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在實現養活、養好中國人的任務和目標上,成就卓著。同時,中國也為全球糧食安全、貧困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5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江西省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區,有哪些「三農」重大方針政策、改革實踐和輝煌成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1953年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過《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制度;通過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農業」;同年10月,開墾邊疆,屯墾戍邊。
1955年
建成了現代農業大基地,農墾大軍在黑龍江、新疆、廣東等地的荒原野嶺掀起了屯墾開荒的新高潮。
1956年
發布《1956至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提出了農業生產全面高產要求;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
1957年
普及推廣農作物良種;開展農墾改革運動,提高農業生產力;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至此中央和地方兩級農業科研體系基本形成。
1958年
建立人民公社;
提出「農業八字憲法」;
興建水利設施;
農業機械化上新台階
1959年
矮化育種取得突破,逐步實現了矮杆品種的熟期配套。
1960年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緊急指示信》,要求堅決糾正農村人民公社中的「共產」風,對扭轉農村的形式起了積極作用。
1961年
討論和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解決了當時人民群眾意見最大最緊迫的一些問題。
1962年
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要求人民公社核算單位下放到生產隊。
1963年
河南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新中國第一個玉米單交種——新單1號,標誌著中國玉米育種從選育雙雜交進入利用雜交優勢新階段。
1964年
山西晉陽縣大寨大隊依靠自己的力量,與窮山惡水作鬥爭,大造梯田發展農業生產,改變貧困面貌。
1965年
農業科技工作者上山下鄉,積極開展以樣板田為中心,以農業科技隊伍為骨幹,以農民群眾的科學實驗活動為基礎的農業科學實驗活動。
1966年
河南林縣人民成功修建天河紅旗渠,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
1967年
中國首台水稻插秧機誕生,通過鑑定、定型並投入生產,每天可插秧15-20畝。
1968年
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全國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
1969年
經過十年培育,東北細毛羊新品種培育成功。
1970年
為改變南糧北調的局面,國務院召開北方地區農業會議,討論北方十省的農業生產問題。
1971年
國務院召開全國林業工作會議,號召綠化荒山荒地和村莊。
1972年
成功培育中國黑白花奶牛,開展中國黃牛與引進的荷斯坦牛雜交工作。
1973年
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是中國水稻育種史的一次重大突破。
1974年
多抗高產優良玉米品種育成並推廣。
1975年
成功研製出馬傳染性貧血弱毒疫苗,控制馬傳貧病流行。
1976年
培育成功超產抗病優質甘薯新品種。
1977年
中央提出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要迅速把農業機械化領導小組建立健全起來,進一步修訂和落實農業機械化規劃。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引進推廣農用地膜覆蓋技術;農村改革拉開序幕。
1979年
20年來首次調整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
1980年
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發展,推動了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度迅速發展。
1981年
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合理利用和開發各種資源;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成立。
1982年
中央出台首個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
1983年
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建立鄉政府;發展農村工商業。
1984年
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推行草原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進入集鎮落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85年
小麥雜交新品種培育並推廣成功;第一批遠洋漁業船隊起航;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198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頒布施行;第一家農家樂誕生;建立開發扶貧方針。
198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設立農村改革試驗區。
1988年
實施「菜籃子」工程
1989年
水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1990年
第一家中央糧食批發市場開業;改革鄉鎮企業股權制度;建立專項糧食貯備制度;肉類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1991年
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決定》;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出現農民外出打工潮。
1992年
棉花、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舉辦。
1993年
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頒布實施;
建立糧食收購保護價制度;
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
1994年
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實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轉基因抗蟲棉研製成功。
1995年
啟動「九五」種子工程;
沿海海域實行伏季休漁制度。
1996年
建立糧棉保護價格制度和農業保險制度;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國農業南南合作成效顯著。
199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實行;國家家畜基因庫成立。
1998年
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大規模發展節水灌溉;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999年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開始施行;我國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級稻」。
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種苗行業更加規範、更加成熟。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頒布。
2002年
出台農業「四項補貼」政策;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
2003年
《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對農村稅費進行改革;啟動退牧還草工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長期保存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數量躋身世界前列。
2004年
確立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
放開主產區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
新世紀首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發布;
啟動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
2005年
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
禽流感滅活疫苗研製成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啟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
2006年
全面取消農業稅;
全面實施「金農」、「三電合一」、「信息化村示範功能」三大工程。
2007年
農村綜合改革;
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
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機制;
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首家村鎮銀行掛牌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專業合作社法》頒布施行。
2008年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啟動農村危房改造。
2009年
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2010年
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
2011年
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頒布實施;啟動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
2012年
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
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建立大病保險制度。
2013年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
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創建活動。
2014年
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促進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推進重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啟動田頭示範市場;
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2015年
開展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全面啟動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
農業「三項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
保障農村安全飲水;
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2016年
進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開;
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推進水價綜合改革;
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召開。
2017年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推進糧油種植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優化農藥實現零增長;
舉辦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
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實施品牌強農戰略;
啟動「十三五」先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建成運營;
「網際網路+」催生出農業農村經濟新業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延長30年;
加快培育新型服務型主體;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
2018年
糧食產量連跨11個千億斤台階;
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全面部署;
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生產園;
農業農村部正式掛牌;
農業對外投資快遞增長;
設立並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
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獎。
2019年
部署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產業扶貧取得積極進展;
啟動家庭農產培育計劃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草地貪夜蛾防控有力首戰告捷;
聯合國糧農組織產生首位中國籍總幹事;
非洲豬瘟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進展;
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
當前,「三農」發展形式持續向好,農村改革全面深化,糧食連年豐收,肉、禽、蛋、奶、水產品供應充足,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更加保障有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農業供給側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良好,廣袤的田野上迸發出的前所未有的活力。
本文來源:農視網(微信號:nongtv)
轉載編輯:楊瀅 //責編:李雨楠 // 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