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 赴一場詩意小鎮的邀約

2020-03-29   大美光山

城南幾畝地,三月花已開。沿官渡河西南驅車約8里,便至司馬光小鎮。

疫情結束,既是新生。

沿途百花吐蕊,草長鶯飛,垂柳依依。小鎮區域河澤遍布,春水明麗。

馮河的碧波,蜿蜒環繞曹畈寨,站在曹橋上環顧,舊屋灰牆,青石小道,新故交融,呈現江南水墨的樸素底蘊。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古老的民間傳統遊戲:「曲水流觴」。陽春三月,古人找一條蜿蜒的小溪流,呼朋喚友,攜酒帶菜,坐在溪流邊上。酒杯中裝著酒,隨水波飄動,飄到誰人面前,誰就飲之。

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孔子有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曲水流觴的前世,叫「春浴」,也叫「祓禊」。

到了漢代,人們舉行上巳春浴,大人小孩換上春服,姑娘著最美的衣裳,相約出門,踏春尋歡。他們坐在水邊,東風初起,水波微瀾,採集蘭花洗浴,洗去過去一冬積累的病害,祛除病災與不祥。用新鮮的柳條沾水點在身上,因為柳最具生髮之氣,一泓清水,一抔濕土,便可蓄勢待發。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東晉的王羲之邀請親朋同僚一共40餘人,在自己家的園林蘭亭,飲酒作詩。

他們環繞小溪,分散坐著,上流有僕人放入酒觴,隨水流動。約定酒觴停在誰面前作詩一首,若是做不出,罰三杯。但喝酒最多的卻是王羲之,倒不是不會作詩,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微醺半醉時,他作《蘭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曲水流觴」自漢後,唐宋盛行臨水飲宴。雖是春日的一個遊戲,卻源遠流長,像一股和煦春風,把風雅從魏晉吹到唐宋,從蘭亭吹到馮河邊,讓我赴一場千年輪迴的約定。

司馬光也曾有詩云:

「園林近鈴閣,旦夕被仁風。

自得芳菲早,豈將疏遠同。

冰開半塘綠,雨借數枝紅。

會待韶光遍,還應到野叢。」

「會待韶光遍,還應到野叢。」 古人在踏青時,習慣邀上友人兩三,席坐花下飲酒至春酲,更能讓人抵達春天。


最幸福的事莫若醉臥春風裡,春風不時送來一場花雨。花瓣沾在頭上、落到杯中,踏青人乾脆折下最美的一枝插在發間。簪花飲酒,讓自己也融進春光里。

是啊,行走在這樣的春天裡,生活明朗,一切美好宛如新生,百事可樂,萬物可愛,你會覺得人間值得!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曲水流觴今猶在,願我們都能風雅在心,與天地開懷暢飲,不負三春美意。

「松菊陶潛宅,蓬蒿仲蔚家。

行游筇杖瘦,嘯傲幅巾斜。

屋小疏茅覆,門深亂柳遮。

村童迎客至,竹帚掃桃花。」

—歸田詩(宋·司馬光)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此時,我遊走在司馬光小鎮,心中念想《歸田詩》,感受到司馬光的對閒適淡薄的田園生活的嚮往。從珠山、程弄到馮河,從老虎山、鳳凰山、毛狗山到黃大山……在藍天白雲之下,青草花木之間,呼吸,傾聽,輕嗅,觸撫,目之所視,心之所往,漸漸融入其中。

也許,司馬光就是這樣,從童蒙初始至年逾花甲,他愛極了眼前的田野山川,每次行走在河畔、田園,心裡是無限的歡喜和自在。

君不見,枝頭上鳥兒歡呼,小溪里鴨子喧鬧,曹橋邊柳枝吐綠,田野里牛群自牧,花園裡雞群悠遊,池塘邊孩童嬉戲……「一寨一河一渠九峰十八園」,勾勒出一幅幅水墨丹青畫卷,譜寫出一曲曲春滿人間的自然神韻。

春色滿園

陽春三月物候新,一路芬芳至小鎮。

最是遊人流連處,詩話難摹錦繡屏。

春風楊柳

一曲清流潤民心,同被春澤沐甘霖。

小橋流水曹畈寨,東風楊柳幾多情。


人勤春早

人勤春來早,農家無閒人。

朝朝春暉競,處處是新生。

和諧春景

韶光媚妍倍精神,桃花源里忙農耕。

小童陌上斗春風,陶然雅趣學黃鶯。


「君家在何許,遠與南城鄰。

車馬不甚繁,門前無俗塵。

有園廢鉏治,繞舍皆荊榛。

入夏益滋蔓,鬖鬖高沒人。

豈無舊桃李,蕪雜與之均。

謂言彼草木,於我奚疏親。

於間置取捨,豈得完天真。

不若任其然,同受雨露仁。」

—興宗南園草盛不剪仆過而愛之為詩以贈(宋·司馬光)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宋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民本、重農思想是司馬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農耕文化產生於鄉土鄉村,它與農民和土地緊密相連,與平民百姓共生共存。

盛德方迎木,柔風漸布和。

省耕將效駕,擊壤已聞歌。

—春貼子詞·皇帝閣六首(宋·司馬光)

擁有一顆詩心,不關乎你在做什麼,更多的是一種心境,是對自然、對萬物、對生活的溫柔感知。司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但他從沒遠離人間煙火,他留下了千餘首詩詞,尤其這些平淡閒遠,真性情、真自我,接地氣的詩作,無不抒發了他融入百姓生活,重農為民的質樸情懷。


小鎮的春耕時節,不僅融於現代農機元素,也傳承著耕牛犁地耙田的傳統方式。然而,已深深植根於鄉村生活土壤之中的傳統農耕習俗,是小鎮的自然之美,不僅留住鄉情,也是一種靈魂的歸宿。


陽春三月, 共赴一場詩畫小鎮的邀約。

我們在柳樹下駐足,我們在小河邊漫步,我們在花園裡小憩……且以詩心伴日常,靜觀萬物皆深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陶醉的仍是這悠悠不變的千古詩情。

去司馬光小鎮,赴一場詩意的邀約。格物致知,是一種人生的修行。此中妙趣,夫復何求?


本期圖文:張靜翔

本期主播:黃 璇

本期審核:雷 洋

歡迎各單位踴躍投稿:

郵箱:gzcjwx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