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的生活就是讀書,睡覺,哭…

2019-07-07     禾呈部落

要說上半年最轟動一時的醜聞,想必就是某中國百億富豪斥4300萬送女兒進史丹福的新聞了。它的背後,牽扯出一個金額巨大、利益龐雜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別有用心的「中介」在收受巨額賄賂後,對可能並不符合錄取要求的學生加以包裝,最終使其圓夢名校。

涉案者,有中國名流富豪,也有美國好萊塢影星……這些一直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不惜犧牲道義,投入重金,換取下一代的錄取機會。

牽涉其中的趙姓女生

曾以「美國高考狀元」的名義開設直播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醜聞的爆出,讓人在一面感慨「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的同時,也對美國名校的招生錄取規則產生了質疑。畢竟,如果連錄取門檻都與金錢、財富這樣的東西掛鉤,教育的公平性、高等教育環境的純凈,又該從何談起?

但換個角度想想,富豪名流們對美國名校的追捧與狂熱,也從另一層面說明了這些學校獨特的地位——享譽全球的名氣、遙遙領先的教育質量、無可複製的學術精神、深厚的人脈關係…… 能讓富人們都如此「瘋狂」,名校濃郁吸引力的背後必定有其原因。

早在幾年前,鳳凰衛視就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常青藤零距離》,試圖從多個角度揭開以常青藤盟校為代表的美國名校面紗。

矗立在全球教育的塔尖,可這些名校的好,體現在哪裡?一個貨真價實的名校學子,會經歷怎樣的日常?……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都能在紀錄片里找到一絲線索。

瘋狂的學生 瘋狂的教授

在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為代表的八所常青藤盟校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來到這裡,就像來到一個危機四伏的雨林,你要準備好應對禽獸般的教授、野獸般的同學,以及巨獸般的壓力。」

在書桌上陷入「昏迷」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學生張之豪,對這句話再認同不過。在披荊斬棘申請上哥大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在疲憊中度過校園生活的準備。但萬萬沒想到,這裡的疲憊程度,是想像中的數倍。

一周七天,三天校內上課,兩天外出採訪,兩天寫作或剪輯。期間可能還穿插著閱讀資料、自學理論知識,雖然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但張之豪卻對住處顯得「陌生」。他解釋道,「一周總有個幾天要在學校通宵。」

最讓張之豪深受打擊的,是提交上去的作業被教授改得面目全非之時,這裡的教授認真到,連一個單詞、連頁面的間距都要摳。看到「萬里山河一片紅」的作業,張之豪常常會覺得「心臟漏跳了半拍」。

仿佛覺得對學生的「蹂躪」還不夠似的,哥大新聞系的教授們尤其樂於對學生們噓寒問暖。一名教師表示,自己很關切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是有學生髮來求助郵件總會秒回。但奇怪的是,中國留學生的郵件不多,因此會格外留意這個群體。

「學得怎麼樣?有啥困難?」 老師的關注讓張之豪「膽戰心驚」,雖然明白教授是出於好意,但習慣中式師生關係的他,倍感壓力。

的確,在藤校求學需要學生有一個強大的心臟,不僅僅是應對認真負責到變態的老師,還要在巨大的朋輩壓力中謀求生存。

聞名全世界的「虎媽」蔡美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採用高壓強迫式的教育手段,逼著兩個女兒做題、練琴、讀書,一刻也不能停歇,最終成功將她們雙雙「逼」進了哈佛。

略顯叛逆的小女兒露露,曾在幼時拒絕練琴和做功課時和老媽吵得死去活來。但在進入哈佛以後,雖然老媽徹底放手不再管束,自己卻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每年數萬個敢申請哈佛的,都是非常優秀、非常努力的人,能被錄取的更甚。」 已長成妙齡少女的露露這樣形容自己的同學。

按理說,已逃離虎媽魔掌的露露,完全可以在大學期間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在努力根本不值錢的哈佛,她不得不承認,自己比中學時期在老媽逼迫下還要用功。

這似乎就是藤校再普遍不過的日常——大家都格外努力,也格外疲憊。最頂尖的師資與最牛的教學資源唾手可得,教授們還尤其喜歡為學生們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寶貴的求學歲月,壓力是巨大的,收穫亦是。

從小就是尖子生的復旦小才女沈黎英,將自己在哈佛讀博的日子總結為三件事——

「生活就是讀書、睡覺和哭。」

一直頭戴尖子生光環的她,對於讀書學習本從不會畏懼。可在哈佛讀書的前兩年,卻時不時被嚴苛到事無巨細的教授與巨大的學習壓力弄哭。一周下來,只有周五她是最喜歡的,因為只有那天「可以在十二點前睡覺」。

前兩年學習基礎課程與方法論,第三年考試,通過筆試後再口試,再之後才真正成為「博士候選人」,著手提交論文計劃書、展開論文寫作……沈黎英將這一關又一關地闖過來,終於在苦痛中迎來自我的新生。

這充滿苦痛的歲月,也被她形容為「有生以來收穫最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做出了專屬於自己的原創性創新成果,終於對所在的學科領域有所貢獻,並留下印記。

與常人想像中進入藤校就是「走上巔峰的人生贏家」不同,在此求學多的是被痛苦崩潰與自我懷疑纏繞的日子,但成就也是無可比擬的。這或許正是藤校的特色之一,讓每個人走進它的人,學會在涅槃中重生。

通識教育

構建認識世界的坐標系

瘋狂的教授、瘋狂的同學、巨大的壓力,也許是所有進入藤校求學之人的共同感受,但另一重共鳴、也是與中國高等教育相比十分不同之處,在於「通識教育」。

來自北京的「白富美」左彤,精通鋼琴與聲樂,會講英法雙語,曾在耶魯歷史系讀本科。當然,這個說法或許並不準確,因為她從入學第一天開始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專業。

在耶魯的前兩年,她可以在每學期開設的2000多門課程中自由選擇,它們涉及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在充分探索各個領域的基礎上,大三這一年,學生們才被要求申報專業,但與所有所學課程相比,所謂專業課也只占到三分之一。

左彤介紹道,這就是耶魯的「通識教育」,它讓學生擁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多樣知識與科目,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找到興趣所在,學會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

耶魯的這種特色也獲得了就讀哈佛的虎媽大女兒索菲亞的共鳴——自己無論想學多麼千奇百怪的冷門科目,都會得到學校的支持。學校總是有足夠的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任何一個領域。

用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前教務長的話來說,這便是以藤校為代表的美國名校教育的核心,即通過通識教育,將學生培育為完整的人。

在他看來,為學生劃分不同的專業、將其培育為專才固然重要,但在學生們最好的時光里給予他們足夠多的自由與空間,在廣闊的知識海洋里遨遊,直到掌握超越學科的方法論與價值觀,這更為重要。

耶魯學子左彤是十分贊同這種「全才」式的理念的,雖然在中國親戚屢屢詢問「選了哪個專業?好不好找工作?」 時感到尷尬,但她自己清楚地知道:充沛學科知識的浸潤,正為自己認知這個世界搭建著「坐標系」。

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新挑戰與新知識,都會立馬反應過來——這應該坐落在「坐標系」的哪個位置,這種素養與具體的學科知識同等重要,養成的良好思維習慣亦會伴隨終身。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在左彤選修歷史方向的「學長學姐」里,有人在商界叱吒風雲,也有人在政界青史留名——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希,就是從歷史系走出的名人之一。

此外,批判性精神與質疑能力、多元觀點包容與碰撞、學術獨立於政治的底氣等等,也都是與「通識教育」相伴相生的名校氣韻。

左彤表示,能在最青蔥爛漫的時光,近距離感受常青藤盟校的種種美好,利用其資源及優勢去充實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這輩子遇到的最幸運的事」。

創新與創業

成熟的「一條龍」服務

當然,藤校雖是美國高等教育中的佼佼者,卻並非全部,因此除了探究藤校,紀錄片還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同樣優異的名校。其中極有意思的,便是史丹福的創業創新。

如果你是史丹福計算機系的一名學生,在開發出某個全新程式之際,有大機率會接到學校遞來的一張「名片」:「包申請專利、註冊公司及上架推廣,心動不如行動哦親~」

中國留學生曹勖文就遇到過類似的事,他先是迷糊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來學校的意思是,你可以拿課堂上做出的創新成果去申請專利,創業開公司,校內會有專門的團隊會協助學生走完這一整套流程。

換言之,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在史丹福早已形成成熟的「一條龍」服務。在這條完整產業鏈的驅動下,曹勖文突然明白,為什麼隔壁矽谷頂著「史丹福校友創業」名號的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蔓延,也明白了為什麼會在某新晉富豪排行榜上,看到同個宿舍樓的哥們。

名校全力催化創業成果落地的做法,顯然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學生可以實現夢想,學校可以占有股份,美國國家經濟的繁榮,也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此。

波士頓銀行的報告顯示,近年來由史丹福等名校催化落地的4000多家創業公司,為當地提供了超過110萬的工作崗位,足以證明,大學創新創業對地方經濟影響顯著。

在學校格外鼓勵創新創業的風潮之下,本可以本碩連讀的曹勖文,毅然在本科畢業之後申請了Gap Year,全力投入創業過程中。

如今的他,是一個老練的「連環創業者」,一個手機App,兩周半就可以完成從構思到編程到上架的全過程。期間,還可以跑到給同系的兩位師兄——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與謝爾蓋·布林投資的某學校要員辦公室,「忽悠」其入伙;更可以隨時隨地往返於矽谷,接受投資圈大佬和創業界前輩的點撥。

這些,都是身在史丹福這樣的名校才具備的優勢。鏡頭下,一撥又一撥的投資者正趕往史丹福學生聚集的工作室,拿出「伯樂」的目光,細細打量著新一代的「千里馬」。

其中一位樂於投資史丹福創業團隊的風投界人士李強表示,高校其實就是要有這樣的魄力與勇氣,永遠比社會多想一步,永遠走在現實的前面。創業創新精神的傳承、實踐的傳遞,最終惠及的,將不僅僅是學生本身。

「通識教育」、「學術自由」、「批判」、「創新」……太多標籤貼在美國名校這座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象牙塔上,眾說紛紜,但事實上,只有身處塔中的人才能夠分得清。

也難怪,某些名流富豪寧可花那麼大的價錢,也要把孩子塞進名校,做法不正確,對美國名校的痴迷和嚮往,卻與常人無異。

美國名校真實的模樣,也足以帶給中國高校一定的反思,它們未必是教育最好的模板,但展現出的種種優勢與特長,始終在提醒著我們彌合差距。那句老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作者: 克里斯,精英說90後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YaDmwBmyVoG_1ZjG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