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火了。
為什麼?
G點夠多。
小鮮肉PK回鍋肉,直男大咖VS暢銷作家。
演技比拼與唾沫星子齊飛的激烈場面。
難得一見。
第一期節目裡,誰演的最好?
郭敬明。
狂甩一連串的學術名詞+深夜雞湯體的金句轟炸。
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連連歡呼。
不少人說:黑轉粉、路轉粉。
乍看起來,渾身閃耀著舌戰光芒的郭敬明,是四位導師中存在感最強的一位。
但存在感最強,就一定是最強的嗎?
未必。
01蟄伏
《演員請就位》。
對於所有人來說,他們已經「憋」的太久了。
製作方騰訊,要捍衛領主。
眼看著浙江衛視的《演員的誕生》已經播出了兩季,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優酷的《演技派》也在虎視眈眈。
屬於「演技類綜藝」這一戰,遲早要打。
還必須得打贏。
四位導演,渴望翻身。
趙薇上一部電影作品《沒有別的愛》,在2016年6月就已經殺青。
後因「戴立忍事件」和「萬家文化收購事件」擱淺。
至今無訊。
被壓著片子的還有郭敬明。
《爵跡2》原計劃去年7月6日上映,後因「范冰冰事件」撤檔。
至今無訊。
李少紅的《媽閣是座城》,也經歷了撤檔與改檔。
6月16日,《媽閣是座城》正式上映。
這部由白百何主演的電影,最終累計票房5038萬元。
未及預期。
陳凱歌的《妖貓傳》,從格局到野心,相當宏大。
但最終票房5.3億,風頭被同檔期的《芳華》完全蓋過。
未及預期。
一眾演員,期待改命。
39歲的明道,38歲的阿嬌,34歲的炎亞綸。
這些曾經大放異彩的偶像明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兩個字:
不服。
主持人沈夢辰、楊迪,星女郎鄂靖文。
這些已經收穫一定成功的藝人們,用宏大野心詮釋著兩個字:
不夠。
新生代演員毛曉慧,姜梓新,郭俊辰,
這些剛剛入行,還在成長中的演員們,用遠大理想詮釋著兩個字:
不行。
有的人在追尋自己曾有擁有的東西,有的人在博取自己未來才能得到的東西。
這股子狠勁。
從演員表演時的奮力嘶吼,到導師點評時的唇槍舌劍,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第一期中的郭敬明,就是這些「渴望」的最佳代言人。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郭敬明苦修表演理論課,點評時無時無刻在掉書袋。
他在奮力的表現什麼?
錯了,其實是掩飾。
掩飾自己從暢銷書作家轉型為電影導演的身份認同焦慮。
觀眾對於《小時代》系列的不屑一顧,矛頭直指導演郭敬明。
輿論向來批評郭敬明,集中在兩點:業餘和浮誇。
「說我業餘?」
知道話劇式表演和影視表演的區別嗎?
知道什麼是「表演的虛榮心」嗎?(雙引號表示郭敬明自創名詞)
「說我浮誇?」
知道什麼叫萬能金句嗎?
「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請允許它存在。」
暢銷書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對字詞的把握十分敏感,也特別懂得拿捏特定人群的情緒。
他無比清楚地知道,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並且在說出哪些話時,現場就會爆發掌聲。
天生的演講家和領導者,本領與氣場就是如此。
《演員請就位》中的郭敬明,乍一看顛覆了人們的三觀。
但仔細看完節目,你就會發現,他還是那個熟悉的郭敬明:
敏感但不脆弱,偏執卻不服輸。
好勝心帶給他的快感。
從他18歲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之後,就從未消失過。
節目播出後,關於郭敬明的「吹與黑」迅速刷屏。
騰訊邀請郭敬明這位爭議導演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借郭敬明的話題性提高節目傳播度。
節目火了。
所有導演,演員,製作方都會跟著沾光。
這一場集體渴望從蟄伏中甦醒的翻身仗。
因郭敬明這個箭頭人物。
打得漂亮。
02 老套
陳若軒與明道表演,誰更好?
菜雞互啄。
陳若軒略顯輕浮,明道未能進入人物。
陳凱歌選陳若軒,其實看中了他身上那股子靈氣。
一點就通,是個可造之材。
而39歲的明道,表演風格和形象定位已趨固定化,上升空間有限。
與此同時,陳凱歌的電影向來偏愛少年的意象。
飄逸而浪漫的少年氣,是陳凱歌后期作品中的重要表達。
24歲的陳若軒入選,並不意外。
但比起郭敬明。
明道的落選後話術,就顯得乾癟且老套。
很明顯,他事先沒有預料到,自己首輪就會被淘汰。
本該製造出「回憶殺、物是人非、今昔對比時的唏噓感」等情緒點,都只能後續在雞湯博主的微博里完成補充。
老套的煽情,只能換來觀眾的麻木與冷漠。
但也顯這個年紀演員但沒有戲拍的悲愴。
這種老套,還體現在節目對表演片段的選擇上。
第一期總共5個片段。
4個都是面對死亡時的情緒釋放。
從《破冰行動》、《天下無賊》,到《滾蛋吧腫瘤君》,《無名之輩》。
不是面對親人的死亡,就是面對自我的死亡。
崩潰,流淚,嘶吼,翻滾……
一種簡單粗暴又低級的表演方式。
為什麼最後有兩個導師同時選擇鄂靖文,答案是:
層次感。
面對死亡時,不僅僅只是一種外化的情緒顯露。
越複雜的情感呈現,就越能抓住觀眾的內心,讓大家有想看下去的慾望。
《演員請就位》,總共50位演員。
但如陳凱歌所言「是祖師爺賞飯吃的人」,其實寥寥可數。
在更多的時候,許多人都陷入了一種本能化的自我重複,上演平庸至極的老套情節。
至於郭敬明導演的《悲傷逆流成河》。
其故事雖然沒有直面死亡的話題,但演員表演的拙劣程度,相信也是所有觀眾肉眼可見的。
雖然演的爛。
但該戲還是憑藉親密戲份,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回應。
郭敬明,不愧是「情緒大師」。真正的演技派。
搞藝術。
看努力,更看天賦。
很多時候,轉行要比堅持更重要。
03 戲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演員請就位》爆出來的熱圖,都是大家發言的字幕截屏。
關於節目的核心:演技呢?
一片空白。
第一期節目,基本變成了辯論大會。
觀眾覺得看導師們點評解析,可比演員表演本身有意思多了。
正常。
大家都愛看「戲」。
目前來看,導師們之間的戲劇性,似乎更強。
但別忘了。
導師們能解析表演的根本前提,是你的表演內容有的可說。
如果此後依然是千篇一律的嘶吼與嚎啕,大家都無差別的飾演一個情緒崩潰的成年人。
作為一個跨越季度的綜藝。
新鮮感,又該從何而來?
從第一期節目來看,每個導師的立場與觀點,已經有模式化的趨向。
李少紅推崇細膩的情感,鼓勵風格顯揚。
陳凱歌傾向於走進情境,體會人物情感。
郭敬明愛講空泛的詞彙,專尋刁鑽角度。
趙薇,專跟郭敬明過不去。
《演員請就位》能不能真正發掘出好演員,斷言還為時尚早。
但目前來看,娛樂性與專業性的博弈平衡,是這部綜藝的精髓所在。
與此同時,浙江的《我就是演員2》已經正式開錄。
愛奇藝《演員的品格2》,優酷的《演技派》也都磨拳擦掌,蓄勢待發。
圖源:《電視指南》
多強拼殺,記住我前面說的話:
存在感最強,未必就是最強。
演技類節目。
演,才是第一。
觀眾,早已就位。
「戲精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