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廣播電視台探索融媒體「山東路徑」丨聚焦廣電融媒體改革

2019-10-10     綜藝報

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三台合一」到湖南廣播電視台湖南衛視、芒果TV的「雙平台帶動」,再到下沉至輿論最後一公里的縣級融媒體改革——當下,我國媒體融合正呈現出「中央、省、地、縣」縱橫交錯的形態。《綜藝報》特別策劃「向陽而生 聚焦廣電融媒體改革」,探秘步入深水區的廣電改革。

2016年9月30日掛牌成立融媒體資訊中心,2017年1月上線「閃電新聞」客戶端, 同年「中央廚房」正式啟用——山東廣播電視台在媒體融合道路上一路疾行,且每一步都力爭踩得准、踩得穩。

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三年里,作為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的負責人,王忠帶領團隊創新探索媒體融合發展,其間有陣痛,有迷茫,也有失敗,如今硬是憑著一股決心和勇氣蹚出一條「山東路徑」來。王忠常說,發展媒體融合就像「暗夜行軍」,知道方向是對的但卻不知道怎麼走,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前進。

媒體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2016年,山東廣電啟動改革,在這場改革浪潮中,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以下簡稱「融媒體資訊中心」)就是山東廣電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融媒體資訊中心是由原來的山東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齊魯網,加上山東電視公共頻道、體育頻道和國際頻道整合而成。從行政劃分來說,原來的5個處級單位合併成了1個,人員全部打通整合,整個中心現有688個員工。這當中牽扯到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變化非常大,「調離自己原崗位的員工達到了60%以上」,王忠將這次改革稱作「拆了5座廟另起一座新廟」。

面對前所未遇的諸多問題要迎難而上,考驗改革者的膽識和魄力。上任後,王忠給團隊布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移動優先」,必須把客戶端做起來。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2017年1月11日,與山東廣電諧音的「閃電新聞」客戶端上線。就在當天,《人民日報》第六版刊發劉奇葆同志文章《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文中專門提到了確立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山東廣電融媒體資訊中心卡到點上了。

發展媒體融合不僅要審時度勢、提前部署,還要快速推進與時間賽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傳媒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緊接著,2017年8月21日,歷時一年多、投入巨資打造的山東廣播電視台「中央廚房」正式啟用。依託「中央廚房」硬體基礎和技術平台,融媒體資訊中心的新聞生產流程實現了集中指揮、采編調度、高效協調、信息溝通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

如今,融媒體資訊中心每天生產的節目時長超過300分鐘。除了做好《山東新聞聯播》《問政山東》等主題類重大新聞宣傳任務,負責全台新聞節目的生產,中心還要製作滿足公共頻道、體育頻道等地面頻道的非新聞類節目。

「現在回想起來,山東台融媒體資訊中心最大的優勢就是響應中央號召動手早、執行堅決。這也顯出台里領導的遠見卓識。」王忠說道。

從「去平台化」到「聯產承包」

作為紮根廣電20多年的「老兵」,王忠對傳統電視有很深的感情。不過他也深知在網際網路解構傳播格局,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困境的形勢下,必須儘快帶領隊伍轉變思維,才能破局重生。

在組織架構上,融媒體資訊中心取消原來欄目制,將所有生產力量集中,建立起「移動優先」的節目生產機制。「這樣做的目的是去平台化、去電視化。」

融媒體資訊中心有500多人都是做電視內容出身,以前他們分散在各個電視欄目組。現在中心內部設置編委會,編委會下設多個融媒體采編部門。此外,中心還設立項目部、經營部和總編室,其中總編室只有30人,大部分人員都在生產環節。

王忠表示,傳統電視有個怪圈:後方編輯指揮不了前線記者,最優秀的電視人都在一線。於是,他大膽改革:留住一批優秀記者在「大後方」做責編。「我們的新媒體產品與商業視頻網站競爭,不能比快要比深度、比特別點,只有編輯強了才可以指揮記者做出優秀產品來。」

編輯部每天晚上的「夜總會」就是一次集中的采編調度會。圍著一張圓桌,責編們展開討論,對第二天全平台新聞生產工作統籌規劃,針對新聞線索,確定台、網、客戶端等不同形態的節目要求,回去部署任務給相應記者。

「作為視頻生產者,需要圍繞不同的平台生產不同的產品。」王忠說,融媒體資訊中心成立至今3年間,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很強策劃統籌能力的編輯,記者隊伍的報道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王忠強調要把記者隊伍往「兩端」塑造,一方面培養記者的現場表達和溝通能力,另一邊是打造能生產強影響力報道的調查記者。「視頻節目必須動起來。」《新聞午間車》一天最多有8條連線新聞。

完成了第一步的框架搭建後,融媒體資訊中心加快「主力軍」挺進「主陣地」,這個「主陣地」就是移動網際網路。「前3年是讓大家去平台化,現在我們要將大家失去的歸屬感找回來。不過不是回到電視,而是聚焦新媒體主陣地。」王忠介紹,中心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革,將前期報道記者劃分為5個垂直領域新聞報道團隊,分別承擔客戶端上不同欄目和產品的生產任務,「相當於對原來的融媒體報道部實行包產到戶和聯產責任制,讓采編人員更有主人翁意識。」

另一邊,電視新聞欄目更趨於「雜誌化」,電視端的編輯部可以從新媒體端採購資訊新聞,並將重點投入調查類深度報道。在融媒體資訊中心內部,電視端和新媒體端的采編部門形成良性內部市場機制。

目前客戶端5個編輯部已經完成了人員雙選,下一步各報道組將進行組內人員分工,團隊憑藉各自優勢申領細分領域新聞項目或非新聞類節目,最大化釋放團隊動能。比如有的人擅長做紀錄片,就可以組建紀錄片工作室。

實現人的價值

媒體融合中的關鍵一環就是解決「人」的問題。王忠說道,成功的改革大都是自下而上的,這就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主動性,實現人的價值。

融媒體資訊中心設定了非常細緻的薪酬績效考核體系,按照員工的不同工作性質設定係數標準,多勞多得。與激勵相對應的則是嚴厲的淘汰機制。在一個考核周期內,員工不符合考核標準,第一次給予其轉崗機會;轉崗之後,如果還不稱職,就解除聘用。以前是一年考核一次,現在是半年考核一次。

在獎罰分明的制度下,員工的能動性大大提升,他們所能獲得的回報也隨之提高。王忠介紹,中心剛成立的時候,全員只有5%的人能拿到每月8000元以上績效工資,現在每月拿10000元以上績效工資的員工能達到20%左右。

王忠一直強調人員薪酬獎勵機制要有市場意識,即使不在營銷崗位的員工,只要能帶來客戶就給予獎勵。崗位不同,員工體現的價值不同。比如前期記者、編輯崗的績效係數就比總編室行政崗高,而主持人的績效工資高於記者。

「大家會說稿子是我寫的,片子是你編的,主持人就念念稿子,憑什麼給他那麼多錢?事實上,媒體這個行當,不同工種生產出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鏡頭前的主持人就是電視台的門面和品牌擔當,難道不應該給他們應有的報酬嗎?」

王忠認為,必須要有這種激勵機制才能把最優秀的人才留住。「最近兩年,台里來了幾個非常優秀的男主持人,沒有一個是山東人。他們能到我們台來,就說明咱政策好。」

融媒體資訊中心的新人培訓機制也與以往不同,不是開個全員培訓會就完事了,而是一對一「師徒」制。每個新人不僅有師傅,還得掛靠一位責編。王忠常常對「師傅」說,管新人不是只抓業務,連他們的生活、心情都得管。「開玩笑說,他和女朋友吵架都得知道,這才叫真管。」

融媒體資訊中心人員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最年輕的一批員工是95後。王忠很清楚,現在的年輕人不可能像他們那代人一輩子紮根電視台,這裡可能是他們職業生涯的一部分。「這幾年裡,我們能給年輕人提供什麼機會讓他們成長?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事和努力的方向。」

靠腳板跑營銷

1999年加入《山東新聞聯播》,2003年牽頭成立山東台新聞評論部,2006年擔任山東台生活頻道總監——王忠的職業生涯幾乎沒有與「經營」掛過鉤。擔任融媒體中心主任的第一年,他面臨的最大挑戰卻是「創收」。

當初創立融媒體資訊中心時,台里在運營上提出了硬性要求:每年至少創收2億元,上交3000萬元。然而,融媒體資訊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創收任務未「達標」。為了維持中心正常運轉,王忠又向台里借了2000多萬元。

沒完成創收任務,融媒體資訊中心在年底台里各項評優中落了空,為此王忠心裡有些委屈。畢竟在這一年,融媒體資訊中心完成了各項發稿和節目任務,製作的節目在全國造成了不小影響,還給台里拿回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麼多成績就因為經營不達標被一票否定了?

「發展媒體融合,為傳統媒體尋找更好的出路,可以讓大家吃上飯,吃好飯。如果這點做不到,那還有什麼意義?」山東廣播電視台台長呂芃的一席話讓王忠更新了觀念,也重新認清了方向。從此時起,他親自抓經營。

「軍令狀」立了,如果第二年還完不成任務,王忠就辭職。在這種情況下,他狠下心來,探索經營模式,讓融媒體中心活起來。首先是打通大小屏,將各平台廣告資源整合,通過線上傳播、線下活動的聯動實現廣告價值最大化。其次,提升服務意識,發展「智庫」業務,推出針對政府和企業的品牌營銷一攬子全案包裝策劃和定製化服務。比如,中心與山東省各市區縣政府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制訂覆蓋全年的項目計劃,細緻到每個時間節點的每個欄目、節目。

過去,電視台的廣告經營人員基本都是坐在台里等業務找上門,還有很多廣告業務是由代理公司執行。2016年以來,受新媒體衝擊及受眾流失影響,電視台廣告市場逐漸疲軟,傳統廣電營銷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再按過去的思維做營銷顯然行不通。傳統廣電必須放下架子,深入基層。

融媒體資訊中心成立品牌運營中心,培養了一大批「直營」人員,直接上門與客戶談。「營銷中心46人都要到基層去,做新聞要兩腳沾滿泥土,做營銷一樣要靠腳板來跑。」王忠介紹,山東全省有137個縣市區,如今,融媒體資訊中心已與60個縣市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在新的營銷思維和模式作用下,到2018年,融媒體資訊中心實現創收2.55億元,「今年的數字還要高一些。」沒有做過經營的王忠在一年時間內帶領融媒體資訊中心扭虧為盈,締造了傳統廣電的營銷新範例。「因為沒有經驗,不會被存量綁架,不會被經驗綁架,可以一門心思往前走。」這是他的營銷心得。

隨著體制逐步完善,人員經驗愈漸成熟,融媒體資訊中心的機制捋順了,各項工作開展得也越來越順暢。但對王忠來說,每天都不敢懈怠,如履薄冰。「我們現在總結的經驗都不敢說是經驗,因為形勢一直在隨時間變化。只能說,我們找到了那一刻的路徑,至於下一刻這條路還適不適合,還得繼續探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23Oum0BMH2_cNUgbUU7.html