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修改從哪些方面展開可保證質量?

2019-09-19     達晉醫學

在科研學術論文寫作中,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做好了,論文的質量就可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因此可以說,修改是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手段。但學術論文的修改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需要掌握論文修改的方法,因為這不僅有助於提高對論文修改意義的認識,而且會使修改工作富有成效,達到提高論文質量的目的。根據達晉編譯的體會,論文修改一般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

一是論點的修改。論點是文章的核心,論點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論文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容不得有任何的含糊和缺漏。論文的修改需要關注論點,要對論點做進一步的提煉、加工,使其更準確、更簡練、更易於理解。有時還需要對已有研究文獻中的相關論點進行考察,以確定論文論點的創新性及表達的新穎性。

一篇論文的寫作往往有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寫成的,因此達晉編譯建議在論文寫作中,每次動筆之前都應對已經寫出來的部分進行審讀,這樣一來可以重溫以前的寫作,接續以前的寫作思路;二來可以審查以前寫作中的問題,尤其是在論點上的不足。如此,一篇論文到寫作完成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經過多次反覆的斟酌修改,論點也經過了多次的提煉和完善。

二是例證的修改。論點是通過例證材料支撐的,由於篇幅的限制,論文寫作時不能將研究中所搜集的所有材料都放進去,因此,所選用的支撐材料是有限的,這些材料應當最能支持論點,是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在對論文例證的修改中,要進行再精選、再確認,使用最恰當的例證材料,增強論據的說服力。

三是結構的修改。結構是論文的骨架,在論文修改中,要考察結構是否達到了層次布局合理有序,邏輯展開順暢嚴謹,各部分詳略得當、協調平衡。如有不當,就應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通過對論文結構的重構,使論文更加謹嚴,整篇文章在形式上更富有美感。

四是語言的修改。語言是構成論文的基本元素,如果運用得好,頗能為論文增色,反之,論文的質量可能就要打折扣,有的甚至令人不忍卒讀。論文語言的修改絲毫不能馬虎,一定要有字斟句酌的精神,對論文中可有可無的語言、對言不表意的文字進行刪節,對過於臃腫的表述進行壓縮,對不合符規範的語言進行規訓;對某些平實的語言進行修飾潤色。

語言的修改是一項精細的工作,不僅要有耐心,還要細心,否則,問題和錯誤可能如過眼雲煙,不會引起注意。有人說,論文的語言是需要錘鍊的,小編深以為此言不虛。高質量論文的寫作者必定是駕馭語言的高手。駕馭語言是寫作的基本功,研究者和寫作者應當注重提高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

不少人在論文初稿完成後再回過頭去看論文時,完全看不出問題,有時甚至連非常明顯的問題,如果沒有人指點出來的話,也會熟視無睹。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論文初成,大腦中對熱稿的印象還是理想中的腹稿,這時寫作者是不易發現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是先將論文擱置一邊,暫時不去管它,對它進行冷處理。一段時間後,再回過頭去修改,常常可以更冷靜地發現各種問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恥下問,拿給同行朋友去批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R4Sm0BJleJMoPMd5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