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要免費,95後求付費

2019-09-08     TCOM

閱讀前先思考:

  • 產業數字化有哪些趨勢與機會?
  • 數字化轉型中如何做新的商業模式?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新零售與產業數字化轉型」,會從科技講到零售,再講到轉型。

序、未來格局

未來10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從康波周期來看,未來10年,是衰退期中最差的一段時間。

在這個衰退期里,我們如何做企業?如何做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大格局下,我們選什麼樣的賽道、去滿足哪些客戶群?這是比較關鍵的。當然,投資人也在想這個事情。

從2018年到2019年,經濟環境其實是越來越差的,可能你竭盡全力去奔跑,結果卻在後退,或者整個市場在下滑,比我們預計的還要壞,但這很正常。

整個產業以及國際形勢競爭的殘酷程度,會大大加劇。

以前,阿里是從來感覺不到經濟衰退的,但現在,阿里雲的增速已經從三位數降到兩位數。

於是,大家開始特別務實地去投企業的一些技術轉型方面的產業。

你不解決我的問題,只給我一些故事,企業的CIO(首席信息官,負責公司信息技術和系統所有領域)不會買單的。

這裡面,其實有兩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第一個,以前的CFO(財務長)或者CIO、CTO(首席技術官),現在都會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CGO,對業務增長負責的首席增長官。不管你是創新、投資,還是一些技術的建設,最後都要背負一個KPI,就是業務增長。

所以,現在CGO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有一個呼聲,「把CMO都幹掉,變成CGO。CMO就是花錢的一個角色,但CGO花完錢,還會用業務作為回報」。

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CGO還是一個全新的角色,不過,它又是CEO(執行長)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一些COO(營運長)也開始升級為CGO。

第二個,首席人工智慧官CAIO。現在企業的一個困惑是:我花了很多錢,請來一個首席科學家,但解決不了產業的問題,因為他也不懂產業。

所以,需要有一個既懂產業,又懂技術方面的CAIO。本質上講,其實也是CGO的概念。比如,我給你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和預算,你要去解決我生產上的問題。能解決,這個職位就有價值;不能解決,就沒有價值。

所以科技公司轉型非常快,這樣的一些決策也出現得非常快,尤其是在TMT(數字新媒體產業)領域。

接下來,我們講下新零售與數字化轉型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科技冷戰:貿易戰+科技戰

如今,中美關係陷入了一個長期冷戰的狀態,實際上就是貿易戰和科技戰。這種狀態,有利有弊。

有利,是不管是從就業角度還是國防角度,美國方面都在進行華人科學家的裁員「工作」。這樣一來,我們去招相關人才的時候,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有弊,是因為人才的跨國流動受阻止後,會有很大的問題。以前人工智慧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發出paper( 論文 )以後,全世界是共享的,但未來有可能會建立一些壁壘。

李開復經常說:「幾大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在修人工智慧的護城河,修完以後,很多研究成果是不往外流露的。」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也是有國境線的,所以很多東西地傳播或者傳遞會很慢。

比如雲計算,我們當時是依託Google的三篇開源報告做出了分布式的資料庫、分布式的計算平台。如果現在跨國境線的知識部分被封鎖的話,後面想在中美之間進行彎道超車就比較困難了。

全球的供應鏈格局一定會發生變化,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一種格局。

那麼,在供應鏈進行重新分布的時候,怎麼去玩?我們如何通過中國的資本市場去拉動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

有一種可能性,未來美國有美國的供應鏈,中國有中國的供應鏈,但不包括晶片,晶片必須是全球來做。

Google的CEO在兩年前就說過,「世界網際網路未來會變成美國網際網路和中國網際網路,所以會有很多新的格局和挑戰出現」。

我們從AI的專利、投資方面能非常明顯地看出來,中國在快速地超越美國。


未來技術在產業里的普及期,主要是依靠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因為工程師決定了未來技術在產業裡面的普及程度。

下一代,中國如何去利用人才優勢和工程師紅利,決定了我們的技術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推廣、是否能在產業落地。而中國,是可以抓住工程師紅利的。

再往後看,今年投資在減緩,並且減緩程度很明顯。

今年開始,上半年的人工智慧的投資比例只有去年的1/10。沒有人投資,企業就很難從客戶那裡拿錢,或者創造一些產業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一個產業跟投資人關係不太大,其實不是。比如雲計算產業,很少有投資人能在雲計算行業賺錢。阿里自己投雲計算有六年,六年以後開始掙錢。

2014年我加入阿里雲時,阿里雲一年的營收是10億人民幣。但沒有哪個投資人會選擇花6年去賺10億。

從這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可能也要走一條類似的路,但最後不管是依託大的生態圈,還是真正地進行荒野求生,必須拿到一些大訂單,這個很關鍵。但是,大訂單現在更多的是來自於國防和科技這些領域。

趨勢二、中國的快消費:

「商業奧運會」到「商業作業系統」

現在矽谷有一個趨勢,軟體公司在做硬體,硬體公司在做軟體。

這個很好理解,軟體公司如果只做純算法,或者背後的服務鏈,就沒有辦法掌握主動權,所以必須去投前端的硬體入口。軟體和硬體之間實際上是智能商業的商業模式。

在商業模式上,中國是開放的形態,比如我們的進博會(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 中國的開放生態,一定是先利用市場來調集全球比較好的品牌資源、供應鏈資源來滿足中國的消費升級,再去找一些技術來進行融合。



但美國實際上是一種封閉的狀態,不斷地把供應鏈拿回到美國生產的環節中。

所以,中國有很多在零售領域、以及品牌商方面的升級,各地品牌都有自己的老字號。這其實是基於熟人社群,包括我們對童年品牌的認知去做的,比如北京的北冰洋、稻香村等。 如今,保稅區也在從電商開始著手,類似於一些新零售和智能產業的加速器的方式在發生轉變。

趨勢三、Z文化:

85-95的Z世代,市場核心變量 第三個趨勢,是文化類的趨勢。文化,會催生經濟上的一些新變化,同時它的改變又受人口代際特徵的影響。 我覺得這兩年特別有意思,整個國際形勢、經濟形勢和競爭環境變化迅速,非常像「雙11」,每時每分你的對手都會有新的招數也出來,你還必須去應對。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未來千億美金、甚至萬億美金公司誕生的好時機、好土壤。

前幾天馬老師講:「現在來看,BAT的模式不屬於5G,它在3G時代就出現了。」

簡單來講,它是基於圖文在做所有的社交和電商,以及廣告等等,未來5G時代,視頻會產生很多新的模式出來。 這對於其它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你提前的認知時間和產品準備的提前度,就是你的優勢。



我們講到文化領域,主要是講Z時代的文化,現在大量年輕人的文化主題是享受生活、宅。

我碰到每一個90後、95後我都會問,「你最喜歡做什麼?」很多人的回答是,「喜歡在家待著,不怎麼出來」,還有的是「我喜歡外出進行網紅打卡活動,去很多地方嘗鮮」。

所以,對於品牌商來說,就是要不斷上新、不斷去找有趣味性的、有生活標籤的新的模式和產品。這也是大家都爭搶著做爆款的原因。

做爆款,不僅要不斷上新,你的供應鏈庫存也要能夠快速周轉,產品設計需要更多的數據去支撐。

支付寶應該算是一個2C的產品,它是最先去觀察到這個趨勢的,它率先推出了一個錦鯉大獎,後來每一個品牌商和營銷商都開始用錦鯉這個東西來造勢,包括微博、淘寶618、《創造101》等。

前幾天淘寶開了一個會,請了很多神人,包括文化KOL,去給年輕人講一些新的打造爆款的方法,以及如何去引領潮流。

我們認為這一類人其實是在對新在的趨勢進行定義,他們自己是什麼樣,潮流就是什麼樣。

小鎮青年這一塊有非常大的不同,小鎮其實就是一個熟人網絡,在熟人網絡里造勢,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社交。

所以很多的時候,熟人朋友圈、家族親戚的朋友圈,凝聚力非常強,他們會很自然地相信群里或者關係網裡說的一切的信息,哪怕是錯的。因而,很多跟美容相關的商業模式會非常好,與美食相關的也不錯。

如今,男士也開始崛起了,男士消費群族陸續亮相。

這裡面有一類叫做「都市潮男」,他們開始做護膚、做美容,甚至做個人造型的打理。

淘寶有一個統計,在「都市潮男」消費族群里,平均每天花在收拾自己外型上的時間已超過半個小時。

這是一個細分的經濟體。我們經常會說,第一代投資人看的都是大面,但現在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看的是細分領域,而且它會越分越細。你看得越細,新的商機就越多。

像頭條,很明顯地是先從廣告切入,自己的流量非常大,但變不了現,就會賣給阿里或者其他的網際網路公司,同時還在做電商。

如果你在娛樂領域裡去做營銷、做交易,尤其是衝動性的交易,還有機會的。衝動消費轉化率很高,尤其是在劇情比較好,但又沒有那麼吸引人的時候,轉化率最高。

這其實就變成了如何通過視頻來插廣告位,如何把你70%到80%的娛樂時間變成有效的商業轉化率。

比如你今天想買一雙鞋,去淘寶天貓上轉一轉耗費的時間要長很多,效率就這麼拉開了。

短視頻方面,國家在進行監管,所以快手、頭條都在對正能量短視頻進行扶貧,而這些屬於地方的產品,政府會給一定的補貼,但這個背後也有一個坑:供應鏈。

舉個例子,假如我去一個村裡面培養了幾個農村網紅,往外賣當地的土特產,別的地方買不到,像雞、豬等。

源頭有了,但如果我沒有做好供應鏈,東西運不出去,或者是一上量就崩了。

所以現在專門有供應鏈的公司針對某些區域在做下沉市場的生產基地,以及供應鏈的建設工作。

這就牽扯到後台供應鏈的整合問題。


大家看到的是河馬前端的起起伏伏,其實背後它在不斷做供應鏈。

盒馬從誕生第一天就在找原產地,自己建立供應鏈,打上自己的品牌,這樣用戶在其他地方就都買不到了。

同時,它還在控鏈,藉此不斷整合供應鏈。因為你有整合能力,才能不斷地去滿足細分市場年輕人的需求。

所以,整體來看,是年輕人前端需求的不斷改變,決定了後端產品的定製和新品的上新頻率和速度。否則,很難持續刺激消費者,回頭客也很難再回來。

很多時候,你的品牌是什麼樣的,是由你的一個產品能帶來什麼樣的消費者來反向定義的。

趨勢四、逆時尚:

中國亞文化崛起,消費分級的戰國時代

關於時尚,如果從全球來說,雙向文化的滲透和對抗,速度越來越快。

中國的時尚在不斷向東南亞、全球去滲透,但面臨著一股對抗的阻力,現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認為這種浸透是一種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紐約時裝周在賣老乾媽和旺仔的衛衣,在擁抱中國的土味文化。

如今,中國的社會人文化、鄉土文化都在跟大品牌做跨界融合,比如六神牌RIO雞尾酒等。

去年阿里成立了一個比較獨立的部門——阿里魚,不斷引入全球IP,跟海量的商家品牌去做融合。這一融合,不僅讓原有產品銷量大增,有些產品的單價都提升了好幾倍。

當然,一個好的IP其實需要長期的產品沉澱和KOL的不斷洗腦,故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我關注了兩三年。

三年以前,故宮的營收就是單純的10億門票收益,到單院長這裡,做了大量的衍生品,一開始依靠外包,後來開始去做高端的商品,經營店鋪。


再往後,開始進入電視劇、真人秀這樣一些節目去圈粉,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流量運作。

其實,故宮最大的網紅並不是當代的一些流量明星,而是之前歷朝歷代的皇上和大臣們,利用這個深入人心的IP,不斷向下做延伸,背後都是生活化的標籤。

當然,天貓和淘寶體系里有大量的國外IP,比如大英博物館、莫奈博物館,它把這些IP引入到商品層面,然後再去做融合。

這個背後其實是一個消費分級,家裝市場最明顯,前幾年最火的是中式家居和北歐極簡風,這幾年是一些藝術性的、消費升級的家裝裝修。

趨勢五娛樂分級:

娛樂裂變,知識付費,IP為王

第五個趨勢,是娛樂領域。

前面講到娛樂的裂變,其實,娛樂也是按照社群在不斷細分,知識不斷分層。大家可以看到,看短視頻的是一類人,看得到公開課的是一類人,看日本動漫的又是一類人。

在不同的社群里,付費模式越來越受歡迎。

針對公開課和一些網上的服務,我做了很多市場調查,有的95後消費者明確表明付費的東西一定比免費的東西好;對於80後或者70後來說,能免費就儘量免費。



所以,網際網路在第一代時都是免費為王,第二代的時候大家都會說我買個VIP吧。

比如阿里這兩年強推的88VIP的這個模式。去年只花88塊錢,它給你提供的會員權益是遠高於88元的,甚至達到了上千元的會員價值。

隨著會員項目的逐漸遷移,一部分會員上浮成頭部會員,但是腰部的「策略」就開始逐漸刺激你,提醒你進行消費升級,不煩你今年就得花888才能晉級這個VIP。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為了晉級這個VIP,在會員到期的最後一個月我買了一個3萬塊錢的飛豬旅行的套餐,直接晉級。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不斷刺激我們進行消費升級,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會員權益,你給的太多,會傷到自己的會員運營模式,給的太少,大家又不會來。

所以,現在有一些SaaS的創業公司、營銷的創業公司專門在做會員權益這方面的營銷,去整合更多的產業資源。

IP層面,我們不斷在用文化去圈住消費者,然後再去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接著從這個新文化品牌出發,去找相應的新款、新品,反過來養活這些新品牌。

比如古裝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有50多個植入的IP,大家可能都沒有意識到。

目前來看,古裝劇比現代劇植入廣告的效果要好很多。

現代劇相對來說節奏較快,植入的廣告很難吸引眼球,但古裝劇突然出來一個廣告,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很吸引眼球。所以,大家更願意投古裝劇。


但現在還有一些類型的劇沒辦法植入視頻廣告,比如動畫片和抗戰片,一方面是不好偷,另一方面是國家的管制。再比如恐怖片,因為恐怖片投任何廣告都會讓人覺得很怪。

總的來說,最適合投廣告的,其實是商務場景、旅遊場景、汽車場景、家居場景,以及美食場景。

趨勢六、晶片競賽

接著,我們說一下科技的最新發展態勢。

今年,晶片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但現在的晶片增長速度已經不能再用摩爾定律來看了。

如今,我們看的是一個機器的學習速度,就是你進行機器學習的訓練時間能不能比你的競爭對手短。

比如阿里用一周時間可以獲得「618」或「雙11」這樣的會員消費習慣,以及新增的消費趨勢,能儘快形成自己下一代精準推送廣告的推薦引擎。那我的對手友商可能得用一個月,才能訓練出來。

如果我能用更小的數據集,他需要用更大的數據集,那麼這也是我的優勢。

所以,現在拼的其實是學習速度。因此,在這個領域,大家為了拼速度,追求的已經不止於擁有算法,還會把算法融入到你的晶片里去,做專用型的算法晶片。

我們可以看到,通用型的晶片,像GPU什麼的,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專用型的,比如智能攝像頭的晶片、語音交互的晶片,我們還是有大量的機會的,所以很多產品會有一些升級換代。


現在,很多人手機上都安裝了類似於美圖秀秀的P圖軟體,它也會直接融入到你的攝像頭晶片里去,甚至現在電視台在專業級的攝像機里也在植入相應的、可優化視頻的晶片。背後都是專用型晶片。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在做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晶片模式下,有一個大的升級換代,從功能機到智能機,這是一個從10億到20億規模的起量,但從智能機普通的晶片升級成智能型的晶片、智能的終端,將是一個20億到500億的變化。

其中有大量2B和2C的場景,後面一定會有非常強的頭部效應去做這種相應晶片的普及。

趨勢七、產業AI雙螺旋:

人機效率+人機體驗

產業鏈的雙螺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人工智慧的發展態勢,它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發展方向,從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再到增強學習。

另外兩個方向是極致的效率和極致的體驗。

我們說所有的「無人」模式都是在追求效率,尤其是工廠、醫院、家居生活中。

這種無人倉儲、無人收銀、無人交通執行,就是城市的大腦;無人養豬、無人種植等,背後都是我們正在不斷去實現的產業大腦。

在交互介面層面,我們如何通過語音的交互、通過AR( 增強現實 )的交互,很自然地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並將其融入到人和機器之間,其實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另一個模式。



今早我從首都機場來的路上,正好飛機延誤,機場有一個大屏,可以玩體感柚子,吸引了很多前去參與的小朋友。雖然這個技術並不難,但這種交互方式特別好。

因此,很多店面為了引流都會在前面豎一塊屏,吸引人去做交互遊戲,然後拿紅包,拿到紅包以後再進店去消費。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引流入口。

當然,這種模式還會有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方式,所以體驗上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比如阿里的未來酒店,打的是無人模式。你想想,從進入酒店大門到刷臉進入房間全程沒有一個人,半夜如果你想要點東西,還是個機器人給你送來。雖然說效率非常高,但你的體驗卻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很多時候,這種服務的窗口還是需要人和機器去搭配進行會比較好。

趨勢八、產業AI創新力:

知識一體化,企業學習曲線

第八個趨勢,是產業AI創新力。之前大量的企業在AI上面砸了很多錢,但做的只是個別的點創新,甚至是一些偽需求,其中有三個重要的點:

第一,企業的知識是否一體化。

今年炒的特別火的一個概念是中台,中台就是把你的數據融合到一起,但你的知識並不等於形成一體了。

其實,大量企業的知識庫都非常分散,所以有一些老的專家走了之後,你企業的Knowhow( 專門技術 )是留不下的。

此時,如何把它變成一種行業大腦,將行業的數據模型融入進來?這是企業現在正要去解的問題。

第二,任何一個企業去落地AI時,都會面臨一個陣痛。

我們拿客服機器人來舉例,在服裝行業,業務部門要充當一個客服機器人的訓練師,我們叫AI訓練師。

每年雙十一等大促活動,客服量需求會特別大,以前可能要靠幾百人的Call center(呼叫中心),現在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搞定,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做AI的訓練。

比如問到上衣或者褲子上的一些問題,一個問題可能有幾百種問法,背後怎麼去識別?

如果把這個服裝換成電信的流量包或者是話費,就又是一個不同的知識庫,所以要不斷進行訓練。

企業一開始推進AI訓練時,由於客服業務部門不知道如何進行,所以會有用戶滿意度下降這樣一個陣痛的過程,並且會持續一段時間。

這是所有應用該訓練的企業都會遇到的,但只要持續訓練下去,就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最終各個業務部門都會去用,越用準確率就越高。它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很強的業務驅動力。


第三,學習成本。

事實上,很多時候企業的AI落地場景是由高層來決定的,並不是由業務一線來提出這個業務需求。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偽需求,並不是剛需。

所以,如何從AI的點線面去形成一套整體的模式,是很關鍵的。

比如工業大腦,它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節省能源和提升良品率,那麼這就是產業里最需要的關鍵指標,你從關鍵指標入手,就可能發掘一些有業務價值的大模型出來。

組織層面也會有變化,2000年到2010年的數字化轉型其實都是流程化上的,流程一般都固化在ERP( 企業資源計劃 ),以及相應流程軟體中去,包括OA( 辦公自動化 )。

現在,我們看到基於客戶的相關數據以及知識,成了一個驅動企業流程運轉或者驅動企業組織轉型變化的根本,所以現在更多的時候是由數據去將各個團隊組合到一起的。

這就是為什麼所釘釘雖然導入了一家企業全部的組織結構,但你真正去執行某些任務時,還是要根據這個任務的性質去拉不同的BU( 業務單元 )和不同部門的負責人進來,一兩分鐘之內組成一個虛擬團隊,把利益說清楚,五分鐘就可以正式去做協同了。

這是一種打破部門壁壘的天然方式,同時,還可以產生內部競爭,讓內部既有協同又有競爭,所有事情都在一個森林法則的覆蓋下去進行。這樣,創新就很容易出現。

背後其實就是誰有數據誰有知識,誰就更了解客戶,就能更容易去驅動整個項目的產生與推進。

舉中台的例子,最早時候淘寶是非常大的,它是從淘寶商城裡分拆出來的一個高端平台,這兩個平台慢慢沉澱出很多可以共享的組建,生成一個共享服務平台聚划算,也是它們的中台部門。

如今,聚划算已經成為在阿里排第三的業務體系。

這其實都是由知識和技術沉澱去驅動的,因為中台不僅包括應用組建的共享庫,還包括數據中台,有了數據中台之後,才會在體系內部非常了解客戶的需求。

趨勢九、產業變軌期:

等等看,就會死

第九個趨勢,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實體數字化轉型。

大家都在講不轉型等死,轉型有可能會找死,但這個事情有時需要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對於一個產業來說,快速成功和快速死亡對產業升級都會有一個好的推動作用。

比如內容產業,現在迪士尼和Netflix(奈飛)的競爭非常有趣,完全代表兩個供應鏈。

在內容層面,迪士尼的供應鏈是屬於自己的,自己生產完電影就拿它去參加電影節獲得獎項,然後做好PR進入院線進行傳播,最後通過院線的票房來實現它自製劇的營收。

Netflix主要是通過自製劇投放到專用的Netflix在線平台,再利用它自身的會員體系去去實現它的一個自閉環,這個供應鏈完全與線下院線無關。

但這兩種玩法現在正在互相融入,Netflix也在尋找機會去收購一些線下院線,而迪士尼也出現了迪士尼Plus去做線上的會員模式,而且現在迪士尼線下除了原來的傳統IP,又有了很多像漫威等的新IP。

所以,它倆現在越來越像,這也符合博弈論,就是兩個不同的模式競爭在一條賽道上奔跑,最後會越來越像。

就像麥當勞和肯德基,阿里和京東等。這其實都是根據市場需求去做驅動的。

再一個就是汽車產業。現在很多汽車企業都在推動實現數字化轉型,背後除了科技這個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之外,產業本身就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節奏。

從汽油車升級到電動汽車是一個大的供應鏈轉型,以前的汽油專利、機器專業基本上都作廢了。

電動汽車這個專利會直接改變整個產業的升級換代。特斯拉抓住這個機會,去年就搖身變成全球第一大市值的汽車公司了。

它背後就是抓住了新的產業升級的浪潮,然後在裡面去做自己的電池組合、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等等,這其實也是一種「產業+科技」的升級模式。

趨勢十、數字化領導力:

數字化外場定成敗

第十個趨勢與商業模式和技術都有關係,叫做數字化領導力。

我們經常會講智能商業,它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數據智能,一個是網絡協同。


很多時候,大家採用的是點狀的智能,這是沒問題的,但一個實體企業的商業模式里往往都缺少網絡協同性。簡單來說,就是平台模式。

實體企業拼的是什麼?實體企業CFO( 財務長 )的報表上看的就是你資產有多大、人員有多少,你的資金現金流有多大,就是人財物這三樣東西。你做得越好,效率越高,你的估值就越高。

但網際網路公司屬於無形資產占比比較大的,所以它看的是你的平台化能力。以阿里為例:它看的不是阿里賣出去多少貨,而是阿里平台上成交了多少貨。

所以,有沒有方法去撬動企業外部的人財物,組成你的商業模式,並且用一個非常低的成本去撬動,那麼,從理論上講,你的企業邊際就可以近乎於無限地擴大。

比如滴滴,它把全國甚至全球的司機納入進來,用算法來進行派單。阿里全球購也是這樣,當你形成平台模式後,我可以把全球的品牌商都放到平台上,大家公平競爭。

實體企業還會遇到成本問題,主要與企業邊界有關。

一個企業的邊界就是你擴張到一定程度,還是做一樣的事情,但是當內部溝通成本、交易成本比外部大的時候,你就要採用外包。

但是,如果採用平台的模式、算法的模式,是可以實現零邊際成本的,除非遇到一些政治或者一些其它的合規問題,才會有邊界。

從這些現象背後,我們還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商業前景,以及科技方面的變量。

比如隨著日本虛擬網紅的大火,中國也有一些網紅去錄製自己的虛擬形象,可以去做播音員,可以去表演、唱歌,跟每一個粉絲形成互動。這可能是未來的一些新的發展機會。

舉一個科技方面的例子:4G和智慧型手機來了以後,就因為一個比較小的部件LBS定位,出現了新一代的共享經濟,整個商業模式都變了。

大家現在打車,你和司機可以互相知道對方在哪兒;叫外賣,你可以知道餐廳在哪兒、騎手在哪兒等等。

當然,5G時代中的一些新的組件也會在新一代的交互系統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還有現在的量子計算,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當然它整體上還處於一個前期的研發階段,但背後如果我能夠去用大量的計算去模擬出類似於綠洲的東西,就像頭號玩家裡面綠洲這樣的一些遊戲場景,甚至是星球級的遊戲場景,那這個遊戲產業將會有一個大的升級。當然,你得敢於想像。

未來,AI和Iot( 物聯網 )相融合會在5G這張網上產生什麼樣的新變化,以及如何產生新變化,都是一些新的商業機會。


其實,我也在跟三大運營商溝通、探討一些5G時代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我們現在的視頻里如何去融合現在所有的應用?現在很多視頻是嵌入在APP里的,但這個應用太了。這實際是有可能出現新的商業模式。

所以,未來應用的分發也有可能不再依託於APPStore和安卓市場,很可能直接通過雲由器這個市場做分發,通過視頻網站的視頻引擎做分發,就像抖音一樣,它是一個視頻的瀑布流,給你做各種開發。

那麼,分發的視頻流也是遊戲流,同時還是你的服務流,這些都是有可能融入到一起的。因為5G時代,有一個趨勢:再爛的手機,只要你屏好,所有通過雲由器來做分發的視頻,都不受影響。

這背後其實是可以改變整個遊戲分發產業鏈的,這塊又會出來一些比較大的公司。大家現在投資還是好時間,因為這些公司還剛開始起步。

還有一個就是未來的數據中心會有一個大的變化,以前的數據中心是CPU組成的,下一代數據中心其實是一種雲超算。

原來超算和雲是兩件事兒,超算只是一些大型的實驗室去用的專有的一個設備,但現在超算可以接入到雲網絡裡面,給所有的創業團隊、企業、政府提供一個分享、共享的計算中心,這個也會非常有意思。

我們回頭看,再回來看,5G現在說的非常多,那商業模式也會不一樣。箭頭底下這個層面其實是一些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上面這個層面是實現了一個數字經濟的商業模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o2hD20BJleJMoPMB_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