的普洱品喝經驗如下與茶友分享。
【生茶】
在干茶外形來看,條索比較緊結的,多認為是揉捻較充分,製作工藝較好,有利於香氣、滋味的形成。
壓製成餅、磚、沱的緊茶,則要看是否壓制美觀鬆緊適宜,這對生茶的後期轉化會有較大影響,過緊不利於陳化,過松則易散餅等。
干茶色澤以墨綠為佳,野生茶顏色更深,若條索呈青綠色,則需開湯聞香,若得高揚豆香或其他清甜香氣,則多為高溫殺青、乾燥的綠茶。
以重泡之法(投茶多、悶泡時間長),開湯看色,黃綠色為正常,有的生茶湯色呈現黃紅色,則有可能茶葉萎凋較重、或茶葉壓餅後曾長時間在太陽下曬乾。
聞其香,普洱生茶有青味,香氣比綠茶低悶,野生茶還伴有特殊腥氣。
品其味,普洱生茶采大葉種芽葉,苦澀味較明顯,不同芽葉來源滋味有差異,老樹茶較台地茶更厚重、苦澀味低、口感協調,而不同產區如班章茶則苦味重、易武茶則較香甜。以飲後回甘生津快,且綿長深沉者為佳。
多數品質佳的生茶以大葉老樹茶為原料,觀看葉底,芽葉具有彈性,葉脈突出。葉底若色澤不均勻,則可能非單一茶青,或芽葉在製作過程中已發酵。
【熟茶】
普洱熟茶是用人工方法,讓普洱茶的曬青原料通過渥堆發酵形成特殊口感與品質,在普洱茶家族中屬於速成產品,是用技術手段模仿和逼近陳年生茶,卻又獨具自我特色的一種茶品。
其干茶外形,色澤應呈褐紅或褐黃,若顏色深黑,則發酵過度。條索必須清晰,如果粘在一起,可能是工藝不好,或發酵過程中解塊不徹底所致。
熟茶開湯後,湯色紅濃,經過一段時間的陳放,顏色會加深,但趨於明亮。熟茶的香氣比較多樣,有稻草香、桂圓香、檳榔香以及老熟茶的參香、棗香等;新熟茶,通常會有一種發酵的味道,必須經過時間陳化才會褪去,這種「酵氣」常作為判斷熟茶年份的參考因數之一。好的熟茶湯感「醇厚回甘」,隨時間增加,茶湯會更加濃滑。
熟茶葉底呈褐紅色,以沒有腐爛葉或黑色碳化葉為佳。1996年以後出現生熟混拼的茶品,葉底青色與褐紅色交錯。
【陳茶】
陳茶是經過一定時間存放之後的生茶或熟茶(以下介紹以生茶為主)。對其品喝而鑒,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陳茶時期,普洱茶不斷變化,受氣候、海拔、製造工藝、倉儲管理、人工熟成技術等的影響,品質風格多樣發展。
品喝陳茶,通常先看其外包裝紙,在包裝紙沒有被打開或換過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其紙質、印刷來判斷其年代;陳茶受乾濕倉倉儲環境影響,好的干倉茶品會有茶油滲過包裝紙,形成斑斑點點的褐色印跡,而濕蒼茶,包裝紙上可能會有成片的水印跡。
觀察陳茶茶麵。經過時間的洗禮,生茶在茶葉的表面已經無法嗅到新茶的青氣味,顏色會向褐色轉化。對緊壓茶,表面油光,條索清晰、鬆脫。不同的茶,壓制時的壓力不同,含水量不同,同樣時間的擺放,鬆脫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磚茶和餅茶表面會比沱茶的清晰、鬆散。
如果是濕倉存儲,陳茶表面會有白色的痕跡或白色的斑點,條索會粘連成一片。
開湯,聞香氣,看湯色,品茶湯。
純干倉茶品,即使存放十年也只有淡淡地陳味,很難聞到「倉」的味道。對純干倉,那些較幼嫩的茶品如三四級茶,花蜜香(或者叫冰糖香)會非常明顯,隨著時間的加長,陳香也會加重。除陳香外,普洱茶的其他香氣是十分微妙的,由於各人對味覺的感受和經驗不同,有時這些香氣需要別人的引導才能很好的體會。
對濕蒼茶,倉味在頭幾泡中卻是非常明顯的。
生茶陳化,茶湯的顏色則隨著茶品年代的增加,從黃綠色向橙黃色向栗色轉化,只要儲存良好,茶湯會非常透徹、亮麗。機器壓制的較緊茶餅,湯色轉化慢;萎凋過的茶品和壓好後日曬的茶品湯色會更紅一些。
陳化過程中,茶湯苦澀會不斷淡化,好的湯感,既有生茶的勁道,又有陳化形成的濃滑,陳入口的茶湯有很多東西可以慢慢咀嚼,也可以玩味對各部分味蕾的刺激及唾液分泌時產生的在口腔不同部位類似氣泡滾動的感覺,它們被鄧時海先生稱為兩頰鳴泉、舌底鳴泉,而舌底鳴泉則被作為一種很高的境界被追尋著。很多老茶還能在人的身體上產生非常有趣的反應——輕汗徐徐,思緒空靈,身體飄飄然的感覺。
濕蒼茶或那些從濕倉拿出來後再在乾燥地方存放一段時間的所謂「退倉」茶品,哪怕它的倉味已經很淡很淡,都會多少在口腔上齶、喉部留下痕跡,讓人感覺發乾和帶刺痛感。
看葉底。好的陳茶葉底按年代的不同,從青黃色到黃偏紅,如果偏黑,葉片粘連在一起,說明倉過重了,是有問題的茶品。存儲良好的茶,幾十年後,葉底仍有彈性,仍留有生茶的痕跡,如果葉底沒有彈性,用手一碾就碎,也是存儲不當引起的。葉底的完整性並不是衡量普洱茶好壞的標準,因為大廠機器加工,由於工藝要求,反倒要把茶葉切碎分級。
文字的描述終是不能道盡普洱品喝的妙處,好壞的判定也需要愛茶客多喝多想而累計感官經驗,方可掌握一隅。品喝普洱這事兒,就像過日子,得慢慢思索慢慢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