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陪孩子太累!媽媽看了這8條建議後悔,這才懂真正的陪伴是啥

2019-09-02   男孩家長幫

一起做好父母

在線下「父母成長營」活動中,經常有爸爸媽媽說我們也想做好父母,那些傷害孩子的事我們當然也不願意去做,可有時候也確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時遇到事情也不知道正確的做法究竟什麼,先根據一貫的做法發一通火,罵幾句甚至打一頓,然後才發覺這樣做是傷害孩子的事情會很後悔,然後平靜下來,之後周而復始。現在看這些其實都是要引以為戒的,但究竟該怎麼辦呢?

能這樣反思的父母已經難能可貴了,要知道承認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傷害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在大多數父母看來自己的行為都是「為孩子好」,有了這個做擋箭牌,感覺自己任何決策總是對的,是不願意承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樣的父母恰恰才是最難改變。

這裡首先要擺正一個觀點:做好父母應該在孩子成長的同時,同樣關注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過去有一個說法父母為了孩子拋棄一切,有的換工作,有的買房子,更有甚者辭職專門帶等等,越是如此孩子壓力越大,各地都有悲劇發生的報道,孩子的心聲是父母這樣做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而父母同樣的憤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結果卻是這樣子!」彼此的心理陰影也許一輩子難以消解。

所以,我這裡要讓父母明白,做父母的不應該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應有的品質生活和一定的精神獨處。父母的工作有成就,精神豐富,有積極的正能量,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的成長得更好。

下面具體提一些建議給年輕的父母做參考

第一條建議:作為媽媽是陪伴孩子在時間上最久的,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值得你驕傲的。這種自豪和對孩子的引以為榮是表現在孩子就算遇到考試成績不好或者某些方面落後時,給以孩子積極地鼓勵和正面支持,媽媽要做孩子的粉絲,欣賞孩子,心態平和理性,把孩子的成長放在一個寬闊的維度上,而不是一時一個科目的分數上。即使孩子遇到困難,也首先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動不動情緒化。

第二條建議:作為爸爸,最大的責任是參與甚至是在某些時候行使管教孩子的權力。除了為全家的物質生活努力工作,同時,知道在什麼時候和妻子一起管理孩子,也很重要。我曾經遇到一些年輕的爸爸,對孩子不聞不問,如果孩子成績出現波動,不是打一頓孩子就是極盡諷刺的挖苦辱罵孩子,這樣的爸爸一定會被孩子在心裡認定「不及格」。爸爸在正面管教上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要讓孩子感覺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怕,因為有爸爸在後面支持我。

第三條建議:父母雙方都應該努力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提這個呢?現在有一部分年輕的父母本身都不工作,本身是啃老族,這是一個非常負能量的群體,他們的思維狀態和這個社會是脫節的,當然造成的原因要追溯到他們的父母,但這個已經無法改變。為了避免下一代陷入一種「啃三代」的尷尬,年輕的父母一定要自己首先工作給孩子做出榜樣,展示自己積極陽光、努力奮鬥的精神品質來,這對於孩子是無形的精神財富。

第四條建議:有效溝通應該是夫妻間、親子間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果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父母加孩子三人小家庭)一定要建立一些溝通的儀式感,例如每周有一個家庭議事會,例如每天的晚餐交流或者睡前閱讀等等,形成固定的機制,將來孩子在學校里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只要有一個合理的家庭交流機制,他就不會藏在心裡,有暢通的家庭溝通渠道。父母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和發生的一些事情,當然,這需要技巧,需要在一開始就培養,提醒一點的是不能搞成批判會,造成孩子比較強烈的牴觸情緒就不好辦了。

第五條建議: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可能在幼兒園階段,這一點沒有太當回事,小屁孩有什麼隱私,父母總是包辦一切,吃喝拉撒都管。但是到了一年級階段,有一個生活圈的擴張,孩子會漸漸地離開父母的視線,融入更寬廣的世界,這時候就會有孩子獨立的領域出現,父母要記住這一點:孩子是你們生養的,這沒錯,你們擁有比其他人更多了解他的權利,但同時要記住他也是獨立人格的存在。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隱私,作為父母就要尊重他,例如翻閱孩子的文字或者書包都要事先和他說一下,儘管裡面一般不會有啥敏感的東西,但一定要彼此尊重,讓孩子感覺到你們的真誠。這個習慣保持到孩子的青春期,你就會發現孩子會更能接納你,所以這是一件未雨綢繆的事。

第六條建議:為了跟上孩子的步伐,多學習使用他們的工具,就是說和時代共同進步。尤其現在技術日新月異,孩子懂得東西,父母必須自己也要懂一點。

這一點對於現在的年輕的父母來說應該不會太難,因為這一代父母本身也是網絡時代的受益者,你們和孩子之間的溝壑並不是太深,比起你們和父輩之間那種鴻溝式的差距要小很多。但這種差距的縮小並非天然你就懂孩子更多一些,不能說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是親近他,而是要通過自身示範正面引領孩子,讓孩子覺得爸爸真是很厲害,原來那麼喜歡遊戲,現在這麼喜歡看書,做的太好了。

儘管這種轉變比較難,但還是值得一試。

第七條建議: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自己有決定的權利。孩子逐漸長大,漸漸地父母的意見只能做參考,從小培養他的選擇能力,而不是父母包辦一切。這一點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可能有難度,因為他們更願意幫助孩子決策,他們自己或許是獨生一代的緣故,凡事喜歡自己做主,有了孩子之後也就喜歡我行我素,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是到了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有了自主決定意識的時候,這種衝突就會產生,那麼父母就要審視自己,知道該如何放手,儘管這很難,但一定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參與決策,對於他們的未來更重要。

第八條建議:欣賞自己做父母的能力,自己首先要不斷提升,不能渾渾噩噩度日,更不能消極的過人生。

前幾天我遇到一個家長,她問我要不要放棄職業陪讀孩子上一年級,我告訴她,你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專職做陪讀媽媽,那麼將來會有12年時間(陪到高三),人生有幾個十二年,況且你現在是人生中最好的一個階段(30多歲,事業還不錯),一旦12年後孩子完成學業,你和這個世界已經完全脫節,到時候你會更迷茫,而且更痛苦。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父母自己在事業上更加奮發有為,保持敏銳的進取心,給孩子更多的精神鼓舞,讓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並非庸庸碌碌得過且過的人。至於孩子陪伴中的一些細節問題,都是可以嘗試各種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不是辭職陪讀就一定解決問題,反而因為孩子看到父母辭職而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產生更多的問題。

這八個建議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來的,父母當然還有更多個性化的做法,歡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問題上也沒有一定之規,大家互相啟發,互相交流,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