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喜歡你》製片人王艷:"甜"是甜寵劇的標配,但"治癒"更核心

2019-05-13     一點劇讀

文 | 胡洋

「誰能想到當時坐在我旁邊的會是我老婆」、「可是...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我只喜歡你」.......2015年前後,彼時的網絡文學正處於IP爆發期。一部風格自成一派、以作者真人真事為原型的網絡文學,正式走紅網際網路。起初,讀者還是以「催更微博」的方式追更原文,後在《愛格》雜誌主編的發現下,「段子體」正式匯成書籍,起名為《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我只喜歡你》。

——上線三個月,該小說銷售量便突破百萬;一年後,其銷售體量直接將其推上當當網「青春文學圖書排行榜」冠軍地位。如今正是它坐穩年銷售量TOP3的第三個年頭。上個月,該小說還以「月銷量第二」的排位,出現在新書排行榜片單當中。其同名廣播劇、動漫,也都分別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小說的龐大影響力,也讓這個巨大的IP成為影視從業者眼中的「新開發地」。幾番較量之下,該小說改編版權最終花落華策影視。「又驚喜又忐忑」,王艷坦言,自己也是原著作者的一枚書粉,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籍時,就已經有了將其影視化的衝動。可她心裡也十分清楚,想要把這個項目做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著小說的體量只有七萬字,而且更像是作者的隨筆,這與影視劇創作法則基本背道而馳」。那段時間,王艷陷入到了一種自我焦慮的情緒當中,「什麼是IP改編的核心精髓?如何把七萬字的小說擴充成影視劇體量?找誰來演大眾心目中的F君(劇中名字「言默」)?」種種問題背後,是王艷每一次作出的艱難決定。

但好在,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報。首播當晚,該劇相關話題#我只喜歡你#一舉登上熱搜榜,成功引起了大眾關注。近日,隨著「喬一、言默」的校園篇幅結束,小說中「甜甜蜜蜜」的婚後生活也被網友「安排上了」。目前,該劇的全網熱度達到75.3,更新期間,其全網熱度基本位居網劇排行第一。

「比起熱度,我們其實更在乎的是口碑」,王艷告訴記者,自己最近收到了很多來自網友的評價。從一開始大眾普遍反饋的「超甜」,到近期評論中不斷出現的「治癒」詞眼,王艷覺得頗為欣慰。

「一開始就是奔著「愛」去的,這麼有愛的故事,應該被傳遞下去,讓更多的觀眾看到。」

溫暖、治癒、感動

王艷坦言,自己第一次接觸到這本小說時,就被裡面的情感故事所打動。「這麼治癒、又溫暖的愛情故事,誰不想要?」

誠如王艷所言,原著小說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便是喬一與F君從校服到婚紗的愛情故事。也正是因為故事來源於原著作者的親身經歷,這才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記憶深刻的名場面。

比如F君婚後與喬一的「酒店」經歷,飯店裡喬一化身成「戲精」調戲F君的經歷,以及成為同桌時的「猜歌手」場面,都堪稱原著小說中的精髓。為了還原這些「名場面」,王艷和團隊曾做出了多次探討,最後決定前期以「小劇場」的方式,先讓觀眾「預熱」一下,15集過後,則正式進入「成年」生活。

(《我只喜歡你》製片人王艷)

那在15集之前,王艷和團隊都做了哪些準備?首先,從故事開始,原著小說中僅7萬字的體量,大多將筆墨放至在男女主婚後生活的「感悟」上,對於原著中提到的「校園故事」並不算太多。

從影視劇創作角度來看,若省略掉「校園劇情」,則顯得有點不合理。「校園戲份是男女主情感培養的重要紐帶,也是為後期「留學」變故打下基礎的重要轉折」,因此,王艷和編劇團隊對這部分情節做了大量「填充」。

不過也並非編劇肆意遐想,所有的填充內容都是基於原著作者的真實經歷、回憶,以及當時的角色性格、心情,所進行的針對性擴充。諸如劇中呈現的言默陪喬一在樓梯間倒可樂,第一次見面的態度不友好等等,都為後期的情感基礎和兩人產生的「誤會」,埋下伏筆。

其次,在人物角色和人物關係上,王艷和編劇團隊也做出了相應改動。在王艷看來,喬一與F君的性格本身都是偏向於安靜型,故而需要添加一下「動態」角色。於是,有了舅舅「費大川」的幽默可愛、「喬一爸爸」的溫暖正直等等。

在人物關係上,王艷和團隊商量的結果是將「哥哥」趙觀潮與「閨蜜」郝五一合理化地湊成一對,「舅舅費大川」與「F君相親對象」程由美組成CP……這樣既可以從視覺上就區分開喬一和F君的情感生活,同時也能夠讓觀眾體驗到歡喜冤家所帶來的喜劇效果。

「溫暖,治癒,感動」,王艷用這三個詞對其進行評價。在她看來,市面上同類型的青春題材雖不在少數,但《我只喜歡你》卻是一部為數不多將愛情、友情、親情融為一體的青春題材。

「甜可能是甜寵劇的標配,但甜的同時,希望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是治癒。」

合適、真實、不完美

與市面上諸多IP劇宣布進入影視化創作流程相似,《我只喜歡你》一開始最為大眾所關注就是誰來演大眾心目中的「喬一」和「F君」。「讓高圓圓演喬一,周杰倫唱主題曲」,看似一句玩笑話,卻寄託著粉絲的美好祝願。不過,相比起網友們的「眾籌女主」、「眾籌主題曲」,「選誰來演F君」才是擺在王艷面前的一道難關。

王艷知道這部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角色就是F君,也是一部甜寵劇讓觀眾感到「蘇」、「幸福感爆棚」的主要原因。因此,飾演F君的演員,除了要有小說中反覆強調的「高冷」、「冰塊臉」以外,還要骨子裡透露出一種「高級幽默感」,不經意間的一個小動作,就可以向觀眾傳遞出「他就是F君本君」。

王艷在挑選了一圈年齡符合的男演員之後,還是沒有遇到「心目中的F君」。直到有次去片場找「女主」吳倩對戲,當時張雨劍(F君扮演者)恰好與吳倩在演《盛唐幻夜》,也就順便坐在一旁「旁聽」了一下。「當時,張雨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冷」,尤其是不笑不說的時候。但在我們聊天的中途,他會偶爾在旁邊插兩句嘴,這個時候就覺得這個人怎麼那麼有趣?越想越覺得奇怪,怎麼和F君有點像?」這才最後定了張雨劍。

其實,無論是張雨劍,還是吳倩,王艷的選角標準都是「合適」兩字。在她看來,喬一與F君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除了情節浪漫以外,最大的特點主要在於劇中人物性格上的「真實性」。

比如F君,儘管在萬千少女心中,他是一個最佳好丈夫,但他也並不具有偶像劇中的「完美人設」——他不多金,也非大富大貴。學霸、高冷男神的外表下,也會偶爾藏有小孩子秉性,是千萬人中的一枚普通人。只是,幸運的是,他在最合適的年紀里遇到了最美的愛情,擁有著屬於「喬一、F君」的小確幸。

泰戈爾曾在《飛鳥集》中寫道,「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簡簡單單,但卻始終善良的「喬一」不僅遇到了F君,還擁有「哥哥」趙觀潮、好朋友「郝五一」、「費大川」等一堆好友,給觀眾帶來美好希望的同時,也讓更多受眾看到了人性的柔軟。或許,這個世界足夠鋒利,但正因多了F君、喬一這樣「小確幸」般的人生,才變得溫暖。

「無論是喬一,還是F君,或許都不完美。但生活中的無數個精彩人生,不都是由「普普通通」組合而成的嗎?」

「今天的方法論不一樣了」

實際上,在《我就喜歡你》上線的第一周,就有觀眾因為劇中大量的「朦朧」鏡頭,而在社交網站上表達了自己不滿的情緒。王艷表示,也看到了大家的心聲。主要是因為一開始在拍攝過程中,團隊希望可以給觀眾呈現出一種「朦朧」、「自帶漏光」的膠片質感,但未曾想到這種拍攝手法並不適合所有的追劇媒介,從而給觀眾造成了視覺上的「模糊」。

「我們也很遺憾,但由於並不是後期加濾鏡或一鍵磨皮,所以就不能請後期老師『一鍵摘除了』」。雖然偶有遺憾,但好在整部劇的製作水平都呈現出了一定水準。比如當前被粉絲誇讚的劇中BGM,其實並非購買版權而來,而是團隊上下齊心共同努力出來的成果。

「我們一共做了9首原創音樂,每一首歌曲都表達著不同的情緒,代表著劇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歷程。比如片尾曲《never let you go》主要是為了表達「喬一和F君」因誤會而彼此錯過的那幾年,有惋惜、遺憾之意;插曲《最相愛的朋友》則是專門為「趙觀潮和郝五一」而寫,既展現出兩個人的跳脫性格,而能表達出「雙向」暗戀的美好;《站在你身邊》則是為了表達「喬一、郝五一」的純真友情,會吵吵鬧鬧、磕磕絆絆,但始終是最好的朋友......」

「今天的方法論已經不一樣了」,王艷表示,在以往市影視劇市場中,只要含有大IP、流量明星等標準條件的影視劇作品,都會取得不錯的熱度。可如今,隨著觀眾的審美日漸提高,以往迷戀「IP+流量明星」的時代已經終結。越來越多注重內容、聚焦用戶、強調觀眾共情的作品,將會開出一片新地,並且有不錯的表現。

《我只喜歡你》不是第一部,也不會是最後一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DxAmwBmyVoG_1ZwZ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