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沈村位於洪塘街道東部,東臨機場高架,南靠蕭甬鐵路,西接洪蓀公路。上沈村,小時候過年時,經常去舅舅家「拜年」,看到過村南有二幢不錯的老宅,其他沒什麼印象,舅舅搬家後,就沒再去過,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這次去拍古村,在村裡轉了一圈,結果發現村裡還有不少古蹟:承福迎祥台門、上沈永房民居、賜卻亭、洪塘橋頭庵、能九房堂沿等。
賜卻亭和橋頭庵
賜卻亭,(「三普新發現」),據傳元朝進士沈圭遜,在朝中為官至學士,但因看到元政不綱,官僚腐敗,政府輕視文人和漢人,在元至正二十六(1366年),辭官回鄉,元順帝屢次挽留均遭拒絕,並派員至上沈村請學士沈圭遜受賜,沈公謝而不受,後人建亭以作紀念。(「賜卻」意為推辭賞賜。)該亭子為長方形狀,坐北朝南,三開間,屋面已毀,亭子採用南北各四根方形石柱。
洪塘橋頭庵,又稱濟英庵(「三普新發現」),坐北朝南。現存建築硬山頂高平屋,三開間。
承福迎祥台門(原名上沈村「承福迎祥」台門),是建於清中期的蔣氏宅院建築,文保點。
承福迎祥台門
承福迎祥台門,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現存由台門、兩廂房、正屋和東偏房五個單體組成,建築占地面積1215平方米。
台門朝東,為硬山頂磚雕台門,單開間,外砌小八字側牆。
「福望東田」
「承福迎祥」
台門南北兩面的精美磚雕石刻
可惜,這些磚雕都已被破壞。
正屋為重檐硬山頂樓房,五間二弄,前置廊,明間為穿斗結構,進深八柱八檁,檐廊及間架較寬。兩廂房為三開間,硬山頂,山牆兩側高砌馬頭牆,前置廊,中柱落地,前雙步後單步,進深四柱五檁。
上沈永房民居是一處清朝的宅院式建築,「三普新發現」。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現存建築由台門、兩廂房、正屋組成,原門前的兩石鼓,後遺失,建築占地面積1036平方米。
台門朝南為三開間,硬山頂,進深三柱五檁,兩廂房為硬山頂,中柱前為單步雙月梁結構,中柱後為船篷軒,台門上木雕精緻。
台門中柱後為船篷軒
台門中柱前為單步雙月梁結構
精美的木雕
磚雕已毀
石雕保存還好
東西兩廂房為三開間,重檐硬山頂,五柱七檁,前置廊。
正屋五間二弄,重檐硬山頂,前置廊,進深為九柱九檁,穿斗式結構。
上沈瓦爿牆
上沈知青房
解元坊,不知主人是誰。
這院子裡有4、5隻「黃狗」不敢入內。
上沈18號民居
上沈18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