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對35歲以上普通人要求更嚴格,早已是公開秘密

2020-01-19     TCOM

大多數招聘啟事裡,35歲都會被設置成一個分水嶺,用來隔絕35歲以上的求職者。

難怪有報道稱,35歲以上的年紀,處於「永遠被招聘拒絕」的尷尬境地。

在很多人的心底,35歲應該是「逐漸知命」的年齡,這個時期的人們創造力不比以前,做事漸趨保守穩重,同時又深諳職場規則,不太好糊弄,可塑性差。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人到中年,只求各自安好,默默賺錢養家,等自己終於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卻不願輕易相信任何人。

01 35歲如果沒混到管理崗,剩下的多半是艱辛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幾個老友從外地趕來,相約在一家茶社喝茶聊天。

席間有個做HR的老友M不無感慨地說起了這樣一件事。

他們公司不久前空出了一個財務崗,急需招人填補,老闆給M的要求就四個字,高性價比。

職位在網上掛出沒多久,就收到N封求職簡歷。

其中有一位應聘者的簡歷讓她感慨萬千。

這位應聘者82年出生,會計專業本科學歷,36歲。

按照正常職業發展情況,這位應聘者怎麼也該是中層管理者了,遺憾的是,36歲的她工作經歷異常簡單,從畢業後至今一直在一家國企從事核算崗位,一做就是十多年。

「我私底下很同情這位應聘者,一般情況下,類似於這種在一家單位做了十幾年一直是個基層崗位的同齡人,多半是遇到了不得已的苦衷才想起跳槽的。也許是整個單位效益不景氣了,又或者是自己正慢慢被邊緣化,覺得實在待不下去了」,M話鋒一轉:「但同情歸同情,這樣的人,公司是不會考慮的。」

M繼續分析:「首先,36歲的人一直還是基層崗位,說明這個人這些年在職場中成長緩慢甚至沒有成長;其次,這個年紀的人多數早就不通過在網上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了,多數人是通過人脈關係或者獵頭找的下家,足以說明這個人這些年在人脈的累積方面幾乎沒有;最後,很多企業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哪個老闆願意投資長期關係呢?大家關注的多是短期利益。

聽了M的話,我想起自己經手的很多職業案例,不禁頗有感觸。

02 你的35歲,在30歲時就埋下了伏筆

去年的這個時候,35歲的諮詢者李萍(化名)向我求助。

李萍是會計專業本科學歷,畢業後的她考到了一家銀行,由於各種原因,會計出身的她在銀行做起了軟體測試的崗位,這一做就是十多年。

前來諮詢的時候,李萍非常後悔自己轉行做了軟體測試職位,因為她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愛上計算機,而這種技術知識靠死記硬背下來是非常痛苦的,她感到非常崩潰,於是下定決心從銀行離職,考取了會計研究生。

結果等她研究生畢業,已經35歲了,去人才市場投簡歷幾乎沒單位搭理,好多大企業基本只招二十來歲的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的只招中高級管理人員。

李萍碰了好多次壁,找工作的條件一降再降,甚至願意從頭做起,但業內人士向她透露,以她這個年紀,真的很難和年輕人競爭!

李萍懵了,她覺得社會對35歲的人太不友善了,她曾經看到過類似的文章,說什麼35歲是坎兒,當時不以為意,還覺得寫文章的人在製造焦慮。

如今焦慮切切實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讓她不得不承認,原來很多文章所說的「職業危機」並非杜撰!

其實,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一個人在30歲左右大概能達到怎樣的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35歲以後的生存狀態。

03 比年齡更可怕的,是在相應的年齡缺乏相應的積累

有人說,時間的殘忍就在於,它只給你帶來了年齡的增長。

藉此機會,我們不妨盤點盤點,社會對於一個35歲以上的職場人,大約是怎樣的期待?

一、精熟的業務能力

我們以財務崗位舉例說明。

所謂精熟的業務能力,大體有這四個層面:

1、對企業的經營情況了如指掌;

通過數據分析,能夠判斷出企業經營方面存在哪些問題,並能夠結合企業實際,給出可落地的方案建議;

2、熟練掌握相關的政策知識;

例如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敏銳察覺出國家的政策走向,並能夠幫助企業最大化地爭取一切優惠及補貼政策;

3、精準的業務判斷能力;

例如對一些界定模糊的業務,做些合法的處理,既能幫公司規避風險,又能讓公司免受損失;

4、必要的職業敏感度;

例如,整個行業的稅負水平如何,成本利潤率水平又是怎樣的,等等,都能爛熟於心。

一旦企業的某個指標偏離了行業標準和水平,該財務人員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問題,並能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作出必要的預警和調整,等等。

能做到四點,基本可以稱得上是「熟練的財務人員」,這些能力應該在30歲之前達到,而對於35歲的財務人員來說,企業及社會對他們的期許遠遠不止這些。

二、較高的社會化程度和心智水平。

按照正常的職業發展路徑來看,一個35歲的職場人在專業的同時,還要具備專業以外的其他能力。

1、對人性的把握和運用能力。

通常來說,35歲的成年人,看人不再流於表面,更不會輕易給人下定論,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做出較為理性的決定。

在他們的世界裡,人無絕對的好壞之分,然而制度和規則卻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取向。

例如,如果有人去自動取款機那裡取錢,發現自動取款機出現了故障,猛地往外吐錢,與此同時,周圍沒有任何監控設備,在這種情況下,80%以上的人都會近似本能地拿錢就跑。

在組織中,如果一個員工出現了問題,管理者的思維是反思企業的流程和制度,看是否是因為流程或制度的原因,激發了人性中貪婪、邪惡的成分。

所以平庸的員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埋怨外界的人和事,真正厲害的管理者卻會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本身,從而通過改善流程設計,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

2、對關係的管理和經營能力。

對一個成熟的35歲以上的職場人而言,人與人的關係大體分為兩類,一是現在就可以合作,二是未來可以合作。

在這些人看來,人與人的關係本身並不複雜,排除個人情感傾向,他們多會看到對方的價值和特點,所以在關係中,他們很少有情緒的起落。

由於對關係的把控能力強,這類人更清楚經營關係的秘訣,就是永遠不要過分依賴於現有的人際關係,而是把目光放長遠,不斷提升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圈層。

3、精準的看人眼光和開闊的胸襟。

很多管理者厲害的一點在於,他們看人十分準確,能夠敏銳發現下屬的特點,並能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並適時進行鼓勵,幫助下屬成長。

這種能力的養成,離不開閱人無數的歷練,更離不開帶領團隊的實戰經驗。

04 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和敏感,勇於學習與嘗試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曾經有個新聞,說的是有個媽媽在群里曬孩子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結果被踢出了群,這事頓時沸沸揚揚,一時成了熱點新聞。

事實上,這位媽媽如果深諳人性就應該知道,越是所謂的熟人,對你的好會覺得難以接受,因為嫉妒也是人性重要的部分。

我們可以欣賞一個平素不認識的人,不遺餘力地給對方點贊,但卻吝嗇於對身邊人的鼓勵和誇獎,就是源於人性中的妒忌

同時,這件事還從另一層面反映出這個媽媽可能不太關注新鮮事物,在女兒獲得了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她選擇了錯誤的分享方式及錯誤的人群。

如果這位媽媽對新鮮事物具備敏銳度,她完全可以在女兒獲得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利用網絡平台發布這個消息,或者可以去知乎等平台解答子女教育的問題,再適時曬出女兒的錄取通知書,成為無數家長的模範與表率。

如此操作下來,這個媽媽極有可能因為這件事火遍整個網絡,從而成為另一件熱點事件。

等她火了之後,就完全可以和各大平台合作,開設「如何讓你的孩子考上清華」等一系列家庭教育課程,讓無數個想要讓自己子女考上清華的父母買單聽課,沒準女兒讀完四年的本科,這個媽媽就賺足了錢,再購置幾處房產,以後養老更是不在話下。

同樣的道理,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在某一領域小有成就,都能利用這些平台進行自我宣傳,活成自己世界裡的「英雄」。

1、基於專業做相關拓展。

例如李永樂老師就是極好的例子。

李永樂老師本人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目前是一名高中數學老師,精通物理和數學,於是便和一些視頻平台合作,發表了一系列科普短視頻,火遍了全網。

在某視頻平台上,他收穫了90多萬粉絲,他的科普視頻更是被觀看了近3000萬次。

有了這樣的名氣和聲望,35歲對他而言根本不構成任何危機。

2、基於愛好進行大膽嘗試。

諮詢者李美(化名)是一名普通財務人員,她前來諮詢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其他的領域進行拓展。

經了解,李美喜歡手工製作,尤其喜歡做手工的棉麻系服飾。

我給她的建議是,首先系統學習下服裝製作,其次大膽地尋找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後設計好業務流程,便於後期的接單。

半年多的時間,李美告訴我,她在各類平台粉絲不足千人,但已經接到了近百個訂單,無疑給了她極大的激勵和信心。

綜上所述,雖然35歲是個坎兒,但有人云淡風輕不以為意,因為這類人有足夠的專業底氣;也有人積極拓展其他領域,發掘更多的可能性,給自己的未來提供多一份選擇。

那麼,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要得到有價值的東西,你就得做出犧牲。你知不知道,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義的事都不會容易,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天氣預報員》

關於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qmkF3AB3uTiws8KxI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