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不該打孩子?相信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十分困惑和為難。
作為一名母親,我非常明白,為人父母在很多時候的無助。當辦法用盡、好話說完,孩子依然做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暴力就可能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
但是,打罵對於孩子內心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估的。
在打罵孩子前,小新媽建議父母先嘗試以下方法教育孩子:
01講道理
父母可以嘗試用溫和的語氣勸說孩子,切忌用盛氣凌人的態度讓孩子服從管教。
一方面,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父母要儘量使用形象生動的、有畫面感的描述讓孩子理解。比如,你跟他說不要玩刀,會割到手。如果他之前沒有被割過,一定不懂什麼感覺,除非你跟他說,被刀割到了會比打針還疼,那孩子就能體會了。
02冷處理
當孩子無理吵鬧時,暫時不搭理他一會兒,但是冷處理不是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要假裝不理他,用餘光去觀察,看看孩子到底在幹什麼,有沒有做什麼危險的事情。
03自然後果法
如果孩子喜歡亂碰東西,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親身體會一下,這樣他才記得牢。
比如,孩子要去拿一杯有點燙的水,你讓他等涼點再拿,但是他非要拿。這時候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嘗試,讓他以後都不敢亂碰熱水。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提倡使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但當所有的軟性方法使用完仍不奏效,父母應該怎麼辦?
一位媽媽給出了她的答案。
這位媽媽從女兒出生就一直使用賞識教育,但從孩子四年級開始,就完全摸透了她的「套路」,知道媽媽不會斥責她,會一直看到她的優點。所以她開始學會了投機取巧,作業挑喜歡的老師做,有些科目老師不會問責,孩子就不做作業,等到孩子的英語成績滑落到52分,這位媽媽才瞬間警醒。
問題出現後,這位媽媽採用了從前的做法,溝通、勸說,循循善誘,但9年來,孩子太熟悉媽媽的套路了,她知道媽媽不會打她,所以舊我行我素。
就這樣,在多次溝通、警告無果後,這位媽媽無奈拿起了手中的棍棒。經過一次「教訓」後,孩子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紅腫著眼睛說:「媽媽,我不該投機取巧……」
第二天,孩子和以前一樣蹦蹦跳跳地上學去了。連續一個月,孩子最大的轉變是:無論哪位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是否檢查,她都會扎紮實實地完成。
她突然長大了,努力地去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對自己有益的所有事情。
實踐證明:有時候,打是有效的教育。但是,應該怎麼打,具體的孩子還應該具體對待。
有些孩子,生性膽小,而且自己本身就很努力;還有一些孩子心理受到過創傷,這時候父母應該多鼓勵、多幫助、多引導、多採用賞識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而對於3歲在公交車裡放鞭炮、可樂倒入60萬鋼琴里的孩子,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孩子本無知,需要父母嚴加管教,有些事可能需要通過手中的棒子,讓孩子明白要有所敬畏。
當然,打孩子也要謹慎,在下面這些情況下,家長儘量不要打孩子。
1.不在暴怒之下打孩子
人在暴怒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失去理智。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克制一下自己,先不懲罰孩子,不然容易失去分寸感過分打罵孩子,也容易忽視孩子犯錯的原因。
最好是等怒氣稍微平息、頭腦清醒的時候,再好好聽孩子解釋,跟孩子講道理,並給予適當懲罰。
2.不到3歲的孩子不能打
三歲以下,尤其一歲半以內的嬰兒,自主感、道德感都還沒有形成,貿然體罰會阻礙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懵懂期,只要不違反原則,做出來的一些錯事都是可以得到原諒的。
3.6-12歲的孩子不能打
6歲以後,孩子獨立意識逐漸形成,自尊心也越來越強,如果受到體罰,容易喪失信心,形成消極、自卑的性格。所以,父母還是儘量少打。
到了12歲之後,孩子已經逐漸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具有強烈的,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要求,就更不能隨便動手打他們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更聽話。我們都喜歡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就需要家長們好好學好教育這門必修課,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良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9GEK28BMH2_cNUgju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