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假若蝗字要避諱,那勢必因其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輝煌、惶恐、遑遽……這些字豈不是都要避諱了,最倒霉的是「皇甫」這個姓。古代有皇帝就做過這種事兒,結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無可取之處。
避諱
所謂避諱,是指封建時期,為了維護嚴格的等級尊卑,在說話或寫文時,若遇到君主或賢人、父母的名字時,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要用別字替代。就跟你現在上網談論到一些敏感詞時,用***替代一樣,也是一種被迫的避諱。
避諱的起源很早,而且說法不一,最早的說法是起源於夏朝,最晚則是春秋時期,但避諱的標準被明確且實行,則是從孔子編纂《春秋》開始的: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
- 為尊者諱
尊者分為本朝歷代帝王和長官,比如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為了避諱,將秀才改為茂才;康熙皇帝玄燁,寫的時候玄字要少一點;也有例外,清朝初入關,為了穩定民心,順治皇帝福臨就決定不要避諱「福」字,理由是不能為了朕一人,而使天下百姓無福。
下屬也必須要避長官的諱,如果你足夠嬌蠻,甚至可以命令當地所有百姓都避你的名諱,俗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避長官諱最著名的例子,說有一個名登的州官,下令百姓要避諱,但依照傳統,正月十五要點燈三天,這個「點燈」犯諱了,咋辦呢?就用放火替代,就有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的千古笑話。
- 為賢者諱
避聖賢的諱,特指避諱孔子和孟子,但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特例,比如避周公諱、避老子諱等。孔子名丘,這個字就需要避諱,清朝規定,凡是丘姓,要加個耳朵旁,寫作邱,讀作「qi」,現在姓邱的人,有一部分就是從丘姓來的,當然了,後來也有把邱姓改回丘的。
- 為親者諱
指避父母和祖父母的諱,屬於私諱。最倒霉的唐朝詩人李賀,他父親名晉,由於避諱,他一生不能中進士;杜甫父親名閒,老杜作詩從不用閒字。蘇軾的爺爺名序,因此三蘇在作序的時候,都改用「引」或「敘」替代。
不僅要避諱自己父祖之諱,與人交往時,還要注意避免別人父祖的諱,比如你與李賀交往,就不能說你爹李晉怎麼怎麼樣,會挨揍的。
說回「皇」字
總有一些膨脹到不行的皇帝,喜歡做一些特立獨行的事情,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福」字,乾隆皇帝就規定全國上下家裡都不能有「五福臨門」四個字,為他的老祖宗順治帝避諱,說起來,人本家都沒有不樂意,你瞎操心什麼。
還有北周宣帝宇文贇,這貨自稱天元皇帝,十分膨脹,表示要避諱「天、高、上、大」這些字,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北周,嘴裡念著:「哇,這麼高大上,你咋不上天呢」?
卒。
宋徽宗也是個很膨脹的皇帝,政和年間「龍、天、君、玉、帝、上、聖、皇」這些字都需要避諱,問題就來了,這些都是常用字,如果都要避諱,豈不是天下人找麻煩。於是乎,全國掀起了一股改名熱,最有趣的是端明殿學士程振,字伯玉,伯代表家中排行老大,玉代表品德高潔,多美的字啊,愣是被這一道命令改成了「伯起」,再加上他這個「程」姓,簡直不忍直視。
「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不聽人有天、高、上、大之稱……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既非上帝名諱,又無經據,諂佞不根,貽譏後世,罷之。」——宋·洪邁《容齋隨筆·禁天高之稱》
這要是放在現代,怕不是會被人恥笑一生,求程伯起的心理陰影面積。
搞出了不少鬧劇之後,宋徽宗也遭不住了,於宣和年間親自下詔,廢除這一避諱規定,理由是這些字既不是皇帝的名字,也不是祖先的名字,也沒有經典作為避諱依據,胡鬧下去可能會被後世恥笑,朕要臉啊。
宋徽宗恐怕想不到,他雖然之所能改,但為時已晚。
所以你看,宋徽宗的詔令裡面就有避諱「皇」字,但事實證明不可行。實際上,有些皇帝為了方便,往往會給後代名字用一些較為生僻的字,因為皇帝的後代說不定哪天就當皇帝了,百姓都要避諱;也有皇帝為了方便人們避諱,把自己名字改為生僻同音字;像周宣帝、宋徽宗這樣亂搞的,嘿嘿,都成了亡國之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vy2rXIBnkjnB-0z8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